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劉仁甫詩人簡介

劉仁甫詩人簡介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12 08:10:12

  詩意放歌阡陌間——記遼甯省蓋州市鄉土詩人呂慶榮

  文/于學忠(遼甯蓋州)

劉仁甫詩人簡介(詩意放歌阡陌間)1

  “穿過那條河,我的靈魂不在漂泊;平凡的世界裡,做一個平凡的自己……”一個普通的山區農民,卻與詩歌結下不解之緣。在用文字歌詠家鄉山水的同時,心中對家鄉的那份情愫也越來越濃;他三十多年堅持做義務環保志願者,不僅赢得了大家的尊重,更赢得了家鄉的青山綠水。

  大山裡走出的遠近聞名的詩人,筆名“我有三江水”——呂慶榮。他把寫作放進生活裡,将簡單的日子打理成書香、詩香,讓生活過的多姿多彩。細細地品讀間,一股濃郁的鄉土氣息撲面而來,那是一份質樸與恬淡的滋味,那是一份厚厚的鄉情。

  ——題記

  深耕田園,詩意難舍故鄉情節

  呂慶榮說話聲音宏亮,底蘊十足。談起用詩歌抒發對家鄉的熱愛、對生活的感悟,他總是滔滔不絕。

  呂慶榮生長在蓋州市什字街鎮邢家溝村,農村生活給他的詩歌創作提供了豐富的内容。

  作為鄉土詩人,對農人和土地的了解,對果實和季節的期盼,是多麼的不可剝離和割舍。

  農忙時在家種地,農閑時義務環保。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呂慶榮卻特别喜歡寫詩,用詩歌來記錄家鄉的發展與變化。他堅持自學,讀書寫詩,在創作中尋求精神安慰,對譏笑諷刺責難一直泰然處之。他認為人的一生不會總是一帆風順,有坎坷,也有苦難,隻要認真面對,就沒有過不去的坎。堅信知足常樂者,能思者自安,這就是他的“苦樂觀”。

  光陰荏苒,昔日的荒山如今已變成了花果山,翠綠的林木中時而傳來布谷鳥的幽長鳴叫,陣陣風吹過,山上響起了松濤,夜莺、百靈、臘子成了山林中的常客,狍子、山兔、山狸、貉子、獾子在梯田的果樹下覓食、奔跑……依坡造型,因山構圖,把這條溝治理成梨棗飄香、四季景美的美好家園,并冠名為“卧鳳溝”。

  詩如其人,人如其詩。他的詩和遠方都抒寫在長短句裡,“農民詩人”的桂冠前所未有地讓他靠近了自己的文學夢想。他的詩歌帶着泥土的氣息,是向上的、有力量的,也是充滿希望的。

  呂慶榮用自己的筆墨抒寫着對生活的感悟,抒寫着對家鄉的眷戀。他依然筆耕不辍,出了《情系碧流河》、《追夢碧流河》兩本詩集,其作品真實樸素,屬“原生态”,散發着大山深處濃烈的泥土芬芳和山野氣息。形式也豐富多彩,多是寫鄉村農事,寫老家卧鳳溝的生活。

劉仁甫詩人簡介(詩意放歌阡陌間)2

  他在首本詩集《情系碧流河》一書中寫道:“布谷鳥凝睇西去的斜陽/峽谷裡傳來杜鵑的歌唱/遼南啊,大山/嚴峻啊,粗犷/生命之水碧流河/穿過無奈的歲月/曆經曆史的滄桑/依然在千山萬壑中流淌/從一個季節到另一個季節/不需要太多的時光/生命的聲音/就是流水的聲響/長河落日/母性的柔長/賦予每一個弱者不死的靈魂/給它們帶來一個個嶄新夢想”。在《山泉》裡寫道:“我是山泉/從山中來/山石樹木花草原始生态/必須經過一段曲折/很荒涼很空白的地帶/穿過地下隧道/把黑暗默默地承載/氣流沉悶地往下壓/阻斷了地上地下/正常往來/隔着千年萬年寂靜/黑暗中長長的孤影/恐怖時有發生/失控的沙子會撕成/碎片/一塊一塊/即時疲憊地睡着了/眼晴啊睜開/脆弱的眼淚/不止一次淌成河流/寒夜中冰雪覆蓋/或者被沙土湮埋/這是一條怎樣的路/我無法預料/沉思與獨白……”。呂慶榮的詩歌平視生活,沒有僭越冷靜觀察者的位置,生活構成他詩歌起興的源頭,《古牆》、《望兒山》、《老牛》、《露珠》、《風筝》、《晚秋》、《燈火》等等,都成為他寫作的源頭。

  在追夢中淨化心靈世界。拿起鋤頭,耕田翻地;放下鋤頭,吟詩作賦。你們是農民?“我們是純粹的農民。”你們是詩人?“不知道,反正我們挖地的時候,腦殼頭會想等下能不能寫出一首詩來……”他骨子裡的直率,是生命對世界毫無保留的坦誠,詩歌成為他靈魂的伴侶,而詩歌也給了他豐厚的回報——一個詩人的稱号和用詩行譜寫出的青春與自信。

劉仁甫詩人簡介(詩意放歌阡陌間)3

  呂慶榮的第二本詩集《追夢碧流河》,共90首詩歌作品,歌頌黨和祖國,歌頌先賢,懷念和贊美親情、友情,感人至深。《早春》、《映山紅》、《面向春天》、《深秋》、《詩歌情懷》等等作品,讀來特别親切,令人回味。白天無論在什麼地方勞動,隻要有好詩句,他便立刻記下來,深夜起草詩稿,輕手輕腳在暗淡的燈光下揮筆寫作,一氣呵成。呂慶榮用《情系碧流河》、《追夢碧流河》這兩部詩集,引領讀者回到了生命的起點,像深秋的一片落葉那樣,時刻撲向母愛的泥土和心靈的根部。這是一種對母親和土地的敬意,這是對生命和自然的皈依。

