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周敦頤愛蓮說改編

周敦頤愛蓮說改編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13 15:30:09

原文 (譯文對照)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亵玩焉。

予謂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衆矣!

譯文

水上、陸地上各種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愛的非常多。晉代的陶淵明唯獨喜愛菊花。從李氏唐朝以來,世人大多喜愛牡丹。我唯獨喜愛蓮花從積存的淤泥中長出卻不被污染,經過清水的洗滌卻不顯得妖豔。(它的莖)中間貫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長枝。香氣傳播更加清香,筆直潔淨地豎立在水中。(人們)可以遠遠地觀賞(蓮),而不可輕易地玩弄它啊。

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對于菊花的喜愛,在陶淵明以後很少聽到了。對于蓮花的喜愛,和我一樣的還有誰?(對于)牡丹的喜愛,人數當然就很多了!

周敦頤愛蓮說改編(愛蓮說宋)1

作者介紹

周敦頤(1017年-1073年),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實,字茂叔,谥 号元公,北宋道州營道樓田堡(今湖南省道縣)人,世稱濂溪先生。

周敦頤是北宋五子之一,是宋朝儒家理學思想的開山鼻祖,文學家·、哲學家,著有《周元公集》《愛蓮說》《太極圖說》《通書》(後人整編進《周元公集》)。所提出的無極、太極、陰陽、五行、動靜、主靜、至誠、無欲、順化等理學基本概念,為後世的理學家反複讨論和發揮,構成理學範疇體系中的重要内容。

周敦頤愛蓮說改編(愛蓮說宋)2

周敦頤生平

童年記憶

天禧元年(1017年),周敦頤出生。周敦頤家有四個兄弟姐妹,同父異母的哥哥周砺大他十歲,姐姐周季淳長他五歲,還有一個小他四歲的弟弟周敦贲,兄弟姐妹間的感情極好。

天聖二年(1024年),周敦頤8歲,其父病逝三年後,與同母異父之兄盧敦文随母投靠衡州(今衡陽)舅父、龍圖閣學士鄭向,因他聰慧仁孝,深得鄭向喜愛,又酷愛白蓮,鄭向就在自家宅前西湖鳳凰山下(今衡陽市二中)構亭植蓮,周敦頤負笈其間參經悟道。現為濂溪周氏宗祠(今南華大學附一醫院處)。

天聖六年(1028年),還不到十八歲的姐姐周季淳因病早逝了。兩個月後,周敦頤八歲的弟弟周墩贲又因病夭折。

月岩悟道

天聖七年(1029年),十四歲的周敦頤請示父母,在仆人周興的陪伴下,帶着簡單的生活行李和大量書籍,揣着許多想不明白的問題,奔向月岩,專心讀書求道。

千裡投親

天聖八年(1030年),周敦頤十五歲這年,父親因病去世。經過兩個多月的旅途奔波,周敦頤跟着母親終于來到了舅舅鄭向家,投奔舅舅鄭向。

景佑三年(1036年 ),鄭向依據官銜,按照慣例,可得到朝廷的恩蔭,準許一名子弟出來做一名小官。愛侄如子的舅舅将這個機會給了他,周敦頤就此當上朝廷将作監的主簿,同年,周敦頤娶朝廷兵部職方郎中陸參之女陸氏為妻。

景佑四年(1037年),鄭向調任兩浙轉運使,周敦頤離開衡陽随舅遷潤州丹徒縣(今鎮江市丹徒區)。不到一年的時間裡,舅舅、母親相繼去世,周敦頤按照母親的遺囑,把她安葬在潤州,與舅舅鄭向為伴。之後,周敦頤便在潤州鶴林寺守喪,期間見過範仲淹。

初入仕途

康定元年(1040年),周敦頤二十四歲,三年守喪期滿,出任洪州分甯縣主簿。

慶曆四年(1044年),吏部來分甯考核,周敦頤得到廣泛好評,二十八歲的周敦頤開始了他仕途的第一次升遷--提任南安軍司理參軍。

興教辦學

慶曆四年(1046年),周敦頤在擔任荊湖南路郴州郡郴州縣縣令年期間,最突出的政績是興教辦學。一來郴縣,周敦頤就在公務之餘,利用舊有的縣學興教講學。 二程的父親大理寺臣程珦在南安(今江西省大餘縣南安鎮)認識了周敦頤,見他“氣貌非常人“,與之交談,更知其“為學知道“,同他結為朋友,随即将兩個兒子程颢、程頤送至南安拜其為師受業。

慶曆四年(1046年)冬,升移到郴州的桂陽任縣令(今湖南省郴州市汝城縣)。

皇佑四年(1050年),被改任為郴州桂陽令,繼續興教辦學。

至和元年(1054年),改授大理寺丞,知洪州南昌縣(今江西南昌)。到任時,當本地人得知他就是當年在甯做官時能辨明疑案的周敦頤,就高興地說:“他是可能明辨是非安甯刑獄的人,我們這些人找到訴說的人了。“(選自《宋史·道學一》本傳)

嘉佑元年(1056年),改太子中舍,簽書署合州判官,共計五年。一年後生下長子周壽。不幸的是,兒子不到一歲,妻子陸氏便病故了 ,

嘉佑四年(1059年),太常丞蒲宗孟從合州經過,與周敦頤交談三日,既投緣又深感周敦頤的崇高正大,曠達潇灑。第二年,把自己的妹妹蒲氏嫁給了周敦頤。三年後生子周濤。

論道王安石

嘉佑五年(1060年)六月,周敦頤從合州(今重慶合川)解職回京,偶遇上京述職的王安石。他們相互間仰慕已久,在京城,風清月明的一個夜晚,周敦頤應邀造訪了王安石。王安石對年長自己四歲的周敦頤充滿崇敬,相見恨晚。以至于周敦頤離開了,王安石還久久地回味着、感慨着,忘記了睡覺和吃飯。他們這次的聚會和交談,雙方都從對方那裡得到了新的思想啟悟。

廬山結緣

嘉佑六年(1061年),遷國子監博士,通判虔州。周敦頤的好友潘興嗣,知道他要經過江州,就提前趕到江州等候,在驿館與周敦頤見了面,邀他一起遊廬山。

千古絕唱

嘉佑八年(1063年)的5月,周敦頤應邀與一群文朋詩友遊玩聚會。興之所緻,大家便相約寫詩作文。周敦頤一氣呵成揮筆而就一篇119字的散文,就是名傳後世的《愛蓮說》。

執政為民

治平元年(1064年),移任永州通判。

熙甯元年(1068年),轉虞部郎中,擢提點廣南西路刑獄,次年移知南康軍。

熙甯三年(1071年),轉為虞部郎中,提升廣南東路提點刑獄。次年,領提點刑獄事。 周敦頤在廣東提點刑獄的職位上幹了不到一年。就在這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勤政的他四處巡按,足迹幾乎遍及廣東的山山水水。

歸隐廬山

熙甯五年(1072年),周敦頤不幸感染了瘴疠,辭官歸隐定居在廬山蓮花峰下,他将母親的墳墓也從潤州遷來葬在離他居所很近的地方。他将門前的小溪正式命名為家鄉的“濂溪“。定居于江西廬山濂溪書堂。

熙甯六年(1073年)六月中,周敦頤病死于廬山濂溪書堂,終年57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