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您關注“永大英語”!
談談英語課堂互動的幾個問題劉潤清 崔剛
最近,我們有機會聽了幾所不同類型學校的英語課,參加了幾個英語教學研讨會,也與教師和學生有過不同形式的接觸和座談。對所見所聞進行反思之後,結合英語教學的一些基本理論,在本文中,我們試将對英語課堂上師生互動方面的幾個問題提出一些看法,并以此求教于各位同仁。
一、總體印象客觀地講,目前教師的總體素質和學生的英語水平與十年前相比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教師懂得不少教學方法,教學理念也很新潮,而且英語水平也在不斷地提高。與此同時,學生的英語水平也比原來高,有學習的積極性,在課堂上表現十分活躍,有很強的參與意識和自我表現的欲望,也有不少的信息和知識,樂于表達自己的見解。這些都是我國在過去多年中進行英語教學改革所取得的成果。
但是,在糾正了以往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的同時,往往又會走向另一個極端。現在英語課堂上也有許多現象值得我們反思,比如,克服了原來的“教師滿堂灌”,現在很容易形成“學生倒灌”的問題;克服了原來的教師過分的批評指責學生,現在很容易出現“學生一切都好”(沒有批評)的現象;克服了原來的知識性強,趣味性不夠的問題,現在很容易把課堂變成“遊戲課”和“表演課”;說是要“寓教于樂”,這又很容易成為“隻樂無教”。聽完十幾節課後,讓人反思的是:這是嚴肅的課堂,還是“運動場”和“娛樂場”? 學生到底聽到了幾句正确的英語?40分鐘左右的課堂,有多少是有效的教學時間?一堂課下來學生到底有多少收獲? 讓孩子進入這樣的課堂,我們會安心嗎? 針對上述疑問,我們認為有幾個方面的問題值得我們探讨。
二、大班教學帶來的矛盾
由于教學條件的限制,目前的英語教學大都采用大班授課的方式,每班的人數在40人左右,有的甚至超過50人。大班授課對于其它學科的影響可能會小一些,但是對英語課堂的影響較大,原因就在于英語課堂需要很多的互動,需要學生進行大量的語言實踐活動。大班授課給英語課堂帶來的主要影響包括四個方面:第一,班一大,每個學生平均的練習時間自然減少,而且當某個學生發言時,其他學生有一半聽不清楚。第二,班級人數一多,學生的差異性表現的就更加突出,很難做到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第三,由于教師精力所限,很難給予每個學生他們所需要的關注,很容易忽視某些學生。第四,班級人數過多很容易導緻課堂秩序維護的困難,這在年齡較小的學生中表現得更加突出。在目前的條件下,班級過大所帶來的問題隻能采用一些辦法去彌補。國外也有這樣的問題,許多都采用學習小組的方式來解決,另外,課桌的擺放也方便小組活動。在教師發出明确的指令之後,4-5個學生立刻組成小組,開展相關的活動。之後,每組出一名學生發言(有時配備話筒),每組的發言人輪流擔當。一段時間過後,調換座位,組成新的小組。這種小組經常有課外活動,準備第二天的發言。相比之下,我們還沒有很好地認識到這個問題。有的課堂沒有小組活動(很多是因為座位擺放的原因),而且一個學生發言時還要走到講台,往往需要其他同學站起來讓路,椅子桌子擦得地闆吱吱作響,學生走到講台,講2分鐘左右的話,發完言,一陣掌聲,回到座位,安靜下來,這樣就浪費了不少的時間。有的課堂有小組活動,但顯然組織松散,不能抓緊時問,學生也不能積極地貢獻自己的想法,因為已經指定了一個發言人。因為準備得不夠充分,在小組組織過程中就會浪費不少時問。國外也有人把小組活動錄像下來,反饋給學生看,他們從中受益良多,自己一看才意識到哪裡浪費了時間,哪個小組活躍而且組織得好,如何才能收獲更大。
三、講解與練習“滿堂灌”的做法不好,但是也不能說幹脆就不講解了,或者一律要求教師隻講多少分鐘,剩下的時間全部做練習。教師的講解對于學生的英語學習是至關重要的。第一,課堂是傳授語言知識的主要渠道,而練習的目的在于鞏同所學的語言知識。沒有傳授,鞏固什麼?講解那麼短的時間,導緻的結果無非有兩種,一是量不夠,二是講解得不夠清楚、不夠透徹。在兩種情況之下,練習的效果都會大打折扣。在這個問題上,很多人會認為,學生會通過大量的練習,自然而然地獲得語言的知識或者語言的規則,這種觀點的依據大多來自母語習得,在外語學習中能否做到這一點是有很大疑問的。第二,完成一個單元的教學往往需要多個課時,每個課時講解和練習的時間應該是有差别的,不能說一講互動,就要時時處處都必須“互動”。教師應該根據每節課教學目的的不同調整自己講解和學生練習時間的分配,例如,每個單元的前面兒節課講解的時問要相對多些,練習要少。到了最後的幾節課,練習的時問要相應增加,講解相對減少。有些教師現在生怕别人說自己講解多了,滿堂灌了,這恐怕也是自己思想上片面,自信心不足的表現。
