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副豬嗜血杆菌怎麼治

副豬嗜血杆菌怎麼治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2-26 20:23:15

豬副嗜血杆菌病又稱多發性纖維素性漿膜炎和關節炎,也稱格拉澤氏病。這種細菌在環境中普遍存在,世界各地都有, 甚至是健康的豬群當中也能發現。近年來,傳染性副豬嗜血杆菌病的報道很多,但對此病留下的後遺症報道很少。筆者在畜牧獸醫技術推廣服務過程中, 發現副豬嗜血杆菌病留下的後遺症,因其治療難度大、持續時間長和高死淘率令基層獸醫及養豬業主望病興歎,給養豬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副豬嗜血杆菌怎麼治(副豬嗜血杆菌愈後不良的原因你知道多少)1

  1 副豬嗜血杆菌病的流行特征    1.1 病原    副豬嗜血杆菌病的病原為嗜血杆菌屬的副豬嗜血杆菌,革蘭氏陰性菌(G-),通常有莢膜。    目前知有15 個血清型, 其中 1、5、10、12、13、14 型毒力最強,感染後,患豬多死亡;2、4、8、15 型為中等毒力,死亡率低,但可以出現敗血症,緻生長停滞;血清3、6、7、9、11 型,豬感染後無明臨床症狀。HP·S 具有明顯的地方特性。    1.2 流行特點    該病隻感染豬。主要傳染源為病豬、康複豬和隐性感染豬,主要經呼吸道和消化道傳播,病菌通過飛沫随呼吸或污染的飼料和飲水侵入體内, 在機體抗病力降低的情況下,繁殖、産毒和緻病。    本病是一種嚴格的條件性緻病菌,多種應激(運輸、天氣驟變、更換飼料、創傷等)是發病誘因;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天氣變化較大的早春和深秋發生較多;本病與流感、豬瘟、藍耳病、鍊球菌病等許多疾病共同發病;不同品種、不同年齡的豬均可發病,但以 2~17 周齡豬最易感, 其中以 5~10 周齡最多見。發病率一般為40%~50%,病死率可達 50%以上。    1.3 臨床症狀及後遺症    1.3.1 臨床症狀    20~60 kg 體重的豬發病最多。初次發病的豬場,接觸病原後幾天内就發病,出現體溫高(患病豬的體溫與原發病關系密切,有的高達 41~42 ℃), 有些豬由于發生腦膜炎而表現肌肉震顫、麻痹、驚厥。食欲減退直至廢絕,呼吸困難,有的病豬表現出聲低而沉的咳嗽、四肢關節及關節囊下沿腫大、跛行和行走不協調、弓背,皮膚和可視黏膜發绀,顫抖、共濟失調,常于發病後 2~3 d 死亡。    該病與傳染性胸膜肺炎或急性敗血型鍊球菌病同時發病, 病程多在 6~10 h 呈急性死亡;多數病豬呈亞急性或慢性經過。病豬精神沉 郁 、食欲 不振、中度發熱(39.6~40 ℃)、呼吸淺表,有的病豬可見咳嗽、喘息、四肢末端及耳尖藍紫。部分病豬由于胸腔疼痛,伏卧時雙前肢跪地,長時間難于睡下。當病菌經過皮膚的創傷侵入或随血液侵及皮膚時, 引起局部的皮膚發炎或壞死,部分病豬皮膚出現劃痕傷,耳殼壞死。    60kg 體重以上的病豬臨床表現以跛行、關節囊下沿腫大、弓背和行走不協調、生長速度減慢為主要症狀。    1.3.2 後遺症    該病發生急性期未死亡或耐過的病豬呈現多種後遺症狀。    典型的症狀是被毛粗亂、生長發育停滞,病程長達數月,病豬因死淘而告終。耐過本病的公豬呈現慢性跛行,妊娠母豬流産,哺乳母豬因跛行、疼痛導緻母性行為喪失,部分母豬發生頑固性子宮内膜炎;生長肥育豬食欲時好時壞,漸進性減食,對喂料反應遲緩。有的病豬糞便幹燥、有的腹瀉、有的病豬胃腸道出血導緻糞便中帶血;部分病豬反應遲鈍、共濟失調。時而呆立一隅、時而雙耳緊貼頸部、時而一耳朝前一耳朝後。