陽明先生說,至善是本性。本性原本沒有絲毫的惡,所以是至善。止于至善,是回複本來的樣子。
有人問,知至善即是我的本性,本性具有此心,此心是至善所止的地方。不去向外求取,志會定,定就不被擾動,不被擾動就會靜,靜而不妄動就會安。安是一心一意都隻在此處。千思萬想,務必求得至善,這樣思慮才能得到。這樣說對麼?
陽明先生回答,大緻是這樣。
有人問陽明先生說,程子說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為何墨家說兼愛反而不能稱作是仁呢?
陽明先生說,這也很難說,需要各自體認才能得到。仁是造化生生不息,雖然彌漫周遍,無處不是,但其流行發生也是漸進的,所以生生不息。如同冬至一陽生,必然從一陽開始,後面漸漸到六陽,如果沒有一陽生,怎麼會有六陽呢?陰也是這樣。循序漸進,會有一個發端之處;有一個發端之處,才會有生發;有生發,才不會停息。譬如樹木,開始有發芽,是樹木生意的發端處。發芽後,然後有樹幹,然後生枝生葉。樹能發芽,一定是下面有個樹根,有根才會生,無根就會死,沒有根如何發芽呢?父子兄弟的親愛,是人心生意發端之處,如同樹木發芽,自此而親民愛物,這便是發幹生枝生葉。墨氏所說的兼愛沒有差别,将自家父子兄弟與路人一樣看,就沒有發端之處。不發芽就知道沒有根,就不是生生不息,怎麼能稱作仁呢?孝弟是為仁之本,也是從仁裡面生發出來的。
學習這一段,我們了解陽明先生所說的至善,即是我們的本性。止于至善是回複我們的本性。至善沒有絲毫的惡,體現在人身上就是仁。陽明先生對于仁的描述很生動,是循序漸進的。像《大學》所說的,修身、齊家、安邦、平天下,都是從心體所生發的善意。
文章為個人讀《傳習錄》上卷陸澄錄筆記,喜歡歡迎持續關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