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績推不動的時候怎麼辦?來源:證券日報擇遠,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業績推不動的時候怎麼辦?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來源:證券日報
擇遠
又到了上市公司預告上半年業績的時候了。根據以往的情況,或許又會有上市公司通過各種手段美化半年報、增厚業績,比如各種“賣”、依靠政府補貼等,着實讓投資者眼花缭亂。
筆者把這些行為統一稱為“花式沖業績依賴症”。不妨來看看它的幾種典型症狀。
症狀之一:“賣賣賣”。
筆者認為,上市公司想把最好的一面呈現給投資者,本無可厚非,但是,如果隻是單純的靠賣房、賣畫、賣股票等“賣賣賣”的方式沖業績,那麼,這種看似表面光鮮的業績,能持久嗎?
顯然,這是需要打個問号的。
另外,這種靠“賣賣賣”沖擊業績的方式,蒙蔽的是投資者的眼睛。特别是對那些持續虧損的公司而言,采取這種方式粉飾業績,更像是一種耍賴行為,是有粉飾報表嫌疑的。
症狀之二:“補補補”。
多則幾十億元,少則幾百萬元的政府補貼,成為上市公司脫貧緻富的一種方式。甚至,這成為那些徘徊在連續虧損邊緣的上市公司的“救命稻草”。
政府補貼是上市公司和地方政府為了維護稅收收入和企業發展的平衡所作出的妥協。筆者認為,依靠政府補貼,可以解決上市公司短期内财務數據難看的問題,但卻無法解決業績持續增長的問題。當投資者揭開這層光鮮亮麗的面紗的時候,看到的隻是一個依靠政府補貼的“繡花枕頭”,又怎麼可能對公司産生好感呢?
如果上市公司一味地依靠政府補貼來掩蓋業績上的短闆,會讓公司對此産生一種依賴。長此以往,上市公司很有可能就不把心思放在如何做好主營業務上,久而久之産生一種惡性循環,這對公司發展乃至資本市場的發展,都是極其不利的。畢竟,上市公司要想獲得長遠發展,還是要注重自身“造血”功能的完善,而不是靠“輸血”。
症狀之三:“假假假”。
所謂“假”,顧名思義,就是各種造假,比如業績作假、業務造假。典型的手法,包括通過虛增售價、少計成本等,将業績 “扭虧為盈”,虛增收入。
這是性質非常惡劣的行為。所以,監管部門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上市公司,要對業績造假等欺詐行為保持高壓态勢,一經發現,嚴厲打擊,絕不姑息,該處罰的處罰,該退市的退市。
“花式沖業績依賴症”的表現還有不少,筆者認為,最為典型的當屬以上三種。所以,對于存在這些“依賴症”的上市公司,投資者一定要擦亮眼睛,保持警惕。
當然了,發現問題,就該“對症下藥”。筆者認為,對“上市公司沖業績依賴症”,一方面必須得“治”,因此我們看到,監管部門表态稱“将強化對上市公司突擊調節利潤行為的監管力度”。
另一方面,也得靠上市公司自己進行“調理”。鑒于此,筆者想對這些上市公司說幾句:要想在資本市場站穩腳,最終還是要在主營業務上下功夫,踏踏實實走好每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方是重中之重。畢竟,賣房、賣股票也好,靠政府補貼也罷,對增厚業績都是一時的,是沒法持續、長久的;如果對業績造假抱有幻想,那麼,還是趁早打消了這種念頭,不然,等待你的将是法律的嚴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