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為什麼古人是鬼

為什麼古人是鬼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1 10:31:11

關于人是什麼的問題,儒家經典中論述最多。這一點不難理解,從字面上看,“儒”者,左人、右需,也就是說,儒家正是個專注于研究人的學問。

在《左傳·昭公七年》中,鄭國著名的賢相子産有如下的論述:

“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陽曰魂。用物精多,則魂魄強。是以有精爽,至於神明。”

在子産的觀點中,人是由魂和魄組成的,這個說法既代表了當時大多數人的想法,同時,在其後很長的時間内,這種解釋都被曆朝曆代的主流輿論所接受,甚至演變出諸如“三魂七魄”之類的說法,在曆朝曆代的志怪、神話小說中得到充分發揮。

為什麼古人是鬼(古人眼中人類是由)1

鄭國賢相子産(圖片源自互聯網)

不過,正所謂“子不語怪力亂神”,魂魄的說法在儒家終究還是難登大雅之談,儒家更關心的,是人性。

在三國時期王肅所作的《孔子家語》中,記載了孔子和魯哀公的一次對話,在對話中,魯哀公詢問孔子什麼是人的“命”與“性”,孔子的回答是:

“分于道謂之命,形于一謂之性。于陰陽、象形而發謂之生,化窮數盡謂之死。故命者,性之始也,死者,生之終也。有始則必有終矣。”

孔聖人的這段話有些拗口,确實不太容易理解。原因在于,在先秦的文字體系中,“性命”的“性”,和“姓名”的“姓”,二者都沒有偏旁部首,所以往往在古籍中都寫作“生”字。而後人在反複摘抄、通假、訓诂之後,又平添了很多歧義,愈發難以理解。

于是,我們索性将孔子“性命”說中的“性”字全部換作“生”字,這樣一來,反而能讀出更深層次的意思:

“分于道謂之命,形于一謂之生。于陰陽、象形而發謂之生,化窮數盡謂之死。故命者,生之始也,死者,生之終也。有始則必有終矣。”

這樣好理解多了,所謂“生”,也就是“性”,是人受陰陽剛柔之氣而生,是有形的,象形的。生的起點是“命”,終點是“死”,有始有終,所謂“人生”。

為了進一步解釋觀點,孔子還給魯哀公舉了一大段的例子作為解釋:

“化人始生而不具者有五焉:目無見,不能食,不能行,不能言,不能化。及生三月而微煦,然後有見;八月生齒,然後能食;期而生膑,然後能行;三年囪合,然後能言;十有六而精通,然後能化。陰窮反陽,故陰以陽變;陽窮反陰,故陽以陰化。是以男子八月生齒,八歲而龀,十有六而化。女子七月生齒,七歲而龀,十有四而化。一陰一陽,奇偶相配,然後道合化成,性命之端形於此也。”

為什麼古人是鬼(古人眼中人類是由)2

孔子見魯哀公(圖片源自互聯網)

或許是受了孔子性命說的影響,後人常把“性命”連說,比如有“性命攸關”、“苟全性命于亂世”等成語和名句。當然,《孔子家語》畢竟是三國時王肅所做,所記載的孔子事迹是真實存在還是後人杜撰,往往無法判定,但孔子的這個“性命”說,至少可以代表當時儒家知識分子的主流态度。

對這種觀點,司馬遷也有類似的闡述,足以同《孔子家語》記載的孔子“性命說”互為印證:

“凡人所以生者,神也;所讬者,形也。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弊,神離則死。死者不可複生,離者不可複返,故聖人重之。”

唐朝的孔穎達在注解《易經》中《乾》卦“乾道變化,各正性命”的卦辭時也對“性命”進行了解釋:

“性者,天生之質,若剛柔遲速之别;命者,人所禀受,若貴賤天壽之屬也。”

在孔子的性命說中,“性”字更多是與生命相關聯的一種生物狀态,尚未代表“人性”。

總而言之,關于“人是什麼”的問題,古人并無定論,各位看官又是如何認為的呢?


文:姬為毅

圖:源自網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