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餘永定
是否應通過加強東亞地區的區域經濟、金融合作,以最終建立一個東亞經濟共同體抑或應放棄這一意願,從根本上說是一個政治決定,而不是經濟決定。在過去25年中亞洲國家在區域金融合作方面到底做了些什麼事?第一,1997年9月,日本政府提出了建立“亞洲貨币基金”(Asian Monetary Fund)的主張;第二,清邁協議;第三,2002年12月,東盟 3簽署了亞洲債券市場倡議;第四,亞洲貨币單位(Asian Currency Unit,簡稱ACU)倡議。當前東亞的域内和域外經濟關系、東亞地區需要解決的經濟、金融問題同當年相比,已經不可同日而語。肇始于25年前的亞洲區域金融合作已經不是東盟 3政府議程上的重要話題。
首先談一下亞洲金融合作的背景。當然是亞洲金融危機,而亞洲金融危機又是由泰國的貨币危機和國際收支危機觸發的。為什麼泰國會發生危機呢?三條直接原因:第一,長期經常項目逆差,1990年-1996年泰國經常項目逆差對GDP的比,年均是7%。第二,泰國過早實行了資本項目自由化,為了建設“曼谷國際銀行業務中心”(類似我們的國際金融中心)泰國政府鼓勵資本跨境流動,特别是資本流入。第三,實行固定彙率制度,名義上泰國是盯住一籃子貨币,但在貨币籃子中美元的權重極高,所以是事實上盯住美元。
泰國和美國的利差非常大,有時候高達10%,大量的短期外資流入泰國,泰國政府形成了外彙儲備充裕,國際收支不會有問題的錯覺。而且由于統計數字滞後,政府對短期債務在1995年已經超過了外彙儲備的狀況茫然無知。但像索羅斯這樣外國投機者卻非常清楚的知道:泰國的外彙不足以支持泰铢,于是在1996年就開始做空泰铢,抛售泰國金融資産。在這一過程中,泰國政府所犯的一個非常嚴重的錯誤是動用外彙儲備保衛泰铢而不是讓泰铢貶值。由于外彙儲備損耗嚴重,到1997年6月,可以動用的外彙儲備是28億美元,而短期外債是480億美元。實在撐不下去了,泰國中央很行于1997年7月2日宣布泰铢浮動。泰铢随即暴跌,大批泰國金融和非金融機構因美元債台高築,無法還本付息,而紛紛倒閉。泰國金融危機暴發。
那麼泰國金融危機跟亞洲金融合作有什麼關系呢?亞洲國家經濟結構、國際收支結構、貿易結構、金融結構、财政貨币政策都非常相似。于是就有了所謂的“羊群效應”“傳染效應”。在東亞,盡管有些國家經濟情況并不是那麼糟糕,但一損俱損,也相繼陷落。甚至日本和中國也受到了沖擊,在這樣情況下,東亞國家首次産生了前所未有的強烈命運共同體意識。東亞金融合作的意願就是在這樣一種命運共同體意識的基礎上産生的。
在過去25年中亞洲國家在區域金融合作方面到底做了些什麼事?
第一,1997年9月,日本政府提出了建立“亞洲貨币基金”(Asian Monetary Fund)的主張。這個名字有點吓人,我們有一個國際貨币基金,你要建立一個亞洲貨币基金,是什麼意思?日本的解釋是基金可以把分散在東亞各國的外彙儲備集中起來,用以救援因缺乏外儲而陷入危機的國家。為什麼這樣做呢?按道理,一個國家發生了金融危機,國際貨币基金組織(IMF)應該負責提供救助。但是危機爆發後,國際貨币基金組織的救助資金來的太晚、太少,而且條件非常苛刻。日本的建議遭到美國和國際貨币基金組織的強烈反對,兩條原因:第一,這是重複。第二,會産生道德風險。由于美國和IMF反對亞洲貨币基金胎死腹中,這是第一件事。
第二,清邁協議。2000年5月,“東盟 3(中、日、韓)”,在泰國清邁簽訂了清邁協議,亞洲基金建不成,退而求其次,建立了一個雙邊貨币互換網絡。你需要外彙,你可以用你的本國貨币和我交換;在規定時間内,你需要歸還從我這裡拿走的外彙,而我則會把你押在我這裡本國貨币交還給你。注意:這是一個雙邊貨币互換網絡,不是一個金融機構。而且,在進行貨币互換時還要遵守IMF的一系列條件。美國和國際貨币基金組織大概會容忍這樣一種倡議了吧?确實容忍了。于是,清邁協議就誕生了。我認為清邁協議的誕生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它标志着亞洲貨币合作一個新時代的開始。2009年,清邁協議實現了多邊化,把雙邊貨币互換網絡,擴充成一個外彙儲備的資金池。這個資金池中的外彙儲備總量是1200億美元,後來又加到了2400億美元。
第三,2002年12月,東盟 3簽署了亞洲債券市場倡議,這是一個便利東盟 3在本地區用本地貨币(local currency)發行債券的一種安排。比如日本國際協力銀行發行用泰铢計價的公司債,融到泰铢之後,在泰國的日本公司可将泰铢,用于在泰國的生産活動。亞洲債券市場倡議主要目的是、解決貨币錯配問題,不要一方面借來的是美元(當然也要還美元),另一方面收入是泰铢,到時候由于貨币錯配沒法還債。發展亞洲債券市場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大家所熟悉的所謂overbanking問題,減少對短期銀行貸款的依賴。通過發當地貨币債的方法來籌集資金意味本地的錢用于本地,可以減少由于外部資金突然流出對本地所造成的金融沖擊。
