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
人類經曆過無數的自然災害。
對自然災害的描述和探索,
也成為人類文化和科技發展史的一部分。
在浩如煙海的成語中,
有一些就是源于對自然災害的描述。
地動山搖——不經意地描述了兩種地震波
汶川地震遺址/攝影:尹璐
地動山搖就是
地震發生時大地震顫,大山搖擺。
當仔細品味它時,
你會發現裡面不經意地描繪了兩種地震波:
“地動”,也就是大地在震顫,
而導緻震顫的就是地震的縱波。
“山搖”,也就是大山搖擺,
是一種左右運動,是地震橫波造成。
如果地震真的造成“地動山搖”,
說明地震很猛烈,
很多人第一反應是震級很高。
其實衡量地震強烈程度的有兩個指标
——震級和烈度,
震級是地震釋放能量的多少,
烈度是地震對地表的影響和破壞程度。
地動山搖不僅表明震級高,
而且也說明所在地的烈度也很高,
這些地區往往是震中地區或離震中不遠。
山崩地陷——塊體運動災害
地陷
山崩地陷,形容的是塊體運動,
即在重力作用下岩土發生運動的過程。
塊體運動往往會威脅人類的生命财産安全,
是常見的地質災害,
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都是塊體運動的具體表現形式。
要發生塊體運動,除了萬事俱備,還需“東風”,
這個“東風”可以是地震、強降水等自然因素,
也可以是人類活動,
如開山取石、挖土,人工爆破、水庫蓄水等。
翻江倒海——為什麼海嘯的威力那麼巨大?
海嘯
成語翻江倒海形容水勢浩大,
比喻力量或聲勢非常壯大。
在2004年底,
自然界真給人們上了一次“翻江倒海”。
那年12月26日印度洋發生大海嘯。
巨浪拍打到岸邊,淹沒了許多房屋,
并吞噬了22萬人的生命。
這次災難是斷層運動引發地震所緻,
使400公裡長、50公裡寬的海床上升了大約5米,
将超過1000億噸的海水提升到海平面以上。
這種“倒海”産生巨大的能量,形成海嘯波。
海嘯波在接近岸邊時形成10米高,5公裡寬的巨浪,
最終釀成了慘劇。
飛沙走石——揭示沙塵暴的實質
沙塵暴
飛沙走石也寫作飛沙轉石,
即在狂暴的風勢下,
沙土飛揚、石塊滾動,
這就是沙塵暴的真實寫照。
沙塵暴也是一種自然過程,
就是風對于地表的松散物質的搬運作用。
細粒的物質(砂、塵土)會以不接觸地表的方式搬運,
即懸移搬運,這就是“飛砂”。
大的顆粒物會以跳躍、滑動或滾動的方式搬運,
這就是“走石”。
當風力減小時,走石會先在近處停下來;
而“飛砂”則會繼續搬運。
直到風力進一步減小乃至停止,
“飛砂”會在遠處停下來。
這樣一來,
大自然就按照顆粒物的大小篩選了一遍。
通過對上述成語的解析,
我們可以看到古人已經對自然災害進行探索,
隻不過因為科學手段的局限,
在大災大難面前卻束手無策。
在科技發達的今天,
通過對各種災害的深入研究,
有助于我們防災減災。
毫無疑問,相對古人
生活在科技發達世界的現代人類,
無疑是幸福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