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公子 編輯:龍方媛
來源:婚姻與家庭雜志(ID:hunyinyujiating99)
父母不理解我們,我們覺得父母不可理喻,這是一個每家都有且永恒的問題。
——小婚家
都說親子關系是最複雜的關系,隻因那是天然随機的,雙方都無法選擇,就在某個偶爾的契機進入了彼此的世界。
所以,除了血濃于水的親情以外,誤解、不滿、困惑、憤怒……都随時會彌漫在關系之中。
我們常感到難以理解父母,就像父母也會感到難以理解我們。
最近,在芒果TV播出的《新生日記》中,李艾就分享了一段小時候誤解母親的往事。她說——
“媽媽曾經很唠叨,我很煩她。她要求我每一次登機和下機都要發短信。為此,我對她發過一次火,說:‘你要安排接機嗎?如果你不安排接機,就别讓我為這個事打電話發短信啊。如果你害怕飛機失事的話,你看新聞就能看到啦’——當時我特别煩躁,就說出了這樣的話。”“我記得,媽媽說了這樣一句話:‘等你有了孩子,就知道我的心情了。’現在,雖然孩子還在我的肚子裡,但我已經有一萬種擔心,有一千萬種危險的事在我腦海裡不斷地盤旋。我想,我現在能理解媽媽的這句話了。”
李艾的話音剛落,現場就有嘉賓說:“艾姐,你把我媽說哭了。”
01
換位思考,讓孩子讀懂父母
實際上,被李艾說哭的又何止現場嘉賓呢?《新生日記》播出後,不少粉絲都寫下感動的留言說——
“哭了。養兒方知父母心。小時候叛逆的人,到自己當了父母,才會明白以前父母是有多麼的不易。”
“就算父母有錯,也是因為閱曆有限,從前沒有育兒心理學,沒有人恰當地對待過他們,所以,他們有時也不知道如何恰當地做父母。但他們依然堅持了十幾二十年,把這些看起來難以理解的孩子養大成人。”
“爸媽的付出,應該得到肯定和包容,而不該被求全責備。說到底,他們也不過是普通人而已。”
這些留言的粉絲,有些還未成家,有些早已成為父母,但他們無一例外都被李艾打動了。
這說明,李艾對于媽媽态度的轉變,道出了一種普遍的心聲:
親子相處,委實不易。
有時,大家都認為自己沒做錯什麼,但依然要面對沖突與隔閡。
這到底是為什麼?哪裡出了問題?
有些時期,父母和子女都找不到答案。于是,他們不得不在困惑中無奈地相處一段時間,直到有一天,他們站到對方的立場上,一切才會豁然開朗。
李艾和媽媽的經曆讓做父母的人感到被理解,感到他們長期唠唠叨叨背後的那些善意,如今被人看到;他們隐忍不發背後的那些苦心,終于有人領情。
所以,他們會非常感動。
李艾明白媽媽的心,也讓做子女的人重新感受到愛。也許,他們曾經像李艾一樣,煩透了父母的牽絆和控制,覺得那簡直就是他們起飛時的一個沉重包袱。然而,從李艾的換位思考裡,他們也讀到了自己父母深沉的愛。
于是,李艾的講述就帶出了一段動人的時光。大家聽着她的故事,品着自己的人生。
親情,在包容中釋放;傷痕,也在接納中得以彌合了。
02
理解父母,才能理解自己
然而,李艾的故事也讓人深深體會到親子互相理解的艱難。
哪怕雙方都有愛,但要讀懂彼此,都必須等到“自己懷孕”這樣的契機才能辦到——那麼,那些還沒“養兒”的人呢?
他們該如何明白“父母心”,如何增進親子理解,促進親子感情,讓自己的人生更加美滿呢?
方法,當然是有的。
★ 熟悉父母的人生曆程
你是否覺得,父母總是把你當小孩子,明明你都20好幾了,他們依然要管這管那,讓你感到很不耐煩,忍不住要像李艾那樣頂撞他們,但事後,你又感到後悔?
其實,父母的作風往往都是成長經曆造成的。
當你認真去研究他們的人生,就會發現,他們的不安與控制欲其來有自。他們可能生活在動蕩年代,總害怕環境不安全;或者他們經曆過匮乏,總希望在你身上補償自己的缺失。
總之,熟悉父母的人生曆程,會增進你對他們的理解,也會讓你對他們的“不可理喻”産生同情。
這些正面情緒會讓你在親子關系中更容易保持心态平衡。
★ 提高共情能力
要理解父母,前提條件就是我們要有足夠的共情能力。
用心理學一句話來說,就是我們必須擁有“把腳放到别人鞋子裡”的本事。隻有這樣,我們才能感父母所感,知道他們舒不舒服,是冷是熱,眼下的情緒從何處來,往何處去。
當然,這裡有一個死結,就是共情能力的養成會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
如果從小父母就對我們感同身受,在我們說話還不大利索的時候,他們就能體會到我們的情緒,說出我們的感受,這樣我們的共情能力就會發展得很好。
但如果父母本身就無法理解我們,從小遇到我們情緒不好,他們就隻有一個“揍”字,這樣我們的共情能力就會發展得很差。
所以死結就在這裡:
越是需要彼此理解的家庭,親子的共情能力往往越差;共情能力越差,彼此理解和親近就會越發不可能。要破解這個死結,需要我們主動去提升自己的共情能力,先從留意自己的感覺,聆聽自己的心聲開始,想辦法接近自己,理解自己。
當我們對自己産生了足夠的同理心,就能更好地閱讀父母的情緒,體會到他們的喜怒哀樂。
就如心理咨詢師常說的:“當你改變了,關系也就改變了。”
★ 向世界學習
當你一時無法理解父母,也找不到改善親子關系的出路,這時,你最好不要沉浸在自己的不幸之中自怨自艾。
相反,你應該走進更廣大的世界中,去感受别人的親子關系:
那些快樂的、争鬥的、冷漠的、名存實亡的,都會給你帶來啟迪。借鑒他們的方法,吸取他們的教訓,你的進步将會是飛速的。
說到這裡,照網絡的慣例,往往有人就會問:“為什麼我要花時間去理解父母?僅僅是為了孝順嗎?可是,他們對我的傷害這樣大,為什麼我就不能幹脆和他們一刀兩斷呢?”
這樣問的人,本身是傷痕累累的,而且無可否認,很大程度是拜原生家庭所賜。所以,他們對“理解父母”會很反感。
然而,不能忽略的一點是:
每個人的性格都包含了源自父母的部分。每個人都耳濡目染過父母的公允或偏頗,中立或極端,淡定或不安,平靜或憤怒……最後,将之融入自己的靈魂之中。可以說,理解了父母,我們才能看清自己是怎樣走來的,未來将往何處去。理解了父母,我們才能理解自己,把握命運。
理解父母,不是一筆獻祭于“孝道”的賠本買賣。相反,這樣做的最終受益人,恰恰就是——我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