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震台網正式測定:2022年10月2日23時37分,在闵行區(北緯31.12度,東經121.37度)發生M0.8級地震,震源深度七公裡。
大緻位置在此,附近的小夥伴有沒有感受到?
今天,區民協主席、文史專家張乃清就來同大家聊聊莘莊、地震的那些往事。
曆史上,莘莊老鎮有一處地名很特别,人稱“缺口裡”,具體地點位于原莘莊市河南岸,即今莘浜路58号左側。相傳,此地曾發生過一次破壞性地震,地層龜裂陷落成“缺口”形。曆代鄉人以地名沿襲,作為莘莊曾經遭遇地震的見證,提醒人們注意防範。
莘莊老鎮地處北緯31°06′,東經121°22′,距離上海城區不算太遠。在地質結構上,從莘莊到周浦屬于同一斷裂帶。黃海南部是地震多發區。一旦南黃海發生強烈地震,此地就會受到波及影響。
曆代地方志書最早記錄黃海地震影響上海地區,有明成化十七年二月(1481年3月),震6級。弘治十八年九月十三日(1505年10月9日),震6.75級。志書記載:“有風如火,東南來,地大震。”此後又受過6級以上的地震波及,均因距離黃海中的強震區尚遠,裂度則在6度範圍之内。及至1984年5月21日23時38分,黃海地震6.8級,上海地區測為5.8級,波及到莘莊鎮時,震感強烈,居民紛紛逃出戶外,有三間危房震塌,原東街57号瞿姓家沿街廊檐塌落。
上海地區有關地震曆史資料載明,最大的一次地震發生在明天啟四年七月十九日(1624年9月1日)。震中北緯31°2′,東經121°5′,在上海縣老城廂,震級為5級,裂度為6.5。這是一次頗有影響的災害。地方志書均有記載。清康熙《松江府志》稱:“天啟四年七月辛未地震,若雷聲,民居有傾者。”乾隆《華亭縣志》稱:“半夜地震,人皆逃之戶外。烈風沙雨,為日無光,曆三天。”志書還記錄此前後連年不斷發生的地震。如:萬曆二十三年春正月戊寅(1595年2月13日),震中地處北緯31°1′,東經121°4′。震3.5級。“天鼓鳴,屋宇動搖。漏盡三刻乃止。”天啟二年(1622)春三月癸卯地震。丙午複震。冬十二月丁未,“地大震。聲如風雨,自西北至東南,屋宇動搖久之。”
這幾次地震的震中區正是莘莊附近。天啟三年三月十三日(1623年4月12日),長江口地震,震4.75級。十二月二十二日(1624年2月10日),揚州地震,震6.25級。上海地區震感強烈。可見,1624年9月1日發生的地震,很顯然是與這一段時期連續地震有關聯,又因其震中在上海縣城廂南市,以緻造成莘莊鎮上出現地層龜裂的缺口。
1840年以後,仍有數次地震波及莘莊。如:道光二十四年十月二十三日(1844年12月2日)。長江口地震,震中北緯31°5′,東經122°5′。達5級。道光二十九年六至七月(1849年7-8月),震中在莘莊附近,北緯31°1′,東經121°4′,達3.75級。同治五年九月十五日(1866年10月23日),震中在莘莊南。北緯31°1′,東經121°4′,震4級。十二月初七日(1867年1月12日)子刻,在莘莊西。北緯31°4′,東經121°3′,達3.75級。光緒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二日(1895年2月16日),在莘莊西,北緯31°3′,東經121°3′,達3.5級。這幾次地震雖然級别不大,未發現人畜傷亡,但人們從酣睡中驚醒,坐待達旦,印象頗深。
1949年以後的較大地震,除了南黃海發生的數次外,還有江蘇溧陽發生過兩次。一是1974年4月22日8時29分溧陽上沛地震,震5.5級。莘莊明顯有震感。另一是1979年7月9日18時57分溧陽地震,震6級。莘莊震感強烈。據親曆者記憶:這一天氣候異常,潮濕悶熱難受。傍晚天空突現紅雲似火。18時57分23秒,天色昏暗,轟隆似雷聲陣陣,大地由西向東晃動。樓房越高,震感尤大。居民聞聲紛紛逃出戶外。還有一奇特現象,室内南北坐者震感略差些,東西坐者則大。這或許是地心磁力所影響。此次地震裂度不及6度,故未造成嚴重破壞。
地震來了,躲在哪裡更安全?
地震逃生時,盡量選擇這三個相對安全的空間:
室内三角避震空間,比如内牆牆根、牆角、衛生間等開間小的地方;
戶外平面避震空間,比如應急避難場所、公園、操場等空曠開闊的地方;
人體屈曲避震空間,比如采用蹲下蜷曲、靠固定物、面部朝下、手護頭頸、口眼微閉、用鼻呼吸的體位形成的自救空間。
作者:張乃清
部分文字:上海市地震局
編輯:何婷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