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歡看古裝電視劇,可能會對電視劇裡的服裝感興趣,或許也聽過直身、直裰、直裾、道袍、深衣一些名詞,你可知道這些是什麼衣服?腦海裡是否能對号入座?
《皇都積勝圖》路人穿着多為道袍
這些名詞雖然在提及古裝的時候經常出現,但是由于很多影視劇中使用不夠嚴謹,很多時候理解不夠準确,距離事實還是有一定偏差的。比如"道袍",不知道的就理解成道士的袍子,其實這個詞是一個專有名詞,并不可以拆分理解。下面就和大家講講古代服裝到底是怎麼區分的。
道袍與直身道袍其實和直身非常相似,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大家都分不清它們的區别,後來依據《酌中志》中的記載才弄明白它們有什麼不同:"直身, 制與道袍相同,唯有擺在外。就是說,兩者均為交領長袍,兩側開叉有擺。區别在于,道袍的擺在内,而直身的就像圓領袍一樣,擺是在外面的,由此看來,直身穿着的場合應該比道袍的場合更正式一點。
《徐顯卿宦迹圖》直身
《徐顯卿宦迹圖》圓領袍-常服
在《徐顯卿宦迹圖》裡可以看出來,直身使用場合與圓領袍相似。圓領袍可以綴補子,直身也可以綴補子,且圓領袍屬于常服,而道袍則是便服了,所以這印證了直身所用場合可能要高于道袍的猜測。
這裡又會出現一個名詞誤解,"常服"也是一個 專有名字,并不是平常穿的衣服,而是指常朝之服,所以常服其實是一種禮服。那麼平常的衣服怎麼表述呢?這便是--便服了。
變化莫測的直裰直裰又是指哪一類衣服呢?《西遊記》中有一段提及,那道童穿的一領蔥白色雲頭花絹繡錦沿邊的鶴氅,真個脫下來,被行者吹一口仙氣,叫:"變!即變做一件土黃色的直裰兒,與他穿了。卻又拔下兩根毫毛,變作一個木魚兒,遞在他手裡道:"徒弟,須聽着,但叫道童,千萬莫出去;若叫和尚,你就與我頂開櫃蓋,敲着木魚,念一卷佛經鑽出來,方得成功也。"
由此可見,直裰與佛教有一定關聯,不過在"世俗的世界"裡,一般直裰是兩側開衩且無擺的一種衣服,與有擺的前面兩者相比,穿着的層次還要再低一些。在一些畫像裡,那些仆役或庶民所穿的衣服很有可能就是直裰。
但是根據一些記載,直裰早先應該不是目前定義的樣子,而是類似上下分裁、下半身打褶的樣式。所以直裰也有可能隻是佛教衣着的名詞。
其實僧人服飾整體來看,在唐朝幾乎完成了漢化,而直裰則有可能是完成漢化之後一個簡化的款式。在成書于元代的《敕修百丈清規》卷五中有這樣的記載:"相傳,前輩見僧有偏衫而無裙,有裙而無偏衫,遂合二衣為直裰。就是說,在那之前,已經有人将原本不相幹的偏衫與裙縫合為一,做成類似連衣裙的長衣了,這就是僧人穿的直裰。
執念頗深的深衣
明代-深衣
深衣有着非常濃厚的儒家背景,曆代大儒學者對深衣都有非常多的考究,由于考據不同,又分為朱子深衣、江永深衣等。所以目前為止對深衣的考究仍然存在争議。目前普遍認知的明代深衣,如下圖。明代深衣與前面所講的道袍有很多不同之處,它是淺色衣身,深色邊緣,上下分裁,下半身拼幅,多搭配幅巾。深衣的地位也很特别,并不是日常服飾,而是在一些儒家色彩濃重的儀式場合的穿着,所以當時并不是人人都可穿深衣。
不是衣服的直裾、曲裾
和上面介紹的衣服種類不同,直裾、曲裾并不是衣服款式的名字,而是一種衣襟的樣式。所以一般表述為"直裾袍""直裾禪衣""曲裾深衣"這樣的稱呼,并不會直接用"直裾"" 曲裾"來表示某個款式的衣服。
但是一般衣襟基本都是屬于直裾的,所以除非為了區别于曲裾,不會特别表示出來。《說文》 裡說"直裾謂之襜榆",就是說擔榆一般是直裾的,然而襜榆除了直裾還有沒有其他式樣,目前尚不明了,所以直裾的使用範圍也有待商榷。
總結:除了上面所說的,還有兩點需要注意:古代服飾史中同名不同物的情況很多,必須加以區分年代和場合才能精确認定指的是哪種服飾。不論詳細情況"一把抓"地進行闡述的辦法是不可取的。其次,不同時期的古人也會對服飾進行考證,并對文獻加以注解,然而古人的考據結果并不完全正确。古人也是平常人,有些相近的東西,即便是當時的古人自己也常犯糊塗,所以對古人寫下的東西不能盲目相信。
我們身上任何一件衣物,都是走過長長的曆史才發展成如今的模樣。劇烈的時代變遷,讓我們很難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去推測古人是如何穿着它們的,但是它們依然像一條溫暖的線,牽着歲月的兩頭:這裡是年輕的我們,那裡是曾經年輕的他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