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開篇第一句話就是:“道可道,非常道。”“道”是可以說的,但是說出來的又不是恒久不變的“道”,意在強調“道”是說不清,道不明的。
老子這句話類似于fo說:“不能說,不能說,一說就錯。”
老子一上來就雲裡霧裡的,讓人摸不着北,“道”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因為語言的有限性,老子認為,對“道”進行清晰地闡釋是很困難的,難以把它的内容準确完美地表述清楚。老子在《道德經》第35章說道:“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道”說出來了,就淡得沒有味道了。
而且老子所處的時代,人類認識世界還是有限的,更多的是對現象世界的體悟,要把個體的體悟表述清楚讓人感同身受也是比較困難的,《道德經》羅列了許多社會現象讓人們試圖去了解,讀起來還是比較晦澀難懂,讓人很難進入老子的精神世界。
盡管如此,老子還是試圖描述“道”的基本屬性,讓人們來了解他所說的“道”到底是什麼樣的。
老子在《道德經》第25章對道的基本屬性進行了描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這段話的意思:有一個渾然一體的東西,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存在了。聽不見它的聲音,也看不見它的形體,它不依靠外力而長存不變,循環運行而生生不息,可以成為天地萬物的根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就叫它“道”,再勉強給它起個名字叫做“大”。它廣大無邊而周流不息,周流不息而伸展遙遠,伸展遙遠而返回本原。
這段話裡,老子描述了“道”有幾個特征:
第一、“道”的狀态是混沌的
“有物混成”,“道”狀态是混沌不清的,與萬物渾然一體,不可再分。
老子在其它章節也提到“道”這種混沌狀态。
《道德經》第21章:“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道”沒有清楚的固定實體,它恍恍惚惚,其中卻有形象;它恍恍惚惚,其中卻有實物;它深遠暗昧,其中卻有精質。
《道德經》第14章:“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恍惚。”沒有相狀的相狀,沒有形體的形象,就叫恍惚,就是若有若無的狀态。
“道”的原意是道路,人在路上走。老子首次把它作為哲學範疇提了出來,成為抽象的規律的含義。作為抽象的概念,它不同于具體的事物,可以看得見摸得着。這也恰恰反映當時的認識水平,看似清晰卻又模糊的狀态,還沒有形成較為完善的體系。
第二、“道”是萬物的根源
在老子看來,“道”是超越時間和空間先驗的存在。“先天地生”,“為天下母”,“道”不僅在時序上先于天地而存在,而且天下萬物也是由“道”所産生的。
這與第1章相響應:“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無”和“有”是“道”的一體兩面。“無”是天地的起源,“有”是萬物的根本。老子認為,萬事萬物都是從“無”到“有”現到“無”的過程。“道”孕育了萬物,推動萬物生長,是萬物的根本,世界的本源。
《道德經》第4章:“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我不知道“道”來自何處,隻知道它比天帝出現得還早。“淵兮,似萬物之宗。”“道”那麼深遠,好像萬物的祖宗。
《道德經》第14章:“迎之不見其首,随之不見其後。”“道”是朦胧不清,從迎面上前看不到它的頭,從後面看不到它的尾,強調“道”是無始無終的,是永恒的存在。
在古人的眼裡是上天創造了一切,因而對上天充滿了敬畏。老子把“道”看作是世界的根本,這是他在探索世界的根源問題,追問萬物的開始,這是老子思想的深刻之處,也是比他同時代的先哲高明的地方。
第三、“道”是無聲無形的
“寂兮寥兮”,“寂”,靜寂無聲;“寥”,動而無形。
《道德經》第35章:“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看它(“道”)卻看不見,聽它卻聽不到。
“道”寂靜而又空虛,我們的感官無法感覺到“道”。
莊子在《應帝王》中描寫了一個混沌的形象,沒有五官,看不見、聽不到,渾然不可知,當倏、忽為混沌鑿出了七竅,想讓他能看能聽,他卻死了,這說明“道”一旦完全可以用五官去感知,就不是“道”了,就如混沌有了七竅就是不是混沌了一樣。
“道”,超出了我們視覺、觸覺、聽覺的認知範圍,這樣說,是不是“道”就不能被人所認知?當然不是。
“道”雖然無聲無言無形,看不見摸不着,它又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它支配着這個世界,制約着萬事萬物的運行,也影響着人們的行動。我們可以通過萬事萬物來觀察、認識、體驗“道”,這就是老子所說的“德”。
第四、“道”是個絕對體
“獨立不改”,“獨立”指“道”惟一性,它天然自成,不依靠外力,也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改”是指它的運行規律不會随便改變。“道”是獨一無二的,又是永恒不變的。
在第25章的最後老子說:“道法自然”,“道”是自然而然的存在,它以自然而然為準則。
“道”反映的是事物的規律,是客觀真理,是恒久不變的,不因時間的變化而變動,不因空間的變動而變動。如果不斷地變化,就不是規律。
“道”不會因為人的幹預而改變,相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天、地、人都是以“道”為法則的,天地按照“道”規定的規律運行,人要遵循,按規律辦事。
第五,“道”是運動的
“周行而不怠”,“周行”,循環往複;“怠”通“殆”,停止。“道”的運動有始有終,終則更新再始,循環周流,無盡無休。
如何“周行”?“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大”,指“道”廣大無邊無際,無處不在,無時不有;“逝”,流逝,這裡指“道”是運動的,就像流水一樣川流不息,永不停歇;“遠”,遼闊、沒有邊際,指“道”運行伸展遙遠,無所不至。“反”通“返”,指循環往複運行,有往必有返,雖然遙不可及,但又回到本源。
“大”、“逝”、“遠”、“反”,描述了“道”的全部運行過程。大道廣大無邊,它能向遙遠的時空無限伸展;但是,無論走得多麼遙遠,都會返回,回歸本源。這就是大道,它永不停息地運動,周而複始地運行。
“道”通過循環往複地生化天地萬物,使天地萬物不斷地去陳更新,生命再造重生。
《道德經》第16章:“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萬物在循環往複地發展,從何處來,最後又回到何處去,都會回到根源上來。
春天樹木長出了樹葉,經過夏天的繁榮、秋天的絢麗,到了冬天凋謝落下,化作泥土,給樹根提供養料,被樹根吸收入,來年再發芽,開始新一輪的生長,讓生命生生不息。
天地萬物複返于本根的過程,就叫“複命”,這種循環往複的過程是自然大道的永恒法則。
結束語
老子對“道”進行一番描述之後,他提出了“道”這個哲學概念。
老子說,“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這個渾然天成的東西,不知道它的名字,就把它叫做“道”,勉強地再給它起個名字叫做“大”。
為什麼叫“大”?是指“道”是廣大的,這個“大”指的是在幅度或廣度的無限延伸,代表着一種沒有窮極的“大”,是一個玄奧廣大的空曠形象。
老子所說的“道”,就是與萬物混為一體,無聲無形,廣大無邊,是萬物的根源,影響着萬物的運動方向,循環往複,周而複始,永一停息,這就是“道”。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立删)
讀書感悟人生,寫文傳承文化。歡迎關注@丁小悟典,與你一起領悟傳統文化之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