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文字擁有數千年之悠久曆史,且在博學浩瀚的中國文學領域中,蘊含着相當多元“生死文化”之意涵,而其中在“中國對聯文學”的架構上,它正是“漢”民族所孕育出獨特的文學藝術。對聯在文學領域裡,它廣為社會大衆所接納,是深具社會教育功能的民俗文學。具有“句式自由,長短不拘,詞語精練,寓意深長,對仗工穩,聲情和諧,文采激揚,趣理盎然”之特色。在這數千年來暢行于文壇之中,以均衡和諧的對仗格律,形成“雅”、“俗”之間所共同欣賞的文學架構,它曆久不衰的生命力,在今日社會大衆中也廣泛的被應用着。
在五花八門的對聯形式中,有一種叫做挽聯,也就是我們今天要讨論的對象。挽聯,哀悼死者的對聯。是由一副詩句對聯寫在白布或者白紙上,通常是用寬一尺半,長為八尺多的白布做成 的。挽聯是古代“挽歌”的變體之作,是用來哀悼死者的“聯語”。
挽聯,作為一種文學形式,具有文字、音韻之美,也有形象、風格之美;作為一種禮數,不但具有書法、質地之美,還具有人情、人性之美。其中蘊含着“寄托哀思”與“宣洩悲苦”等生死文化意義。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來聊聊挽聯中所蘊含的生死文化意涵。
挽聯的由來挽聯最初由挽詞演變而來,挽聯為古挽歌之變體,挽歌者,即古喪家之樂。按古人送葬, 皆绋綁以挽喪車前行,故謂之挽;後人由此挽歌變而為哀死者之聯語,懸之喪幄。它正在中國文學裡,能夠呈現出生死文化之意涵, 也是我國民間傳統“殡葬文化”獨特标志之一的對聯,也正是生者悼觐亡者的中國對聯文學,是由古代挽歌所演變成文體。
至于挽聯書寫,大都求其功穩,不宜過份誇張,落入俗套,期間悲吊挽聯,常以真情流露叠有佳作傳世。其尊崇惋惜之意,酸楚悲恻之情,溢于言表,怎不動人心弦!挽聯是中國“悼亡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華夏文化”獨具風韻的标志之一。
随着挽聯内涵和外延的擴展,挽聯對于人們調節文化生活,宣洩緊張、壓抑和痛苦的情境,構建豐富多彩的人文環境,發揮着越來越大的功用。挽聯抒寫人性、人生。
有人将文化劃分為兩個部分,即生的文化和死的文化。其實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就已經包含人類文化的全部意蘊,所有的輝煌燦爛,晦暗污濁,風風雨雨,點點滴滴都囊括其中。挽聯雖是死亡文化之一部分,所注重的也是現實人生。而挽聯内容大多為“生者褒彰”與“婉惜死者”,正是人們于治喪時期所專用在哀悼與抒發存亡兩者情感的對聯,所以又稱為“喪聯”。
挽聯的倫理觀挽聯所關注的對象,首先是人,這是毋庸置疑的。挽聯繼承了中國傳統詩歌的以人為中心 和本體的審美觀念,強調内心情志的感化,關注社會、人生的種種因由,以求真、善、美。“悲傷輔導”的終極目标是協助生者完成與逝者間的未竟之事,并向死者吿别。挽聯是人們宣洩悲哀、痛苦和不幸等情感的一種方式,可以壓抑得以舒緩,使心理得以平衡。
一般而言死者是男性,上款用“千古”,若是女性則用“靈右”。 而上下款的稱呼、稱謂,則以和死者的關系而定,惟若是尊長去世,下款則不用職銜對之,宜用稱謂。而在我國傳統民間殡葬禮俗中,一旦有人過逝,于治喪期間之治喪場所,尤其是在 “吿别奠禮會場”上,大都會出現這類作品内容、形式淺顯易懂的民(通)俗文學——挽聯這是我國殡葬文化的一塊瑰寶。
在挽聯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中,儒家生死觀對挽聯創作的影響有三:
- (一)死,是“天命”, 是具體而實現 的,因而要樂天知命;
- (二)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所以人們既要“慎終追遠”,也要厚生薄死;
- (三)死,是有倫理等級的,是要合乎禮法的。
對親屬制度的探讨被視為社會人類學的基本功,這主要是因為社會人類學認為親屬制度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質。作為親屬間稱謂體系的親屬制度,有時反映社會組織的類型,有時表達人們對人際關系的看法,有時構成一定的意識形态體系。
死,是有倫理等級的,是要合乎禮法的。我國民間傳統殡葬禮俗中的挽聯,是建立在“事死如事生”、“慎終追遠”與“靈魂不滅”等傳統殡葬文化,與民間傳統生死思想對挽聯創作之影響下,又傳統“五倫”之“夫婦、父 (母)子、兄弟(姐妹)”中,有“『斬衰』、 『齊衰』、『大功』、『小功』、『總麻』等傳統五服”血緣系統,“君臣(長官與部下)、朋 友”有“士、農、工、商”等百業非血緣系統; 今日傳統喪葬禮俗,所使用自創挽聯或引用挽聯,皆有其生死文化意涵。于《孟子•離婁篇》 曰:
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孝子事親至養為足以為大事,送終如禮則為能奉大事也。