在我們觀摩課堂的過程中發現,很多課文本身處理得不夠,卻用大量的時間去做一些與課文無關或者關系甚微的練習。這樣的做法未必是最佳的選擇。首先,課文是範文,是學生學習過程中語言輸入的主要來源和精華部分。學生首先把課文中的語言現象學好學透,才有做其它練習的基礎,否則,練習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練習的目的在于鞏固與使用課文中的語言現象,因此,練習的進行要緊緊圍繞課文展開。例如,針對課文中的一個新詞做活用練習時,首先要保證學生已經學會原句,還要保證所造出的句子使用的詞義與課文中的詞義相一緻。一詞多義的現象非常普遍,用另外的詞義造句就不能起到應有的效果。再比如,讓學生複述課文時,要特别強調使用課文中的詞、短語和句子。我們不妨嘗試一下這樣的做法。教師可以把一段課文中的主要動詞寫在黑闆上,自己先一邊指着動詞一邊複述課文,然後讓學生按照教師的示範去複述,接着擦掉幾個動詞,再次複述,直到最後把黑闆上的詞全部擦掉,讓學生進行複述。即使是讓學生做自由練習時,也要鼓勵他們盡可能地使用課文中的語言。
四、機械練習與自由練習
我們所見到的課堂練習大多屬于自由練習,是“任務型”練習。任務型練習有很 多的好處,它增強了練習活動的真實性、交際性和創造性。但是,在基礎知識掌握之前就過早地進入自由練習的階段,就去完成某項“任務”,恐怕也未必合适。例如,所學的課文是孩子洗車之後向父母要工錢。學生還讀不熟課文,課文問題還沒有很好地解決,甚至于課文中出現的生詞還沒有記住,就開始全班用英語大辯論:孩子做家務應不應該要報酬。正方(半個班)要說不應該,反方(另外的半個班)要說應該。辯論中學生确實很積極,但是他們的口語錯誤相當多,有的學生幾乎沒有一個完整的句子,沒有充分地使用課文中的新詞、短語和句子。這樣的練習對于英語水平的提高有多少幫助呢?學生是在學英語嗎? 在我們的座談中,教師反映這種做法具有相當的普遍性。
我們認為,每學一個新的語言現象,教師講解完之後,學生應該先做一些機械性的練習。例如,跟讀、朗讀、背誦等,之後再做有指導的練習,即稍微放寬一點,但是強調要學生模仿使用課文的句型、短語和新詞,不可離題太遠,然後是有指導性的自由練習,最後才開始自由練習。學習英語不是為了圖熱鬧,如果學生不能夠說正确的英語,所謂的趣味性、交際性和創造性也就沒有任何意義了。英語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學習者付出艱苦的努力,有一部分的工作就是枯燥乏味的,是學習者必須要忍受的。如果僅僅強調興趣,一點苦也不吃就想掌握一門外語,是不可能的。跟着教師或者磁帶朗讀課文,熟讀課文,背誦部分課文,這都是學習英語所必需的。如果把任務型教學當作靈丹妙藥,除了它就沒有别的練習,那就大錯而特錯了。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有其長處和短處。目前,世界上還沒有一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活動。我們應該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以及教學目的的要求,靈活地使用教學方法以及相應的練習形式。
五、鼓勵與批評提倡“寓教于樂”不是指教師一句也不能批評學生。在對待學生錯誤的問題上,鼓勵與批評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缺一不可。千萬不要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在兩者之間找到巧妙的平衡才是上策。我們看到,學生的發言或者表演中有時錯誤百出,而教師則連聲地說“Good.Very Good.”。現在有不少教師批閱學生的筆頭作業,不改錯,也不指出錯句,隻是劃一個√号,寫上個“Good”或者“Very good”就萬事大吉,那麼,到底好在哪裡呢? 回到家裡,懂英文的家長一看,“天哪!這麼多錯還得個小紅旗!”真是哭笑不得。有的教師反映說,講評作文,拿出幾句不好的句子(不指名)在課堂上分析之後,有關學生就大為不高興。拿出幾個好句子(指出作者)在課堂上分析之後,有關的學生會十分高興。于是,從此以後,教師就再也不分析錯誤句子了。
