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者道之動,這是老子在《道德經》裡說的話。究竟怎樣理解?中學時學了個力學的原理,“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這是“反者道之用”最簡單的例子。打了一巴掌,别人的臉有多痛,自己的手就有多痛。要把衛星送入太空,火箭反向的推動力就要足夠大。
“反者道之動”是老子道德經最主要的論點,循環往複是道的運動,事物相對而生,相反相成,對立統一。道德經中出現了大量相對立的概念,諸如剛柔、 損益、強弱、 大小、生死、難易、禍福,等等,對立的任何一方都不能獨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互為前提。也就是說沒有“壞”就沒有“好”,沒有“弱”就沒有“強”,“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随。”
“反者道之動”也意味着事物往往向自己的對立面轉化,有時候正的會變成反的,對的會變成錯的,“正複為奇,善複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不過這些變化通常都是“物極”才會“必反”,“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這個腦洞開的有點大,老子居然以這種方式打破了是非界限。“來說是非者,必是是非人”,讨論是非難免會惹上是非。所以我們把口子開得小一點,讨論一下正話反說與反話正說。
在“反者道之動”的思想指導下,老子發展了一套特殊的語言藝術,叫做“正言若反。”正面說的話好像又是反的,就是倒過來說,說反話,從反面看好像也有點道理,于是在正與反之間架構了聯系的橋梁,形成了超越正面或反面的悖論。
比如說“大音希聲”和“大象無形”,真正了不起的音樂沒有聲音,至高無上的形象是沒有形象。說是悖論,其實就是自相矛盾,音樂本身就是一種美妙的聲音,聲音都沒有了又哪來的音樂?這樣的表述其實是有玄妙的,沒有聲音當然就沒有音樂,但有音樂的時候有時“此時無聲勝有聲”,因為“别有憂愁暗恨生。”
貝多芬也可以作為大音希聲的一個注腳,貝多芬是在完全失聰耳朵全聾的時候才創作了他最偉大的《英雄交響曲》。但他從來就是一個天才的音樂家,如果他沒有音樂天才,就不可能在“希聲”的情況下創作“大音”。
大象無形也是如此,并不是說沒有形象就是最好的形象,而是山水畫中的留白,可以給大家無窮的想象,是“一張白紙可以畫最新最美的圖畫”。
正言若反的語言藝術對中國的語言産生了極大的影響,雖然豐富了語言的内涵,但也産生了更多的歧義。悖論産生了否定,也産生了否定之否定,究竟是否定還是否定之否定,有時真的是智者見智,仁者見仁。在文字獄盛行的年代,被人誤讀、誤解也會招緻殺身之禍。
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機鋒處處,學會正言若反可以豐富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化解尴尬的僵局,更重要的是還要懂得正話反聽和反話正聽,聽懂“話中有話”和“言外之意”,準确領會對方的潛台詞。
正話反說
出來混,不同圈子有不同圈子的規則和潛規則,也有各自的套路和切口,很多正話反說,尤其是給領導提意見,表面是批評,其實是表揚:
“不注意休息,不注意身體,經常熬夜”,其實表揚領導工作努力;
“不能與群衆打成一片,尤其是不能與女同事打成一片”,其實證明領導沒有花邊新聞;
而批評某人“認死理,不會變通,不注意工作方法”,其實表揚他工作認真負責,能夠堅持原則。
批評要得罪人,如果一定要批評,就把批評演化成表揚,這叫會做人,會說話,拍馬屁不落痕迹。誰會真正無情地指責頂頭上司?又有幾個領導真正喜歡聽批評的意見呢?
反話正說
如果正話反說是正言若反,那反話正說就是反言若正了。反話正說有時會有一種特殊的諷刺意味,言外之意若隐若現,不同的語氣,不同的語境,不同的人會解讀出截然不同的意思。
你可以誇一個人“很聰明”,但如果表揚一個人“精明”便要十分小心,分分鐘會理解成諷刺該人工于算計,愛算小賬,不肯吃虧愛占便宜。
一個霸道、獨斷專行、說一不二的企業領導,得罪不起的員工會以敬畏的口吻,稱許他們的領導“有魄力,敢擔當,敢拍闆。”無論從哪方面看,這都是肯定的贊揚,如果真的被某人懷疑有什麼别的其他的意思,也可以斷然否認。時過境遷,則會被解讀出“亂決策亂拍闆”,“不聽取不同意見”意思。淫威之下的凡夫俗子,也隻能如此自存自保。
老子說,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敢與不敢真的是兩難。敢的時候一定要敢,不敢的時候一定不能敢,當仁不讓。
反者道之動判斷形勢
“反者道之動”真的是深入了國人的骨髓,無處不在,百姓日用而不知。既然正話反說與反話正說無處不在,如何理解别人說的話便成了一個問題,有時正話正聽,有時正話反聽,有時反話反聽,有時反話正聽。
“反者道之動”提醒我們留意字面背後的蛛絲馬迹,折射現實反映真相,字裡行間往往會透露深深的憂患和真實的現狀。
要學會“聽話”,學會解讀,“努力”的是還沒有做到的,“堅持”的是已經出現了一定偏差的,“強調”的是做的不夠好的,拼命說“好”的一定是因為有人說不好,要“提高”的是還沒有做到的……
比如說一個企業強調要提高執行力,這個企業的執行力肯定成問題的,決策不能落實,令行不能禁止。“一定要讓大家講真話”,反映很多人并沒有講真話。“一定要充分地讨論”,這話至少說明目前還沒有充分地讨論。
聽話聽音,鑼鼓聽聲。中國的語言藝術博大精深,領會反者道之動,聽懂複雜的聲音,認識真實的世界。
可惜,增加了溝通的成本。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