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罪惡感和負罪感有什麼區别

罪惡感和負罪感有什麼區别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2 23:39:09

前文說到了呼吸的隐喻。呼吸是一個人與外部世界關系的隐喻。

用什麼樣的方式吸入外界的空氣,可以反映對外界的基本态度;用什麼方式呼出内部的空氣,可也可以反映外界對自己的基本态度。

要提醒自己,感知中的外界的惡意程度,其實是自身對外界的惡意程度。深刻理解自身與他人的敵意,讓它在關系中呈現、表達、流動與轉化。

問答一

問:是否存在這樣一種人,他們并不認為“需要有罪”?

人為什麼會覺得需要有罪?如何才能讓自己内心更自恰、更自由地享受并滿足自己的需要?激發對方的需要,并将罪惡感轉移給對方,是否是一種心靈防禦機制?

武志紅:在武老師的理解裡,隻要我們是活在“我與它”的關系中,因為有需要而産生一定的罪疚感是沒法避免的。

所以不存在“不認為需要有罪的人”。當然,有些人可能覺知不到自己的罪疚感,這可能意味着嚴重的心理問題,所以,不要太希望去把愧疚感消滅掉。

罪疚感,是完整人性的一部分,我們需要體驗到它,讓它流動,而不是因為它是負面情緒的一種,并且是最不舒服的一種,就想去屏蔽它,消滅它。

罪惡感和負罪感有什麼區别(罪惡感和内疚感有什麼區别)1

實際上它也不能簡單地被消滅掉,最多是壓抑到潛意識中,或者轉嫁給别人而已。

依照馬丁布伯的理論,關系有神性的“我與你”,這個時刻我放下了我的所有期待,也就不再有“需要”了。

而一旦有需要,關系就會降格為利用與被利用的“我與它”,這時罪疚感就會産生。一有需要,就有罪疚感,這裡面有着極為深刻的邏輯,後文繼續探讨。

通常意義上,當關系雙方都體驗到巨大的愉悅并享受其中時,罪疚感會明顯下降,而當關系是一方從另一方身上索取需要,而另一方有損失時,罪疚感就會更重。

所以,父母帶孩子時,滿足孩子的需要很重要,而在滿足孩子需要時,能否讓關系變成彼此都享受其中的關系,也同樣重要。

當父母帶着滿滿的歡喜,去滿足孩子時,孩子的罪疚感會變得很低。

不過武老師認為,我們沒辦法在普通關系中去化解罪疚感,而隻能是帶着它去生活,去構建需要與被需要的關系,它隻能是在“我與你”的層面上才能真正消解。

總之,不要輕易設想,把人性中一些不舒服的基本負面體驗給消滅掉,而應該讓它流動,同時覺知它。

問答二

問:需要和欲望有沒有區别?

武志紅:這是非常好的問題。實際上武老師并沒有仔細區分需要和欲望。

所以常常随意的使用“需要”、“欲望”和“欲求”這些詞彙,但法國精神分析大家雅克·拉康對這些詞做了非常細緻地區分。

拉康的欲望理論,将需求分為三層,需要(need)、要求(demand)和欲望(desire)。需要就是實際需要,例如嬰兒得吃奶,不吃會餓。

要求是對愛的需求,嬰兒在吃奶時,不僅要吃奶,還需要愛。欲望則是在需要和要求的縫隙之間。

罪惡感和負罪感有什麼區别(罪惡感和内疚感有什麼區别)2

拉康的理論,複雜而晦澀,他自己也喜歡做晦澀的理論構建,對他的精神分析理論,武老師了解的還不夠,所以很少提及。

不過,舉了一個例子。嬰兒吃奶時,被喂飽了,這時實際需要被滿足了。

但是,如果媽媽在喂奶時不高興,不情願,甚至有逼嬰兒吃奶的情況,那麼這時嬰兒會感知到,媽媽對他有敵意,這會讓嬰兒覺得媽媽的奶水有毒,進而導緻進食出現問題。

這就是生理需要被滿足了,但情感需要卻沒有被滿足。這時也存在着權力欲望,媽媽是按照嬰兒的意志來喂,還是按照自己的意志來喂,這會非常不一樣。

前者是會讓嬰兒感覺到被愛,後者則讓嬰兒感覺到愛的缺乏,而這種差别的背後,是嬰兒期待權利欲被滿足。

需要是可以被滿足的,而欲望是很難被滿足的。性欲也一樣,生理意義上的需要容易被滿足,可如果一個人想盡可能多地占有最有魅力的異性,這個欲望就很難被滿足了。

問答三

問:在“怕表達需要”下,“怕被拒絕”和“怕欠人情”有什麼關系嗎?不想欠下人情,也是怕被拒絕嗎?