我們是否應該反思這樣的一個問題,現在的“寓教于樂”是否有點過分了? 對于學生是否鼓勵得過分了? 是否不敢告訴學生什麼是錯誤的了? 如果真是這樣,那教育的目的何在?教師的作用何在呢?現在教師給學生的評分具有越來越拔高的傾向。以往我們打分,都有A、B、C等幾個檔次,現在很少看到有得C的,如果學生得個 B,就說明已經很差了,為了區分檔次,教師隻好在A的上面加個加号或者減号,以示差别,長此以往,鼓勵本身也會失去它本來的作用,學生得不到表揚就算是挨批評了。
在教育過程中,鼓勵和批評應該是相輔相成,沒有批評,也就無所謂鼓勵了。學生能經得住批評,而且正确地對待批評,才能有進步,才能在将來學會面對挫折。當然,我們也要講究批評的方法。不要把學生當敵人,而是出于愛護,是“恨鐵不成鋼”式的批評。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批評的效果才會好。另外,對于學生的批評還要有分寸,有軟有硬。
那麼何時嚴厲,何時溫和呢?這也要由學生的具體情況和教學的目标來确定。在做機械性的操練時,需要強調語言的準确性,這時對學生的要求要嚴格一些,糾正得要多些。在做有指導的練習時,則稍微緩和一些。而在做完全自由的練習時,則要少糾正,即使糾正也要非常溫和,不要打亂學生的思路,不要破壞練習的氣氛。
對于學生的筆頭作業,教師也不應該以鼓勵為借口而不進行認真地批改。有的教師反映,由于學生太多,教師對于學生的筆頭作業很少批改,或者隻批幾本或者每本隻批幾行,目的是檢查學生的作業是否已經完成。我們感到,這樣做還是有弊病的。口語中的錯誤糾正不夠,筆頭作業中的錯誤再不糾正,這無異于縱容錯誤。實踐證明,教師認真地批改筆頭作業,對學生是大有益處的。當然,大班教學确實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問題。國外也有類似的情況,他們常常發動學生互相批改作業,然後教師再批改已經修改過的作業,這也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但是,中國的學生對此還不太習慣,或者不樂意讓别人改自己的作業,或者不樂意改别人的作業,互助學習的習慣還沒有養成,患得患失的心理也随時存在着,這還需要我們做許多探索性的工作。
如何處理好鼓勵與批評之間的關系,也關系到學生今後的生活與工作。在我們觀摩的課堂上,所聽到的多是對學生的表揚和鼓勵,少有人批評、教育和說服學生。這裡存在着潛在的危機。一旦将來學生畢業後進入社會,情況就會立刻劇變。在家裡父母溺愛,在學校裡老師寵愛,但是到社會上,老闆就不愛了。記得比爾·蓋茨曾經給年輕人這樣的忠告,第一是“這個世界并不公平 ”;第二是“你的父母和教師也許認為你是優秀的,但這個社會和老闆未必同意他們的看法”。我們可以廉價地誇獎學生,但是一旦學生走向社會,寫出的英文錯誤百出,其結果我們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這個問題上,教師也有自己的苦衷。那就是在期末學生評估教師的時候,往往給嚴格要求的教師打分很低。而那些教學效果并不盡如人意,但是給分很高的教師,反而打分很高。不少學校都已出現此類問題,應該引起學校領導和教育主管部門的重視。
六、随堂考試
傳統中已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随堂考試(classroom testing)現在已經不多見了,原因是教師沒有時間批改,學生不喜歡考試,而且(也許是最重要的)随堂考試往往與标準化考試全然不同,對應試沒有作用。随堂考試有時也叫每周小測驗(weekly quiz),是與教學聯系最為緊密,檢查教學、促進學習、鞏固學所知識最有效果的課堂活動之一。在完成一個單元或者一課的教學之後,用10到15分鐘的時間,測幾個新詞的拼寫,做10個左右句子的聽寫(通常是課文的高度概括),把4—5個句子翻譯成英文等等,能夠讓教師了解很多情況。例如,目前 自己教學中的欠缺,下周要采取的彌補措施等等,而且它對學生的督促作用也不可低估。随堂考試的内容通常與本周所學課文密切相關,所學的重點就是測試的重點。考試的形式也靈活多樣,沒有必要去費心設計多項選擇題。例如,新詞的拼寫、小段聽寫、找兩段課文填空等等,所用的短文有時是課文的摘要,有時是回答關于課文的某個問題,有時是與課文主題相關、但是觀點相反的文章等,其 目的是讓學生所學的新詞、短語和句型有機會在不同的語境中出現,大大增加再現的頻率。