又于《禮記•義第四十四》曰:
敬慎重正,而後親之。禮之大體,而所以成男女之而立夫婦之義也。男女有,而後夫婦有義;夫婦有義,而後父子 有親;父子有親,而後君臣有正;故曰 禮者,禮之本也。
死生誠大矣哉!然而,五服本源于五倫中 “夫婦倫”後之“父子倫”,而是以自己為中 心,藉以确認自己與亡者之間的親疏關系。在 “子挽父聯”與“子挽母聯”,如下所示:
「子挽父聯」與「子挽母聯」
我國目前民間當在處理傳統喪葬禮俗, 大都會在追悼“奠禮場”(吿别式場)或是在 “小靈堂”前懸挂挽聯,除了擁有書法藝術所創造出獨特的文學意境與莊嚴藝術之美感外,當時服喪者也應該藉由五倫與五服所呈現的挽聯,來認清生死在“民俗文化”上之意涵,以利生者達成與死者之間所蘊含的“養生送死”之目的。
挽聯的生死文化意涵挽聯所蘊含的生死文化是“民俗社會”生活當中的一種模式,它具有世世代代因襲之穩定性,是漢族深層文化積澱之産物。生死文化之民俗觀念,具有着很強的“約定成俗”來遵從,且要求所能呈現的生死價值之規則性。同時挽聯所化成的“民俗生死”規範之行為,在文化思想上它給了民間大衆的某種制約與生死文化上之塑造,這常被稱為一種“不成文的習慣法”。挽聯在這一種不成文的習慣法,從上述看來此民俗生死文化在整個社會上具有着一種整合規範與凝聚等功能。
至于“文化”一詞,在中國古代是指“文治與教化”的意思。《篁墩文集卷二十四・贈監察禦史汪府君孺人江氏挽詩序》曰:
府君夫婦之喪,告哀于迩、迩之人,無不傷,有奠、有挽,編累帙,上足以勸人之親,下足以勵人之子,其之也。
顯然挽聯,是可以讓生者以對聯的方式來呈現對死者情感之贊頌與懷念,抒發對死者之哀思,以宣洩生者内心之哀痛,一面悼死與一面慰生,也可以激勵生者了解其民俗生死文化意涵,這正是具有養生送死之悲傷輔導終極目标。
在親屬關系它是社會關系的一種,以此關系為基礎設計出來的群體行為規範,稱為親屬制度。親屬關系與親屬制度,都是建立在人類生理與社會兩方面。親屬制度的内容是指出建立在血統或婚姻上的一些社會關系,并規範具這些關系成員間之權利與義務。動蕩不安常常困擾着中國曆史,但是構成中國傳統社會基石的以血緣紐帶聯系起來的家族始終非常穩固。如果有起變化,也僅僅是一個舊家庭的滅亡和随之而來的一個新家庭的誕生,就像萬物有生有死一樣。
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既然是這個民族對于他自己曆史上的傳統優秀部分的認同與繼承,因此,就應該認真地考察傳統文化中被人們所認同與繼承的文化内涵,以便于在現實生活中發揚光大。家族的産生和婚姻關系、生産力發展緊密相連。由夫妻關系與親子女關系組成的最小的社會生産和生活共同體,謂之家族;幾個或更多的同姓家庭,由于血緣關系構成了家族。
在各個文化中,人們運用不同的方式來認知與定義親屬關系。在任何一個文化中,親屬稱謂體系是一套分類體系、分類學或類型學。它是一種當地人的分類體系,由生活在某個特定社會的人們代代相傳而發展出來的。
人生在世,父母雙親不親誰是親。所以在這一生當中每個人所生、所養的父母雙親大人,當然是最為親近之人,在他們這一生辛勞的生養教育之恩的确難以報答。如下“挽父親聯”與“挽母親聯”,下圖所雲:
「挽父親聯」與「挽母親聯」
挽聯表現出對個體生命,以及整個人生及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和狀态的憂慮和反思。養生送死,是做人的起碼準則。向死者緻哀,頌揚其功德,痛惜其逝世,勸戴孝者惜身,使其感到幫人場的榮耀與欣慰,安撫其哀痛的心,這是合情合理的。
家族之生存,建立于五倫之夫婦倫,有了這一代的父子倫,更還需要有曆代的夫妻倫來進行傳承,這樣才能夠永續繼承一脈相傳的血脈。如下“挽夫聯”與“挽妻聯”,所雲:
中國人的親屬制度是由父子關系所支配着,而中國人的行為特征也就環繞在這個父子軸周圍,衍生出父子形的文化模式。什麼是房?房就是父子關系。一男孩從呱呱落地開始,相對于其生父的地位來說就是一房。所以,房不隻是指稱一個兒子,而且也意含父子關系。人類不僅僅在血緣上繼承着祖先的生命,而且在文化上也繼承着祖先的傳統和曆史。
所以今日也可以藉由,傳統喪葬禮俗中所使用的挽聯,來了解傳統五倫中血緣與非血緣,所呈現出的生死文化意涵。
結論綜觀上述中國對聯文學中的挽聯,一則用以“贊頌”亡者之功德,二則用以“悼念”亡者、并表達其哀思,是具有悲傷輔導之作用。所以說中國對聯文學中的挽聯,它是最具有生死文化意涵與民族風格的一門文學體裁;且它向來是我國民間傳統殡葬禮俗中,最重要的美學元素之一。中國對聯文學創作廣泛流傳于民間,而其中的挽聯無論是自寫或是代寫,皆需依據生者與死者之間的關系,來确立其“敬挽”與“吊挽”之間的角色為何?所以這樣才能夠,創作出具有依據當時情境,所蘊藏的生死文化之挽聯内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