有的病豬走路搖擺、步态不穩,容易被撞倒地;部分病豬咳嗽聲音低而沉、有的病豬明顯喘氣,有的卧地可見明顯的腹式呼吸。    1.4 病理變化    病理變化因病情嚴重程度和病程而異。    内髒器官的漿膜面發生纖維蛋白滲出是該病的特征性病變。病死豬體表常有大面積的淤血和淤斑,病情嚴重的四肢末端、耳朵和胸背發绀。    急性死亡的病豬,僅見胸腔、腹腔漿膜相連部位可見“蜘蛛網”絲狀的纖維素性滲出物,肺髒淤血、水腫。    病程稍長的胸腔淡黃色或黃色積液,肺表面漿膜、心外膜形成一層灰白色的纖維素性蛋白絨毛,當病情緩解時可發生心包粘連、肺與胸膜腔粘連。 随病程延長,胸腔積液逐漸變為黃褐色;心、肺、肝、脾、胰、腸系膜、腹膜等漿膜面白色的纖維蛋白絨毛形成一層纖維素性假膜。    當病情惡化時, 胸腔器官漿膜面上的纖維素性假膜被積液溶解,胸腔積液變為醬油色、混有類似“豆腐渣”樣殘渣,味惡臭;若繼發化膿性細菌感染時可見心包膜、肺與胸膜粘連部位形成的膿球。腹腔器官之間發生粘連,漿膜面上黃色的纖維素性假膜變腐。關節周圍組織(常在關節囊下部)發炎和水腫,關節囊腫大,關節液增多、渾濁,内含呈黃綠色的纖維素性化膿性滲出物。    當病情好轉時,關節囊下部腫大的部位被機化形成“肉瘤”。發生纖維素性化膿性腦膜炎時,見蛛網膜腔内積蓄有纖維素性化膿性滲出物而緻腦髓液變為渾濁。腦軟膜充血、淤血和輕度出血。其他眼觀病變表現為肺、肝、脾、腎充血與局竈性出血和淋巴結腫脹等。    剖檢後遺症的病死豬可見機體消瘦。腦回扁平,腦膜與頭骨的内膜以及腦實質之間粘連;内髒器官漿膜面與鄰近的組織發生粘連;胃黏膜大面積潰瘍、十二指腸和小腸充血并盛有帶血或醬油色液體,盲腸、結腸和直腸表面充血消腫。    2 形成後遺症的原因    (1) 臨床症狀多樣化, 給診斷和治療增加了難度。    副豬嗜血杆菌病的症狀不明顯,多數情況下以繼發或并發病出現。容易與豬鍊球菌、慢性豬丹毒、豬支原體漿膜炎-關節炎混淆,導緻養殖場業主和獸醫誤治在所難免;許多獸醫隻發現原發病,經藥物治療後原發病症狀消失,病豬剛有食欲就停止了治療,失去了最佳治療時機,是引起該病後遺症的主要原因之一。    (2)閹割傷口感染的誤治。    筆者發現,新購仔豬閹割後相繼發病,約經 7~10 d 全群發病,許多豬場因誤治導緻的後遺症随處可見。剖檢可見輸卵管、創口周圍組織被覆一層黃色的纖維素性滲出物并相鄰組織粘連,依病程不同可見不同程度的病理變化。全群幾乎以死亡告終,病程長達 1~3 月。    (3)藥物選擇不當。    盲目用藥加劇病情惡化。大多數豬場在病情不清楚、未經過藥敏試驗的情況下,使用林可黴素或頭孢類藥物進行治療,由于大劑量用藥、不斷更換藥物,導緻病豬肝腎功能損害。    不同地域的菌株對藥物的敏感程度不一緻。僅筆者所在地區、甚至一個縣市,其臨床症狀和病理變化一緻的情況下,同一種藥物在不同養殖場效果不一緻,表明發病菌株和抗藥程度不一緻。    3 防治對策    (1)免疫接種    副豬嗜血杆菌具有血清型衆多和地域性流行的特點, 菌苗的選擇應與當地流行的血清型相符。先給母豬接種,通過初乳可使 4 周齡以内的仔豬獲得保護力, 仔豬 4周齡時,再接種一次,可獲得較高的保護率。種豬每半年預防 1 次。    (2)加強飼養管理,減少應激。    保持清潔衛生,通風良好, 防寒防暑, 盡量減少其他呼吸道病原的入侵,杜絕不同生産期的豬混養于一欄,減少豬的流動和運輸,提高豬的抗病力。    (3)早期診斷,正确治療。    急性發病的豬場,不難根據臨床症狀作出診斷, 合理的使用藥物效果理想且不留後遺症。有報道稱本病對磺胺類藥物,阿莫西林、阿米卡星、恩諾沙星等敏感,但敏感程度與發病的地域性和菌株的耐藥性而不同。因此,當豬群發現疑似本病病豬,在做好藥敏試驗的基礎上,正确選用藥物治療是至關重要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