随堂考試可以使我們更加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語言知識與語言能力的系統性 比不上理工科知識的系統性。語言現象紛繁複雜,很難講哪個就比另一個更容易掌握,因此,外語學習需要過程的監控。換而言之,外語學習需要較多的考核,盡量少留空白,而一次終結性考試所能覆蓋的語言現象都是有限的,在這一方面,形成性評價具有獨特的優勢,而随堂考試可以為形成性評價的實行打下基礎。
七、教育技術的應用現代化教育技術為英語教學帶來了極大的便利,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我們應該注意的是,無論教育技術怎樣發達,起關鍵作用的還是人的因素。過分誇大教育技術的作用,就很容易導緻本末倒置現象的發生。在這裡我們主要談兩個問題,一個是 PPT(Power point)的使用問題,另一個是看英語錄像的問題。
PPT在用了幾年之後,在學生中間已經出現了不同的反映。學生的第一種反映是,教師的PPT的内容與教師用書上的内容完全相同,上課沒有意思,學生不注意聽。這種問題的産生是由于教師濫用教師用書所造成的。在當今的信息社會,學生很容易獲得包括教師用書在内的各種學習資料,教師不要以為有教師用書就手操勝券,教師手頭有的東西學生也很容易得到,這會讓上課變得非常困難。唯一 的解決辦法就是要認真地備課,适當參考教師用書,同時又要備出自己的特點。這裡有三個問題需要注意:第一,教師用書的編寫人員不是聖人,不能說他們的教案就十全十美,沒有可以改進的餘地;第二,教師用書隻是供教師備課和教學時參考,并不能适合于所有地區的所有的學生。上課時,教師需要根據自己學生的實際情況做适當的調整。第三,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上課風格,也有自己的長處,不應該讓教師用書“捆住了手腳”,影響教師主觀能動性的發揮。總的來說,教師用書隻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教師備課的工作量,要想在課堂上發揮出自己的水平和風格,還需要教師認真地備課。
學生的第二種反映是:教師在課堂上經常低着頭讀PPT上的内容,不像是在講課。PPT的内容應該是講課的要點、提綱和關鍵的語言點。把教案全寫到PPT上,不算是好的做法。其實,不論是講課,還是在學術會議上發言,念稿子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其原因無非有兩個:一是對自己沒有信心,怕講錯或者遺漏什麼内容,另一個是自己沒有把講課的内容想清吃透,隻好照本宣科。如何在英語課堂上使用PPT是英語教學在新的技術條件下值得我們思考的一個問題。
也有許多教師反映,學生不喜歡上課,特别喜歡看錄像節目。應該說,選擇适合學生語言水平和年齡特點的電影或者錄像放給學生看,這樣很有用,對于練習聽力、培養語感和學習興趣,了解西方社會和文化等都有積極的意義。但是,在這樣做之前,學生應該具備相應的語言基本功。在這類課堂上,學生的語言水平越高,收獲就越大。單靠看電影和錄像來學英語是不會成功的。視覺圖像來得很容易,又有沖擊力,而且文字信息簡單,易于吸收。現在很多年輕人不再讀《紅樓夢》,而隻是看看《紅樓夢》的電影或者電視劇,但是這樣做的收獲遠遠比不上讀一遍原著對于文學修養和性情陶冶的作用。少動一份腦子,就少一份收獲,“No pains,no gains.”這個諺語還是很有道理的。所以,我們建議,如果把看電影作為一種英語學習的補充和調劑,倒也無妨,但是要注意不要大量地占用正常的課堂時間。
八、結語英語教學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其中所涉及的問題很多。在處理這些問題的過程中,一個基本的原則就是,教師要辯證地、全面地看問題,不要在解決一個問題的同時,又走向了這個問題反面的極端。英語教師要有自己的主見,不一邊倒,也不随風倒。要做到這一點,關鍵還是在于教師的素質,隻有在教師具備紮實的理論基礎,很強的英語語言基本功和敬業精神的情況下,才能很好地完成自己作為一名英語教師的使命。
最後,我們還需要指出的是,文中所提的問題,隻是基于我們對目前英語教學的觀察,難免有偏頗之處。寫作本文的目的在于引起廣大英語教育教學工作者的注意,以提高英語課堂教學的效率。
(本文首次發表在《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2008年第1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