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個女同事的兒子叫做毛毛。有一天毛毛問:“爺爺,你什麼時候死啊?”一家人下了一跳。“毛毛!不許亂說!”過了幾天毛毛又追着問:“爺爺,你什麼時候死啊?”一家人非常尴尬,特别是老人家對“死”這個字比較敏感,各種擔心和疑惑,不知道毛毛從哪裡學會的這話。毛毛的爺爺心裡很不痛快,誤會了孩子。 毛毛說出了下半句:“爺爺,我不要你死。”
我女兒兩歲多的時候問過一個問題:“公公(外公),你的媽媽呢?我怎麼沒有見過?”
“……我的媽媽在天上呢。”
“她在天上幹什麼呢?”女兒表示很困惑,扭頭又問:
“阿婆(外婆),你爸爸呢?我怎麼沒有見過?”
“他也在天上,保佑着我們呢!”
“他什麼時候回來?”
……
慢慢的我們發現,孩子們會玩一些:躺下不動、忍住不呼吸就屬于死亡;假裝被玩具槍打死了的遊戲……
認為死了一會就可以活過來,當然孩子不認為自己可能會死亡。
據說,6歲以上孩子由于抽象思維的發展,正确認知了“死”。也能很好的認知死亡的含義,會逐漸走向成熟的死亡觀。
死亡真是一個很沉重的話題,幸好,我是一枚繪本熱愛者,我在繪本裡發現了那麼多溫暖的故事,是講述死亡,講述愛的,感情又是那麼細膩。
無論多小的孩子都會有對生命的直接或間接的體驗, 不回避死亡話題, 幫孩子建立正确的死亡認知,幫助了解孩子對自然生命的認知。
告訴孩子什麼是死亡,告訴孩子“死亡”這個詞時,盡量說得簡潔清晰,不要說太多細節,用适合孩子年齡段的語言。
孩子越小,家長的解釋就越簡單,不要用不恰當的比喻,也不要騙孩子,讓孩子對死亡産生誤解。
對于大一些的孩子,家長可以明确告訴孩子死跟睡的區别,死了不會有心跳、不會呼吸,而睡着了心跳依然有,也會呼吸會做夢。無論跟那個階段的孩子交流生命教育,都應該給孩子一種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的态度。
借助身邊事件跟孩子展開話題,如: 寵物死了、身邊的人去世了,用柔軟的、容易理解的話術告訴孩子事實。讓孩子接受死亡,并且告訴孩子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每個人都會經曆這樣的事情,但是死亡并不可怕,這是生命發展的規律,告訴孩子要尊重生命,利用好屬于自己的時間,做有意義的事。
文學作品對生命教育有着重要作用 ,适合用來傳遞生命教育的圖畫書可以讓大人不需要以說教的方式來教導孩子,甚至自己在閱讀時,也可以體會到感動與啟發。
生命隻有一次,要珍惜生命,珍惜每一天
有許多動人的故事,充滿了樂觀向上的精神和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
通過繪本閱讀,也可以有效的幫助孩子理解或面對死亡,現在市面上有很多關于生命教育的繪本故事,家長可以通過親子閱讀,引導孩子認知死亡。
有太多優秀的繪本故事,用着溫暖的語言和畫面在進行生命教育。
最好的生命教育大師是大自然,帶着孩子去感悟大自然, 去看新生的樹葉, 看凋零樹葉,讓孩子感
受從新生到凋零的過程。跟孩子一起種植物,播種、澆水、生長、開花、花落……枯萎,這個過程中就可以跟孩子探讨生死話題,讓孩子在花開花落、生長枯萎中感悟 。
我們和世界聯系在一起,一直傳遞着愛,延續着生命。
原來在引導孩子方面,知識的累積是很重要的。
“爺爺,你什麼時候死。”
我們不必驚慌,:“爺爺好好的陪伴着你,還不會死,要很久很久以後,爺爺很老很老很老的時候才會死。”
“ 外公,你的媽媽呢?我怎麼沒有見過?”
“我的媽媽,已經在天上了,她死了,離開我們了,也不會再回來。那個時候你還沒有出生,外公和外婆生了媽媽,後來你媽媽和爸爸 生了你,你現在還那麼小,但是會慢慢長大。”
别害怕說出“死”這個字。
說出來,聽到了,都沒有什麼可怕的。
可怕的是不接納自己、不尊重生命、不珍惜、不敬畏、不敞開胸懷、唯唯諾諾、遮遮掩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