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河南電視台都市報道:
在2019~2020年的兩年間,河南省鄭州市的李先生靠賣二氧化碳賺了3000萬元。李先生的父親無法理解,甚至以為李先生搞得是傳銷和詐騙。
相信很多人看到這個報道,肯定和李先生的父親一樣無法理解的,二氧化碳明明是溫室氣體,咋就能這麼掙錢?
其實不隻是李先生經營的公司如此,賣電動車的特斯拉一部分營收也是類似的。
根據特斯拉的财報顯示,2013年到2021年之間,特斯拉依靠賣碳積分的收入達到了53.4億美元,其中2020年這一年,特斯拉賣碳積分的收入就達到了15.8億美元。
不僅如此,根據特斯拉公布的2022年第一季度财報顯示,碳積分銷售營收為6.79億美元。碳積分的收入已經成為了特斯拉十分重要的收入來源之一,堪稱當代“賣炭翁”!
那麼問題來了,為何“賣炭”還能掙錢?網上流傳着考“碳排放管理師”就能躺賺高薪,是真的嗎?
碳達峰&碳中和一直以來流傳着這樣一句話:站在風口上,豬都會飛。如果要問未來有哪些風口?那麼,“碳達峰”和“碳中和”(簡稱“雙碳”)絕對是繞不過的話題。
由于全球變暖是全人類共同面臨的難題,根據一些研究表明,過去全球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導緻大氣中的溫室氣體猛增,全球變暖對生命系統形成威脅。因此,全球各國開始響應号召,共同承擔減排的義務,制定減排方案。
其中,“碳達峰”指的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長,達到峰值,之後逐步回落。而“碳中和”指的是:
在一定時間内直接或間接産生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産生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量,實現正負抵消,達到相對“零排放”。
2021年9月,在第七十六屆聯合國大會上,我國承諾:
将大力支持發展中國家能源綠色低碳發展,不再新建境外煤電項目。
我國現在的碳中和目标是:力争在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
根據中國國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做的模型測算,碳達峰的數值為108億噸,而我國2020年全年的碳排放總量達近99億噸,說白了就是在接下來的10年裡,增速極為有限,碳排放量的平均年增長率不到1%。
如果要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需要的是全行業共同的努力,要在全産業鍊上盡可能地進行整改和優化。
根據多家機構的測算,到2060年,要實現碳中和,我國攏共需要投入140萬億人民币,平均下來就是3.5萬億/年。
這意味着在接下來的40年裡,每年需要拿出GDP的2%用于投資碳中和,這可以說是史無前例的超大規模投資,同時也意味着碳中和的産業規模非常宏大,将會創造大量的商業需求和工作崗位,這也就是未來40年裡最重要的風口。
不過,這麼巨大的投資規模僅僅依靠政府财政是不太現實的,需要其他方式共同發揮作用。
那麼都有哪些方式呢?
綠色金融&碳交易現在能夠想到的方式有綠色金融和碳交易。
我們先來說綠色金融,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曾表示:
對于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的資金需求,需要建立、完善綠色金融政策體系,引導和激勵金融體系以市場化的方式支持綠色投融資活動。
大概的意思就是:加大力度支持碳中和相關的經濟活動,引導資本投入碳中和相關的項目。說白了就是讓碳中和的相關項目方融資更加容易。
除了綠色金融之外,碳交易也是現在備受矚目的方向,不少國家其實都在嘗試。
2021年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儀式于北京、上海、武漢三地同時舉辦,全國碳市場正式開始上線交易。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是碳交易呢?
碳交易的基本原理是:
合同的一方通過支付另一方獲得溫室氣體減排額,買方可以将購得的減排額用于減緩溫室效應從而實現其減排的目标。
聽起來很抽象。我們舉個例子:
企業A是一家傳統化石能源企業,典型的碳排放大戶;
企業B是一家新能源汽車企業嗎,生産純電的新能源汽車;
每年年初,國家都會給每家企業發放具體的碳排放配額,這個配額就是這家企業碳排放的上限。
結果,企業A由于碳排放量實在太大,需要超過配額,它依然可以選擇繼續生産制造,隻是需要從其他企業買到這個排放配額。
而企業B由于碳排放量少,正好有富餘的配額,它就可以把碳排放配額賣給企業A,這也它還可以從中獲利,這個過程就是碳交易的過程。特斯拉賣碳積分的本質就是在賣碳排放配額。
其實我們還可以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理解這個事情。由于全球變暖是人類現在無法避免的全球性問題,必須要面對,也是每個國家,每個企業,乃至每個人都需要盡到的基本責任和義務。這意味着治理溫室氣體将會成為一個企業在生産制造過程中的成本。
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在進行商品交換時,可以看做是一種權利(産權)交換。那麼碳排放權其實也可以看作是一種權利,也應該可以被交換,某種程度上說,它就是企業生産制造的成本之一。借助碳權交易便成為市場經濟框架下解決污染問題最有效率方式,所以碳交易其實也遵循了科斯定理。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成立,可以幫助解決碳中和相關項目融資問題。而想要完善碳交易的機制,就需要借助多項關鍵技術,比如:人工智能、區塊鍊、雲技術、大數據等。
因此,對于很多企業來說,碳中和其實是一個全新的機遇,如果好好把握,說不定真的可能成為“風口上的豬”。
而李先生所任職的企業,就是河南省唯一一家做碳排放權交易的公司。這家公司2019年和2020年碳排放盈餘80多萬噸,通過碳交易盈利了3000多萬。
“碳排放管理師”躺賺高薪?
作為一個新興行業,常常會有騙子混迹其中,“雙碳”行業也是如此。現在市場上湧現出了很多所謂的機構聲稱:報名費3500就可以代考“碳排放管理師”,躺賺高薪。營造出了一種考試拿證就可以躺賺的假象,但這其實是一場騙局。
2021年3月份,“碳排放管理員”(注意,這裡是“員”,而不是“師”)确實是被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隻是指明了這是一個職業而已,并不能代表什麼。多說一句,“碳排放管理員”這個新職業的職能定義為:
從事企事業單位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監測、統計核算、核查、交易和咨詢等工作的人員。
而所謂的“碳排放管理師”并沒有列入《國家職業資格目錄(2021年版)》當中,這意味着那些機構私自頒發的培訓結業證,其實就是一張廢紙,并不能代表具有從業資格,不是從業資格證,更不能挂靠獲利。
根據人民網的報道,不少機構收了錢之後就聯系不上了;有些機構宣傳說“考取證書可獲數萬元挂靠費”,但結果卻是一場騙局。
所以,不要被某些機構忽悠,也不要去報所謂的培訓班。
#男子賣二氧化碳兩年賺3000萬##二氧化碳##碳交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