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七十二潭附近的景區

七十二潭附近的景區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25 07:58:26

近日再讀柳宗元《小石潭記》,其間講探溪流“鬥折蛇行”,觀山色“參差披拂”,表風骨“其境過清”,實是文風清麗、言辭生動、意蘊深遠。豔其美景、羨其幽情之下,心癢難耐,遂找到地圖翻看,才發現永州零陵小石潭有兩千裡之遙,難以前往。觀想圖中山川,沿秦嶺淮河一線自西北向東南,可見山巒起伏、地勢逐漸降低,延續到南陽盆地方城縣境内,便是秦嶺餘脈伏牛山南線的入口,這裡有七峰山一座,海拔約七百米,西北方向的玉女湖畔,是點狀的潭瀑景觀,看地圖顯示,名為“七十二潭”。

七十二潭附近的景區(七十二潭遊記)1

七峰山一角(網圖侵删)

王安石曾言“夫夷以近則遊者衆,險以遠,則至者少”,與七十二潭距離僅百公裡,算不得險遠,但我想這裡應該與柳宗元文中“小石潭”情形相似,便想做那“衆遊者之一”,體會一下柳大家的心境。

深秋的早晨,空氣中泛起迷霧,又恰逢寒潮和大風預警,給人帶來一絲憂慮。我們于九點出發,即使開啟暖風,在車裡猶感濕冷。高速公路上幾乎沒什麼車輛,右側欄杆外散落着枯枝黃葉,路外的幾排楊樹林簌簌作響,通過舞陽境内沙河特大橋時,不見河岸垂杆的釣叟,也沒了坡道吃草的羊群,河裡的水位雖漲了不少,卻是一番蕭索景象。

一小時後于葉縣下站,沿323省道繼續往西南方向行駛,視野逐漸開闊,道路旁植被樹木多了起來,過了常村鎮,經二道嶺、艾黃嶺,看地名已知接近山區。這時地勢升高,晨霧逐漸散去,遠處山林依稀可辨。再向前時,于公路北側見到百米河道,道路也曲折起來,我們得以緩行觀景。

沿河道兩公裡許,可見石閘橫貫其上,閘後是大面積的湖水,極目遠望,四面皆是山峰高地,如鑲嵌在巨石裡的藍色水晶,為這樸素暗淡的深秋山林點綴出盎然生機。打開地圖看,地名“孤石灘水庫”,有幾公裡方圓,我們邊走邊看,天氣也慢慢清朗起來。

七十二潭附近的景區(七十二潭遊記)2

孤石灘水庫

在山區行駛與平常公路不同,臨水沐風、穿山過澗,沒有焦躁煩憂,本就是一種身心上的享受。孤石灘過後又劃出一條小河,再過幾公裡便是當地知名的“拐河鎮”。拐河是古稱,實際上是淮河的支流澧河,因河灣曲折被化名為拐河,從地圖走勢看,拐河等幾條河流先入孤石灘,出澧河,經漯周,越阜陽,最終彙入淮河,再入洋洋大海。

沿拐河左轉,看到石橋兩拱、石門一座、石碑一頂,近前辨識,碑文镌刻“中華第一石川”,筆法清隽,力透石頭背,令人肅然起敬,這邊是此行的目的地,七十二潭了。

七十二潭附近的景區(七十二潭遊記)3

七十二潭山門

近午時,我們進入山門。行走沒幾步,就有兩條路可選,一是階梯上山道路,一是親水無規則道路,我們走親水路線,不遠就是第一個景--迎賓潭,潭水疊石七八層,自上而下,細流湍湍,而潭水清淺,水草藤蔓明晰可見,潭中有許多小黃魚,“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好像在與遊客嬉戲。

七十二潭附近的景區(七十二潭遊記)4

再向前行,經老龍潭、神龜潭、雙龍潭,皆錯落有緻,尤以神龜潭為特。潭頂匍匐着岩石一座,狀若神龜吐泉,瀑高十米,潭中各色奇石并列,真如柳宗元所形容“為坻、為嶼、為嵁、為岩”,水流穿過石縫而下,也應了葉聖陶的那句“灘石下面都有空隙,波濤沖進去,作鴻洞的聲響”。若是在夏季,能穿個涼鞋沿石溯溪而上,徒手攀爬于跌宕的潭瀑之間,想必會是清涼刺激的感受。

七十二潭附近的景區(七十二潭遊記)5

過幾潭再向上望去,可見裸露的黃石、矮矮的松林、泉水沖過的澗道,每向上走個幾十米,便能聽到水聲,隔着岩石林木卻見不到水瀑模樣,彷如《小石潭記》“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沿路繼續走,或者説沿聲音探尋,總能見到溪流、石灘,果有追秘之樂。

從地圖看,七十二潭隻是七峰山的一隅,約徒步一個多小時,就到了山頂的開發區域。頂有“天池”湖泊,幾百米見方,湖面停泊着幾艘畫舫遊船,彼岸的山綿延重疊,能見度不高,幾朵雲與山連接起來,如披上輕薄的霧帔,有種接天破雲的奇特。一路的潭水景觀,已然讓我們不虛此行,沒想到了山頂,還有浩渺天池,清澈碧透;古典遊船,泛舟湖上。湖邊又開發了地震體驗、鬼屋探險、空中飛船等遊樂項目,可供休憩賞玩,可見設計者的匠心。

七十二潭附近的景區(七十二潭遊記)6

山上天池

沿湖徐行時,氣溫很低,寒潮大風再次向我們襲來,原本因運動發熱的身子很快變涼。天池的南邊可見木屋幾幢,走近前去,我們在木屋群旁邊發現一條一米多寬的小石闆路,界牌指引上寫“廣裕閣”,想必是一處雅緻的閣樓,便提起精神,前往一探究竟。

這是一處隐秘的所在,小路兩旁被茂林掩蓋,上行時,遇到樹林邊藏着一個小洞,有神龛、木桌、石凳,還有半截未燃盡的供香,不知道是民間供奉的哪路神仙,想來各地都是一樣,“逢山必見神”,記得朱自清《松堂遊記》中亦有類似描述。

到了小路盡頭,又出現石階石欄,四面圍起一座三層樓閣,中柱牌匾書鎏金行楷“廣裕閣”,閣中正展出“百家姓氏大觀”,走進閣樓,發現觀展者寥寥。自外而看,閣樓呈六角狀,層層飛檐,四望如一,氣勢壯闊,構制雄偉,雖算不得名山名樓,卻别有一番觀感。

從廣裕閣向前,修建了一條柏油公路,竟然能盤旋再上數百米,方才到了極頂。在極頂處有一水池,沿石路分出了一股水流,向下連接着樓梯狀分布的幾十個石台,每一層石台被水沖刷之後,旁邊便形成一個小水潭,幾十潭如星羅密布、圈圈點點,蔚為壯觀。水流一層一層地沿山勢向下,讓人慨歎自然之奇美。一路探到這兒,才算真正看到了“七十二潭”,才是“最高最遠最灑脫”的風姿。

七十二潭附近的景區(七十二潭遊記)7

最終的七十二潭景色(網圖侵删)

以前有驢友常說,上山就要登頂,也不能忽略了沿途的風景。我們用兩個小時的時間,見山川、知風物、溯根源,雖然也如《小石潭記》中那樣的“寂寥無人,凄神寒骨”,但我們沒有因“其境過清,不可久居”而早早離去,而是“放舟青山外、逐浪雲水間”,探尋每一處景緻,體驗每一種風情,也算向柳宗元緻敬了。

是為記。

于十一月九日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