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概要
1、大綱:了解唐朝初期高僧玄奘去印度進行佛學文化交流的過程
2、時間跨度:前602年—664年
3、重要名詞:西遊記 大唐西域記 天竺 佛教
4、重要人物:唐太宗 高僧玄奘 慧能祖師
古典名著《西遊記》
一句”師傅“、一句”猴哥“,聽起來是那樣熟悉,這是根據我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翻拍的電視劇裡邊的稱謂。小說叙述了唐僧在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和尚的保護下曆經九九八十一難,到西天求取佛經的曆程。那些妖魔鬼怪的故事雖然都純屬虛構,但是唐僧即玄奘在曆史上确有其人,而且是一代高僧。
玄奘的決心
玄奘(602-664),姓陳名袆(huī),玄奘是他出家後的法号,唐初河南人。因為他精通印度佛學中的《經藏》、《律藏》和《論藏》,所以也稱他唐三藏。
因為父親是個虔誠的佛教徒,所以他13歲就出家做了和尚,并不斷地向有名的高僧請教,學問長進很快。他研讀了國内的佛經,發現有很多說法不一緻,于是他學習梵(fàn)文,決心到佛教的發源地天竺(今印度)去學習佛經,以解除心中的謎團。
艱難西行路
628年,玄奘踏上了西行求經的道路。他從長安出發,沿着當年絲綢之路,出敦煌玉門關,穿過千裡沙漠和戈壁,即今新疆及中亞等地,輾轉到達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來到當時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
在沙漠中水比黃金還珍貴。在沙漠中,玄奘有一次不小心灑掉水囊,玄奘隻好堅忍饑渴,靠着堅強的信念才到達下個水源。
一路上他克服重重困難,翻山越嶺,艱難跋涉,整整走了一年。
刻苦求學
在佛教聖地,玄奘夜以繼日地學習古代印度的語言并鑽研佛經,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據說當時通曉全部經論的人并不多,而玄奘就是這些人中的一個,但他并不滿足。十幾年中,他在天竺到處求教,終于通曉了佛學的奧妙。
在印度召開的全印佛教大會上,參加者有18個國家的高僧5000餘人,玄奘在會上擔任主講,他宣講的理論無人能夠辯駁。大會結束後,玄奘按照風俗騎着大象遊行,面見觀衆相互答禮,他成為佛教最高權威,聲譽傳遍整個天竺。
貞觀十九年(645年)初,玄奘婉言拒絕了印度朋友的挽留,帶着六百多部佛教書籍,回到了唐朝的都城長安。這時候,距離他從長安出發取經,已經整整十七年了。
翻譯佛經,撰寫《大唐西域記》
玄奘就像漢代張骞、蘇武,東晉謝靈運一樣,是勇敢、孤獨而成功的行者。唐太宗知道他回來了了,特地派大臣房玄齡等人出長安迎接。
回到長安後,玄奘便開始了艱苦的翻譯佛經的工作。
花了十九年時間,玄奘帶領他的團隊共譯出74部佛經,共1335卷,1300多萬字。他還和參加翻譯佛經的辯機和尚共同編寫了《大唐西域記》。這部書記載了包括今天我國新疆以及中南亞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尼泊爾、斯裡蘭卡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地理情況、名勝古迹和城市風光等,是研究這些地區曆史、地理的重要材料。
《大唐西域記》已經被譯成許多種外國文字,成為一部世界名著。
文化交流的使者
玄奘不僅是一位佛教高僧,也是一位傑出的翻譯家、偉大的旅行家,中國和印度人民友誼的傳播者,他為中印兩國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玄奘曾把中國的古代文化傳到西域各國,例如他把中國道教經典著作《老子》譯成梵文傳入印度。
在小說《西遊記》中,唐僧的形象是一個誠實善良,謙恭儒雅,慈祥敦厚,忠貞笃定,略微有些膽小的君子形象,深受讀者敬重。
佛教簡介
佛教與基督教、伊斯蘭教并稱為世界三大宗教。公元前6世紀至前5世紀,由釋迦牟尼創建于古印度,以後佛教廣泛傳播于亞洲及世界各地。約在東漢初期,佛教傳入中國。隋唐時期進入鼎盛階段。
由于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佛教的形式和内容都有相應的變化,形成具有中國本土民族特色的中國佛教。
禅詩二首
佛教指導和要求人們要擁有正确的思維模式去體悟人生;用正确的生活方式去惡從善,勤奮修行,不懶散;做事要專注一境,保持身心清靜等等。
《題破山寺後禅院》唐朝: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禅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籁此俱寂,惟聞鐘磬音。
《偈詩》唐朝:六祖慧能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更多曆史文章,請持續關注公衆号 “雲竹文齋”!
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