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寒食在清明後的幾天

寒食在清明後的幾天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1-23 08:32:44

寒食在清明後的幾天(先有寒食後有清明)1

寒食源于介子推抱柳樹被燒死的傳說

有人說寒食冬至後的第105天為寒食

家鄉的老人卻說清明前一天為寒食

有人說寒食掃墓,我們卻是清明掃墓

寒食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寒食在清明後的幾天(先有寒食後有清明)2

從寒食的字面意思追究寒食的起源

小時候随家人過寒食,似乎從來沒有想過寒食是什麼意思,其實就是字面上的意思,吃寒冷的食物,為什麼隻能吃寒冷的食物,是因為不能生火,禁火才是寒食最原始的來源。

寒食在清明後的幾天(先有寒食後有清明)3

這就要從寒食的發源地山西說起了。從地理方位來看,山西地區相對應的是屬水的參星,仲春時節,也就是農曆三月初,屬火的辰星變強,對山西區域的居民不利,于是人們采取斷火的手段來削弱火的影響,從而增強自己屬水辰星的力量。可以說寒食源于古代的星辰崇拜。

古代的辰星指的是獵戶座

還有一個寒食禁火的原因是龍忌。辰為龍,東方蒼龍七星中,為心宿。心宿現東方,稱“出火”,因“出火”,抑火盛才要禁火。

寒食在清明後的幾天(先有寒食後有清明)2

莊子創造出的介子推傳說

傳說的曆史追溯起來就更遠了,春秋時期七國之亂,晉國國君晉獻公的大兒子重耳,後來的晉文公,接連被自己的後媽骊姬和弟弟陷害,攜一些追随的文臣武将倉皇出逃19年。

其中有一個叫介子推的武将甚至在逃亡饑餓的時候,用自己的大腿肉給晉文公做了一頓肉湯。護主到這種程度,等晉文公結束逃亡,複國封賞的時候一定能夠顯赫一時吧,可介子推偏偏急流勇退,回到老家侍奉老母,就是不願意過上阿谀奉承的官場生活。

晉文公想去找介子推享受榮華富貴,介子推卻躲了起來,下屬建議放火燒山就可以把介子推逼出來,結果三天的大火過去了,介子推依然沒有出來。他跟老母一起燒死在了柳樹下,還在柳樹洞裡留下了絕命書。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複清明。

寒食在清明後的幾天(先有寒食後有清明)5

晉文公為了紀念,将綿山改為“介山”,把放火燒山的那一天定為寒食節,下令全國寒食禁忌煙火,隻吃寒食。

第二年晉文公哀悼介子推是,發現柳樹複活,折柳一枝,就把介子推的祭日定為清明節。

放火燒山的日子定為寒食,介子推被火燒死的日子定為清明,這大概可以解釋寒食先于清明的道理了吧?雖然故事隻是莊子杜撰的,但也可以說明寒食與清明的關系了。

古代的典籍确實記載了寒食節,禁火,吃冷食,祭祀,掃墓的習慣,介子推的傳說不過是将這些故事串聯在一起,不必深究。

寒食在清明後的幾天(先有寒食後有清明)2

到底什麼時候是寒食節

《後漢書·周舉傳》記載的寒食是在隆冬,周舉是并州刺史管轄太原,他主張老百姓不要在寒食隆冬之時過長的禁火吃冷食,損害身體。而三國曹操時期《明罰令》規定山西太原,上黨,西河,雁門等地規定,冬至後105天,絕火寒食。

為什麼寒食改了時間呢?難道是為了相應周舉号召,又不肯廢棄傳統,所以時間後移,那為什麼不直接改到盛夏呢?這又跟《周禮·秋官》記載的每年仲春二月“修火禁”有關,“修火禁”是加強火的管理。因此把寒食挪到冬至後105天,正好與修火禁相呼應,又盡可能到了一個暖和的時節,風俗也是會随着人的需要完善發展的。

寒食在清明後的幾天(先有寒食後有清明)2

從山西的地方節日到全國性的大節日

晉代《邺中記》記載“并州俗,冬至後一百五日,為子推斷火,冷食三日”,可以看出直到晉代,寒食隻是山西地區的地方節日。

而到了南北朝時期,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記載到荊楚地區也就是現在的湖北也有了冬至後一百五日禁火寒食的風俗,湖北和山西相差很遠,寒食在這時候已經發展成全國性的習俗了。

