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恥感是因為什麼?霍夫曼(Hoffman,M.)認為内疚是個體危害了别人的行為,或違反了道德準則,而産生良心上反省,對行為負有責任的一種負性體驗他的研究認為,内疚常常發生于不道德的或自私的行為之中,内疚感一旦發生,即能采取補償行為的動機力量它的社會價值在于内疚感被喚起後經常導緻幫助受害者的行為傾向 ,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羞恥感是因為什麼?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霍夫曼(Hoffman,M.)認為内疚是個體危害了别人的行為,或違反了道德準則,而産生良心上反省,對行為負有責任的一種負性體驗。他的研究認為,内疚常常發生于不道德的或自私的行為之中,内疚感一旦發生,即能采取補償行為的動機力量。它的社會價值在于内疚感被喚起後經常導緻幫助受害者的行為傾向。
羞恥又叫羞愧,與羞怯(shyness)、害羞(bashfulness)是非常相似的情感。韋納(Weiner)把它描述為是個體把消極的行為結果歸因于自身能力不足時,而産生的指向整個自我的痛苦體驗。韋納認為羞恥方面的情感對退縮和抑制行為有增強作用;而内疚方面的情感對探索行為和動機活動有增強作用。
根據分化情緒理論,伊紮德(Izard,C.)認為羞恥和内疚都是複合情緒,在一般誘發情況下,包含着多種不同的情緒成分,如羞恥中包含較多的害怕成分,也有厭惡、痛苦,以及興趣和快樂;而在内疚中更多的是痛苦,也有害怕、害羞等成分。[2] 羞恥和内疚之間還存在文化上的差異,西方國家被認為是内疚取向的文化,而東方社會(尤其是中國)被認為是羞恥取向的文化。因此在亞洲國家中,羞恥的含義要廣泛得多,它包括了許多種不同的感受,如害羞、臉紅、難堪、痛苦、哄笑等。而在西方國家,羞恥的含義是很狹義、極端的,感到羞恥是一種嚴重的事情,它包含一種極端的痛苦和社會恥辱感,羞恥本身就是一件讓人感到可恥的事情,人們都盡力避免它。因此,今後的研究還要注意文化上的差異。
認知評價上的差異
關于羞恥和内疚的區别,最有影響力的是Lewis的觀點,她認為羞恥和内疚的主要區别在于對事件的主觀解釋不同。羞恥的體驗是直接針對自我的,自我是負性評價的中心,“壞事”(負性行為或失敗)常被看作為一種“壞自我”的反應。而對于内疚來說,不是自我,而是所做的事或未做的事才是負性評價的中心目标。内疚者對“我做了壞事”感到悔恨。内疚時,自我由于與某事物相聯系而受到負性評價,但它本身并不是評價的焦點。根據Lewis的觀點,是強度自我(我是可惡的人)還是強調行為(我做可惡的事)的差異導緻了不同情感體現[3] 一些關于羞恥和内疚的研究認為,人們對自我或行為的評價存在着某種性格傾向(或者說特質上的差異)。在同樣的負性情境中,某些人可能表現為羞恥,而另一些人可能表現為内疚,也就是說人們在羞恥或内疚的表現方面存在着穩定的個體差異。Lewis認為易羞恥者具有場依存性(Field dependence)的特征,他們的行動動機和行為方向易受各種外界環境的影響,他們易為他人的評價所左右,在意自己的形象,場依存者的這種整體自我圖式易于出現羞恥的體驗。相反,易内疚者具有場獨立性(Field independence)特征,場獨立者的行動動機和行為方向不易受各種外界環境的影響,對所謂的“壞事”往往表現為内疚[4]。Lewis以個體歸因這種特定的認知方式來解釋羞恥和内疚的産生,她的觀點與Abrmason[7]所提的抑郁歸因模型是相類似的,即對消極事件作自身的、穩定的、整體的歸因易産生羞恥,作他人的、暫時的、局部的歸因易産生内疚。Tangney在易羞恥者和内疚者的歸因方式的比較研究中,證實了Lewis的觀點。
一項研究結果表明,相對于不易羞恥者,易羞恥者傾向于對消極事件作自身的、穩定的、整體的歸因,而且事件的可控性影響歸因的結果[8]。
情緒認知理論認為,對同樣一件事件或行為,不同的人表現不同的情緒反應,如學生考試作弊被發現,有的感到羞恥,有的感到内疚或窘迫,這是由于人們對環境事件不同認知評價(歸因)的結果。Weiner在他的情緒認知理論裡也論述了羞恥和内疚的差異,他認為羞恥與内疚感一樣,都是經常失敗而引起的淚喪、痛苦、指向自我的消極情感,也都與控制性特性相聯系。不同的是,羞恥與不可控制特性相聯系,内疚則與可控制特性相關。在他的一項研究中發現,羞恥感通常在行動者将失敗歸因于能力弱時出現,能力弱屬于不可控制的原因;而内疚感在将失敗歸因于缺乏努力時産生,缺乏努力屬于可控制的原因,此時行動者意識到自己能夠選擇和控制行為的原因,這樣才可能有責任心,也可能責備自己,從而感到内疚。
從這些研究可見,對失敗或違法的行為出現羞恥反應還是内疚反應,主要取決于行為者對事件的認知評價(歸因),即羞恥與強調自我有關,内疚與強調行為有關。
3 情感體驗和外顯表現上的差異
羞恥和内疚是一對十分相似的負性情感,在外顯形式上都表現出一種低頭、視線轉移、目光回避的姿态,在情感體驗上均有指向自身的痛苦感受。但許多研究都表明了他們兩者 之間存在許多不同之處。 在羞恥時,人們關心的目标是直接針對完整的自我,這一完整的自我被痛苦地審察并做負性評價。在審察自我的過程中,會出現一系列相應的感受,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①退縮、渺小、無價值和無力感,甚至覺得軀體都在縮小。我“幹了蠢事,我就是一個毫無價值的人,一個無能的人。”②退縮的自我常體驗到羞恥感,在虐待經曆與抑郁的關系上起到中介作用[16]。而有的研究則把它看做是許多心理障礙(如抑郁症、躁狂抑郁症、自戀症、精神分裂症)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目前大多數人趨向于認為羞恥比内疚更易造成心理障礙,但還有少數研究者認為羞恥和内疚在病理心理學上的作用無多大差異,這說明對羞恥和内疚在病理心理學上的作用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