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會實踐的目标意義?付彪 進入暑假後,長沙不少中小學生家長開始為此“焦慮”——擔心孩子完不成社會實踐,又怕參與了沒收獲有的甚至不惜找關系、擲千金,熱衷于“收集”蓋章,“幫”孩子走過場,讓暑期社會實踐變了味(7月18日《長沙晚報》) ,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暑期社會實踐的目标意義?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付彪
進入暑假後,長沙不少中小學生家長開始為此“焦慮”——擔心孩子完不成社會實踐,又怕參與了沒收獲。有的甚至不惜找關系、擲千金,熱衷于“收集”蓋章,“幫”孩子走過場,讓暑期社會實踐變了味。(7月18日《長沙晚報》)
社會實踐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2017年10月,教育部印發《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指出,綜合實踐活動是從學生的真實生活和發展需要出發,從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轉化為活動主題,通過探究、服務、制作、體驗等方式,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跨學科實踐性課程。課程旨在能讓學生從個體生活、社會生活及與大自然的接觸中獲得豐富的實踐經驗,形成并逐步提升對自然、社會和自我之内在聯系的整體認識。
然而,近年來一些中小學生的暑期社會實踐逐漸變了味,摻入了過多的“雜質”,不僅未能發揮應有作用,反而令部分家長将其看作是“雞肋”和“裝飾品”。從媒體報道來看,有的孩子根本就沒參加社會實踐,隻是拼湊一份實踐報告,然後家長托關系找單位蓋章,草草了事;有的孩子雖然參與了社會實踐,但在過程中往往缺乏積極性,不能認真完成活動,有的遇到困難就退縮、遇到問題就放棄,缺乏切身的價值體認和實踐收獲。
暑期社會實踐開展得好,可以讓中小學獲得關于自我、社會、自然的真實體驗,建立學習與生活的有機聯系,增強價值體認、責任擔當、解決問題、創意物化的意識和能力。但現在很多暑期社會實踐缺乏合理規劃,活動的内容和形式同質化嚴重。比如很多中小學生所從事的活動,往往是生産勞動、衛生服務等不具知識和技術含量的工作,或走進街道社區、社會福利院或參加各種志願者組織等。如此年複一年,扼殺了孩子們的興趣。
還有部分家長熱衷于“打卡式”實踐,比如部分答題類社會實踐看似可以線上完成,非常方便,但大多數是家長“代勞”,因為很多題目低年級學生看不懂;有的家長為了“不用到處找實踐的機會,也不用找關系去蓋章”,從網上購買社會實踐“産品”。近年來,部分商家抓住了家長的“痛點”,推出此類“産品”,平均價格在百元左右。可見,這些變了味的社會實踐不僅無益于孩子成長,反而讓許多家長對這樣的活動心生質疑。
筆者認為,“雙減”背景下,組織中小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大有必要,但應回歸“初心”。首先,學校要引導學生和家長正确看待社會實踐,明确其對學生成長的意義。家長應多征求孩子的意見,選擇孩子适合的、喜歡的活動參與,不要跟風或重數量輕質量,更不要以代勞、拍照打卡的心态來對待社會實踐。其次,學校應對暑期社會實踐進行合理規劃和組織,從活動内容與形式上推動暑期社會實踐不斷豐富和創新。比如,采取學生自主申報和老師篩選相結合、社會實踐活動與學校社團活動相結合,增強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同時,進一步完善暑期社會實踐的過程性考核機制。比如,将暑期社會實踐過程劃分為個人表現、團隊合作、實踐報告、單位反饋等若幹個可衡量的指标,并采取個人自評、小組互評、學校考評相結合的方式,減少考核評價的主觀因素,确保活動實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