盛世唐朝,寒食也到了最頂峰的地位,被官方承認了,成了國家正式的節日,甚至能與元日,冬至并列了。

“天運四時成一年,八節相迎盡可憐,秋貴重陽冬貴臘,不如寒食在春前”——王冷然《寒食篇》,很能說明寒食節在衆節日中的重要地位。

唐朝的國号“唐”也是出自山西的,“唐”便是陶唐氏,傳說中的居于平陽地區的遠古部落(今山西臨汾),堯是其領袖,故後人稱為唐堯。這樣以來,唐朝的統治者就把山西區域的參星作為王朝的守護星,因而在全國推廣寒食這個節日。

寒食在清明後的幾天(先有寒食後有清明)2

原是寒食掃墓

寒食上墓之俗大緻上墓起源于唐代。先流行于民間,并逐漸得到了朝廷的認可。杜佑《通典》載:

寒食在清明後的幾天(先有寒食後有清明)9

“開元二十年制曰: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代相傳,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廟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許上墓同拜掃。禮于茔南門外,奠祭撰訖,泣辭。食餘撰任于他處。不得作樂。仍編入五禮,永為恒式。”

鼓勵人們在寒食節掃墓祭祖,以表對前人的哀思,盡後人的孝道。

唐代民間寒食上墓之風盛行,達到了這樣的程度:每到寒食之日,家家有人出城祭掃,以至于沒有被祭掃的墳墓,被當成無主的荒墳。王建《寒食詩》是這樣表述的:“但看壟頭無新土,此中白骨無後人。”

掃墓習慣的形成,對寒食的普遍流行和地位提升影響非常大。祭奠先人,因與傳統儒家封建的思想體系相聯系,其重要性遠在已經淡化的古老的星辰信仰與介子推的傳說之上。

寒食在清明後的幾天(先有寒食後有清明)2

寒食風俗的演變

寒食節的第三天,即清明那一天,總有賜百官新火的活動,這在唐代的作品中多有反映。比如王灌《清明日賜百僚新火賦》:

“禦火傳香殿,華光及侍臣。星流中使瀉,燭耀九衢人。”

除了賜新火以外,皇帝往往大宴群臣,四海同寒食”

唐人的寒食詩中“今年寒食好風流,此日一家同出遊”“莺啼正隐時,雞鬥始開籠”“紅染桃花雪壓梨,玲珑雞子鬥赢時”。可以看出郊遊、镂雞子、鬥雞卵、鬥雞、走馬、激鞠、擊球、蕩秋千等活動在唐代也十分盛行。

寒食在清明後的幾天(先有寒食後有清明)11

宋代統治者繼承了唐代的做法,仍舊改火、寒食、放假。

少數民族建立起來的元朝雖然在很多方面摒棄了漢族的傳統,但寒食仍是各節中的大節,而且“清明寒食,宮廷于是節最為富麗”。江淮等地,盛行寒食節在家門上插柳枝。

那麼禁火和寒食的習俗呢?一方面,它們被作為“遺俗”而存在。有“潑火雨晴場粥冷,落花風暖筍輿輕。”可為證;另一方面,則是“春寒不禁香簧火,紅蠟青煙憶漢宮”,可見已不再禁火寒食了。

到了清代,甚至明确說:“清明即寒食,又曰禁煙節。古人最重之,今人不為節。”

寒食在清明後的幾天(先有寒食後有清明)2

寒食到清明的過渡

唐代的寒食節是因為加入祭掃祖先墳墓這項重大節俗而發展到頂峰,後期因為祭祀在這個節日中的意義變得愈加重要。

而祭祀過程中焚化紙錢又與寒食禁火相沖突,于是轉而将祭掃先人這個節俗延後至清明進行。加之傳統的寒食節俗,如禁火、吃冷食日益變得沒有影響力,所以到了宋代時,寒食節的影響力就難敵清明節了。

在随後幾個朝代的演變過程中,清明的地位越來越高,加之兩個節日時間相鄰,慢慢地就融合在了一起,由于清明節加入了祭祀先祖的節俗,所以其後來居上,形成了“清明即寒食,又日禁煙節。古人最重之,今人不為節”這樣的局面

(部分圖片源于網絡)

本文由 “中醫同城” 原創出品,作者半夏。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使用。

想了解更多内容,請關注微信号zytongcheng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