  說起自己“農民詩人”稱号的來曆,呂慶榮有點不好意思:“農民倒是,詩人可稱不上。”他告訴記者,寫詩純屬業餘愛好。隻有初中文化的他,這些年不管是種莊稼還是外出打工,都會在閑暇時間閱讀小說、詩歌和散文,偶爾也試着寫一寫。他的詩象大山一樣質樸而純淨,他是大山的兒子,踏着詩的崎岖的石階,他從大山走來。久而久之,“農民詩人”的名頭越來越響。

  “詩歌是我靈魂的支點,文學是我的信仰。”呂慶榮在一首《山上人家》詩作中寫到:“留在春夜綠海花開,留在夏日莺飛草長……我沒有後悔這些景象,魚不知水的苦澀,鳥不知樹的悲傷……不是陶淵明偏愛着菊花,菊花過後便沒有别的花香。”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這位環保人士鐘情于環保的緣由——正是因為他已經化身為魚、為鳥,無比地熱愛家鄉,才有了這種傾心環保、傾情于家鄉的濃厚深情。孤獨和苦難的相伴,非但沒有讓呂慶榮失去生活的勇氣,反而更加豐富了他的人生閱曆。對于詩人而言,這反而是一筆巨大的财富。

  投身公益,守護鄉土綠水青山

  有關于鄉土文化,每個人的定義都不太一樣。我們所理解的鄉土文化,包含鄉村裡的建築、田野、山丘、河流,還有村落所承載的村民、農業。在人與自然,人與鄉村所形成的風俗習慣、民俗、服飾、飲食、手藝人等都被我們歸納到鄉土文化中。

劉仁甫詩人簡介(詩意放歌阡陌間)4

  守護好了這個大自然,大自然也會給予我們相應的回報,比如美化環境、淨化空氣、給予所需。1984年,呂慶榮從部隊回到家鄉,看到美麗的家鄉的生态環境受到了破壞,山上的樹沒了,往常能見的各種動物,狐狸、袍子、山雞也沒有了,最令人心痛的是家鄉的母親河碧流河也受到了污染,各種垃圾、廢水不停的進入河中。于是,這個普通的農民便開始了自己的環保之路。在農村的廣闊天地裡,呂慶榮從鄉間吸收着滋養,并迅速成長起來。

劉仁甫詩人簡介(詩意放歌阡陌間)5

  “大自然如此待我們,願意幫助我們,我們人類也應該真誠相待,盡量少傷害它一點”。呂慶榮不僅對碧流河有着特殊的感情,對家鄉大山的感情同樣熾熱。他三十多年義務撿拾“母親河”垃圾,義務出錢出力宣傳環保,以一個農民環保志願者的身份,堅守着自己的理想,用自己辛勤的勞動創造綠色,守護綠色,建設美麗的家園。十多年前,呂慶榮東拼西湊借來3萬元錢,承包了600多畝荒山,因為财力有限,他一邊保護植被,一邊栽種各種樹木,不斷增加樹木的品種。從那時起,胸懷壯志的呂慶榮同時悉心投入治理家鄉的大山荒溝,感觸深時便寫詩表達。

劉仁甫詩人簡介(詩意放歌阡陌間)6

劉仁甫詩人簡介(詩意放歌阡陌間)7

  走進呂慶榮“卧鳳溝”的小院,處處整潔、幹淨、利落,一塊石頭、一截樹樁,也成了一道别緻的風景。在呂慶榮的書屋,仔細翻閱了田園詩人圈點并寫有感受的多種讀本,别具有獨特風味的精神食糧。呂慶榮還有一個愛好,喜歡民間收藏,還有一間房屋裡陳列着許多以前的老物件,有的已經泛黃,有的鏽迹斑斑,還有很多“小玩意”當下年輕人已經叫不出名字。地方雖小,但收集的民俗物品很齊全,其中分門别類,很有價值;它們承載着時代的記憶,成為人民奔小康的幸福之路上難以忘懷的足迹。為此呂慶榮打算建一個農民民俗館,從各地搜羅來的老物件十分艱苦,付出了很多的金錢和心血,但也收獲了不少歡樂和美好的回憶。

  中國的鄉土文化急需重建。從城市的發展來看:鄉土文化的保護和傳承迫在眉睫。城市裡物質滿足了,可是卻缺乏文化自信。誠然,所謂農村、農業和農民的“三農”問題,其中也包括鄉土文化的問題,這裡每一個“農”其實都與鄉土文化問題有關。

劉仁甫詩人簡介(詩意放歌阡陌間)8

  留得住的記憶、看得見的鄉愁。民間鄉土詩人呂慶榮和他彌漫着泥土和露水氣息的詩歌,傾訴心中對家鄉、對生活的感悟,用文字表白着暮年的力量和那片熱土所給予他的勃發的激情。

劉仁甫詩人簡介(詩意放歌阡陌間)9

于學忠,筆名:佚名、文子、文島,遼甯蓋州人。民俗文化守望者。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遼甯省作家協會會員、營口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蓋州市文化藝術促進會會長。現己結集《凝聚的力量》、《山高人為峰》、《歲月深處是芳華》、《蓋州情韻流淌千年的風雅》四部。

劉仁甫詩人簡介(詩意放歌阡陌間)10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