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劉備聽聞關羽戰死,哭的那是昏天地暗。
其實,這隻是杜撰出來的。照理來說,關羽為國捐軀,賺一個封号,那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但是,他那個結拜兄弟,好像把這個事給忘了,而是兒子後來追封的。所以,這便引起了大家的深思,他們之間的關系真的那麼鐵嗎?關羽落得如此下場,真相究竟是什麼?
有這麼多留白的問題,仔細想來,應該是曆史留下的文字記載太少了。有人猜測,關羽将荊州丢了,是埋下自己悲劇的“因”。那麼,事實真是這樣嗎?在《三國志》中,居然沒有記載,國學大師章太炎倒是給出了自己的看法,認為:關羽壞了諸葛亮的好事,所以,他被滅了。
于是,民間便開始有了“借刀殺人”的故事版本。
熟知曆史的人都曉得,諸葛亮在他早年的《隆中對》中,就已經開始排兵布陣,并且,其策略是非常清晰的:
第一點,他們要和周邊的一些西南少數民族打成一片;可是,這一點劉備做的并不好,他們是外來人員,在原居民看來,他們就是侵略者,所以,一有機會就想将他們趕走。
第二點,就是修身養性;劉備花了九年的時間,才拿下四川,軍隊疲憊不說,老百姓也深受其害,當地的經濟更是停滞不前,破壞的很嚴重。
第三點,則是要繼續維持和東吳的關系;雖然,二者已經結為親家,但是,私底下的關系卻非常緊張,表面上還沒有到動刀槍的地步,可是,大家已經在心裡将對方視為了敵人。這一點上,諸葛先生看的是非常清楚的,他知道,蜀國和東吳之間的關系非常脆弱,所以,他對這點也是非常擔心的。
第四點,就是天下變了我們才能動;意思是指:要等到曹軍的内部出現混亂的時候,才能出兵。
第五點,更是強調在出兵時,一定要兵分兩路,最終,形成“夾擊”的攻勢,以掐斷曹軍的首尾接應。
諸葛亮一生,做事謹慎小心,從來不做冒險的事情,那麼,為何在關羽單兵北伐時,沒有提醒劉備呢?那時,荊州城沒人鎮守,他就不擔心東吳會突然襲擊嗎?這點諸葛亮不可能看不出來,當然,他也不是神。不過,曆史上的确沒有記載他反對關羽攻打襄樊。
通過以上對諸葛亮用兵的分析可以看出,關羽這次出兵完全颠覆了他的策略。都說,戰争的勝利要天時地利人和,那個時候,他們和周邊的少數民族關系并沒有得到改善,再加上,當地的經濟并沒有完全恢複,所以,從實力上已經遜了曹軍一籌。而且,和東吳關系的緊張,已經給自己帶來了威脅。
然而,更緻命的是,他們在曹魏統治鼎盛的時候貿然出兵,而且,還隻是荊州一方出兵,益州的兵力卻是坐視不管。試想,這怎麼可能是諸葛亮的作風呢?作為軍師,他的任務不就是要在關鍵的時刻讓劉備冷靜嗎?還原曆史,蜀國的力量一直落後于魏國,但是,劉備卻是有野心的。
取益州、奪漢中,讓他看到了前途的光明,于是,他的想法不免飛上了天。因為,這是他第一次打敗曹軍,可給他鼓足了勁,他認為:自己已經有力量和曹軍抗衡了,所以,便沒有仔細想想自己當時的内部條件和外部因素。其實,此時的蜀國壓根就不具備進攻襄樊的條件。
劉備的野心膨脹,不顧實際情況,瞎指揮也就罷了,那麼,諸葛亮為何還由着他這麼任性呢?
那個時候,劉備所做的每一件事情,諸葛亮都是可以插手的,但是,劉備卻可以不聽。可諸葛亮至少要提出自己的看法,如果,這件事情他極力反對,估計将會是另外一個結局。所以,隻能說這位軍師并沒有盡到他的責任,既然他都已經列出了軍事大綱,那為何不按照大綱行事呢?
或者說,打敗了曹軍,他也暗自得意了起來?再加上,後來劉備對關羽的一些做法,尤其是關羽死後所享受的待遇,由不得大家不想,這對兄弟之間是不是出了什麼問題?但是,拿一個國家的命運去賭,劉備派關羽出兵這個決策,成本是不是有點太大了?
在這種事關國家利益興亡的時刻,作為大臣就要盡自己的職責,更何況,諸葛亮作為軍師、宰相,更應該盡到自己的職責。民族英雄林則徐曾說過這樣一句話:“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意思是:隻要有利于國家,哪怕用生命去換取也值得,豈能因為災禍就避開。
或者,再做一個大膽的猜測,諸葛亮知道劉備的計劃,但是,卻甯願違背自己的初衷,也要維護劉備的意見。
那麼,這是不是和他做人的底線相沖突呢?難道真成了說一套,做一套了?一場荊州之戰,失去的不僅僅是蜀國的一員大将,也不僅僅是一塊戰略要地,它失去的是剛剛有所好轉的蜀漢江山的大好形勢啊!現在,我們隻能從點滴的文字記載中,邏輯的推測這個事件的始末,至于真相如何,我們也無從知曉。
其實,沒有因哪有果,因果本來就是一件難以琢磨的事情。
參考資料: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三國志·關羽傳》、《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諸葛亮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