根據亞行的統計數字,2022年3月,東亞新興經濟體本地貨币債券市場的總量已經達到了23.5萬億美元。中國的人民币債券市場規模居亞洲債券市場之首,發行總量占地區債券總量的79.9%。
第四,亞洲貨币單位(Asian Currency Unit,簡稱ACU)倡議,所謂ACU是ADB在2005年提出的,由東盟 3國家貨币構成的一個貨币籃子。“東盟 3”各國貨币要盯住ACU。通過盯住ACU,“東盟 3”各國中央銀行可以穩定同其他成員國家之間的彙率,以避免競争性貶值。同時,由于這個貨币籃子對于美元、歐元和其他域外的貨币是浮動的,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使東亞國家避免固定彙率所造成的難以根據國際收支狀況調整彙率的問題。
為了推動ACU的落實,許多日本經濟學家做了大量工作。他們提出的AMU(Asian Monetary Unit,中文也是亞洲貨币單位)是具體落實ACU的一種嘗試。他們具體計算了構成AMU的東盟 3國中的各種貨币的權重,同時還提出了一個AMU偏離指數。以AMU所确定的各個國家的彙率為基準,測量各個國家現實中的彙率和這個基準彙率到底存在多大的偏離度。例如,如根據AMU計算出人民币兌美元的彙率應該是7元人民币兌1美元,如果現實中人民币兌美元彙率是8元人民币兌1美元,就表明人民币彙率低估,應該升值。坦率來說,AMU的設定一定程度上是希望給中國施加一點壓力,讓人民币升值的幅度大一些。當然這是一個純粹的學術問題,沒有什麼更多的政治含義。
ACU的提出在理論上具有重大意義。如果東亞國家之間的貨币可以形成穩定的彙率,并最終把彙率永久固定下來,ACU就成為創建區域共同貨币的第一步。這實際上是在學習歐洲。歐洲國家先建立ECU(歐洲貨币單位)彙率體系,最後形成單一貨币Euro(歐元)。當時大家懷抱的希望是通過貨币合作,最終形成亞洲共同貨币-亞元。
最後談一下亞洲貨币合作的進展和趨勢。總體來講,在初期取得了比較大的進展,但是在後來,特别是2007-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後,亞洲金融合作逐漸失去動力。在相當一段時間中,東亞金融、貨币合作似乎已經是一個被人遺忘的議題。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時間關系我無法展開了。從根本上來說,在過去的25年時間裡,全球的經濟和地緣政治格局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東亞金融合作的初衷和發展路徑已經不能适應迅速變化的世界經濟與政治格局。
例如,在亞洲金融危機暴發的時候,日本是亞洲經濟中最大的經濟體。2012年中國的經濟體量趕上了日本,現在中國的經濟體量幾乎是日本的3倍。當年日本在亞洲金融合作中的主導地位已經不複存在。由于過去25年中,特别是最近5年中,在全球和東亞出現的各種地緣政治上的分化和重組,人們也有理由問:東盟 3是否依然像25年前那樣構成一個區域性利益共同體。
從操作層面上看,東亞地區所面臨的問題同25年前也已經發生很大變化。亞洲金融合作的初衷是充分利用本地有限的外彙儲備,對陷入危機的國家實施救援。但東亞地區已經成為“儲蓄過剩”、外彙儲備十分充裕的地區。
東亞地區本地貨币債券市場發展迅速,但本地貨币債券市場的發展更多是适應本國經濟、金融發展的結果,同區域金融合作并無密切關系。中國的人民币債券市場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債券市場,但東亞國家發行的人民币債券(如熊貓債券)或中國發行的東盟國家貨币債券數量有限。
東亞國家的彙率制度目前大部分是自由浮動。中國在2015彙改後,實行盯住一籃子貨币(CFET)的浮動彙率制度。CFET貨币籃子同ACU基本并不相幹。
總之,當前東亞的域内和域外經濟關系、東亞地區需要解決的經濟、金融問題同當年相比,已經不可同日而語。肇始于25年前的亞洲區域金融合作已經不是東盟 3政府議程上的重要話題。
作為小結,我想強調:是否應通過加強東亞地區的區域經濟、金融合作,以最終建立一個東亞經濟共同體抑或應放棄這一意願,從根本上說是一個政治決定,而不是經濟決定。在地理上是近鄰,在經濟上是全球産業鍊上的重要節點,盡管鬥轉星移、滄海桑田,東盟 3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經濟基礎依然存在。面對新的地緣政治現實,為了東亞地區的繁榮,東亞國家應該看得更加長遠,應該努力深化--而不是放棄--始于25年前的區域金融合作。
文章來源:網易财經智庫,編輯:秦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