武志紅:武老師認為這是為了避免自己的罪疚感,通常,這是源自一個孩子和匮乏的母親所構建的關系。

當母親處于匮乏中時,她就算滿足了孩子的需要,孩子仍然會感覺到愧疚,他們會覺得好像是吃了母親的一塊肉,自己的需要被滿足了,而媽媽的資源就少了。

特别是如果媽媽還有意地給孩子制造内疚時,它會更加強烈。怕被拒絕的人,當被拒絕時,産生的是羞恥感,而怕欠下人情的人,當覺得麻煩到别人時,産生的是罪疚感,它們會有很大不同。

羞恥感是覺得“我真差,我真蠢,我怎麼會傻到找你求助”,而罪疚感是覺得“對不起,我傷害了你”。

罪惡感和負罪感有什麼區别(罪惡感和内疚感有什麼區别)3

問答四

問:學了這部分的課程,我覺得非常震撼,因為我就是那種不“喜歡”憤怒、不喜歡麻煩别人、也不喜歡别人麻煩的人,甚至曾經一度還引以為傲,另外我又是一個非常内向的人。

請問武老師這兩者有沒有什麼關系嗎?另外我内心也非常不喜歡這樣,一直嘗試改變,包括找身邊人作為我嘗試的“容器”,但有時候難免把握不好,把關系弄得很尴尬,請問武老師這種嘗試有什麼技巧嗎?

武志紅:首先,既然一直不擅長表達憤怒,那麼當然在你最初練習時會把握不好,會尴尬,而你需要的是做更多的嘗試與練習,要有點不怕麻煩的精神。

其次老師寫篇文章題目叫《内向是對内向者的保護,外向是對外向者的嘉獎》,大概意思是說:

如果一個人在關系中主要是付出而不會索取,那他最好是内向的,因為每多構建一個關系,對他整體上是損失。

相反,如果一個人不怕麻煩别人,能使用别人,還能使用成功,那麼他自然想外向一些,因為每多構建一個關系,他整體上是獲益的。

問答五

問:我以前有個上司,是武老師說的那種很喜歡麻煩别人的人,也感覺得到那是他的本心。

但總覺得有距離感:第一,他很喜歡入侵别人的邊界,動手動腳;第二,看得出他其實看不起任何人,有時言語和一些小細節都能看出,并且感覺到:第三,他的一切跟你熟絡的舉動,都感覺太刻意。

同樣是“愛麻煩别人”,為什麼這種并沒有太多朋友?難道“愛麻煩别人”也分境界?

武志紅:沒有麻煩,就沒有情感,但并不是說去肆無忌憚地去麻煩别人,去入侵别人,如果是後者,當然會容易引起人的反感。

在關系中麻煩别人,就是“我”将動力傳遞到了“你”身上,這樣至少是關系開始建立了,這隻是開始,而不是結束。

就像攻擊性一樣,如果一個人不表達攻擊性,那就什麼都不會有,但表達攻擊性,并不意味着直接去傷害别人。

罪惡感和負罪感有什麼區别(罪惡感和内疚感有什麼區别)4

問答六

問:我們在生活中每天會遇到無數的人,那我們是應該以“我與你”的姿态去面對每一個人嗎?

還是說我們隻以這種姿态去面對一部分人?如果是一部分人,那是哪些人?是我們的重要他人嗎?

武志紅:馬丁布伯說,“我與它”是時時刻刻,而“我與你”隻是瞬間,所以我們不要期待自己時刻都活在“我與你”的境界中。

在馬丁布伯看來,這簡直是不可能的。不過,在東方修行哲學看來是有可能的,但這仍然不是普通人所能實現的。

展開需要,就是從“我與它”開始讓我們進入到關系中,而在關系中讓一切體驗流動,同時保持覺知,就有可能放下一切目的,同時呈現自己的全部真實存在,這時就有可能進入到“我與你”的境界。

所以不要把“我與你”想的太容易。

問答七

問:由一想到二,由二想到三,随着思考的深入,思緒就像脫缰野馬時常在腦海中奔馳,一些事情越想越深入,經常自己和自己對話,思慮過度讓人疲憊。

有時會影響睡眠,繼而引起胃部不适,請教老師怎麼緩解思慮太多帶來的煩惱呢?

武志紅:第一,在開始學習新知識、新體驗時,有不舒服的體驗,這很正常,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走出了舒适區;

第二,最好把獨自對話變成關系中的真實對話,例如找朋友,找專業人士;

第三,你做這麼多思考時,胃部有不适,可能是“頭腦媽媽”被啟動使用得太厲害了,那麼這種情形下,可以去好好滿足一下自己的口欲,讓能量從頭腦降到身體上來。

思考

有沒有可能消除内疚和羞恥感呢?答案是它跟負面情緒一樣,不可能被消除。能做的隻是化解,讓它能在自體或者在關系中流動。

罪惡感和負罪感有什麼區别(罪惡感和内疚感有什麼區别)5

怕被拒絕,怕麻煩别人,也怕别人麻煩,我覺得這就是原來的我。但最初的我以為這樣是高尚、美好的,但實際上是畫地為牢,把自己封鎖在一個沒有情感的牢籠裡,在這個地方沒有其他人,導緻自己無比的孤獨。

為什麼會選擇這樣呢?是因為在少年時,受過外界的傷害,這個傷害在當時沒有流動起來,沒有得到療愈,以至于把自己封閉起來,畫地為牢,這樣是一重防禦和保護。

為什麼會有羞恥感呢?是因為曾經的很多次呼喚、需要,被拒絕,或者是被忽視。在這種情況下,傷害和埋怨别人,其實沒有什麼用,而唯一能恨的好像就隻有自己。

每個人都有需要,需要産生了負罪感。于是産生了貿易交換,我透過給予和供給來滿足需要,平衡負罪感。所以,商業是最大的慈善。

謝謝你的欣賞,觀點來自《武志紅的心理學課》,對于本文内容,你有其他觀點嗎?歡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