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當時年少愛李白人到壯年懂杜甫

當時年少愛李白人到壯年懂杜甫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4 06:43:20

《浮生六記》中有一記,沈複和芸娘花下飲酒,談詩論詞。

他問芸娘,李白和杜甫,你喜歡誰?

芸娘回答,杜甫精純,李白落拓,與其學杜之森嚴,不如學李之活潑,所以,我更喜歡有落花流水之趣的李白。

那時,他倆還年輕,花好月圓,宛如一對神仙眷侶。

後來曆經悲歡離合,也許會更傾向杜詩的境界。

李白與杜甫,一位詩仙,一位詩聖,一位是海闊天空的谪仙人,一位是憂國憂民的老靈魂。

唐詩世界的兩位巨擘,各有千秋,難分伯仲。

人在年少時,不知愁滋味,喜歡追求浪漫,胸懷李白那種“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的雄心壯志。

人到中年,撞過南牆,到過黃河,見過棺材與衆生,才知人生無常,親情可貴,向往人間煙火的溫暖滋味。

也才讀懂杜甫那年登高時,“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疏曠秋意。

人生如旅,一段路程一片風景。

人生也如書,一頁故事一份意境。

當時年少愛李白人到壯年懂杜甫(當時年少愛李白)1

有一段青春:放蕩不羁愛自由

知乎上有個問題:為什麼杜甫被稱為“老杜”,李白不叫“老李”?

有人答:因為杜甫從未年輕,而李白從未老去。

我想說:其實老杜年輕過,也曾是活潑可愛的小杜……

公元712年,杜甫出生于河南鞏縣,但他喜歡自稱“京兆杜甫”。

這得從他的淵遠家世講起。

杜甫的十三世祖,魏晉名将杜預,戰功赫赫,博學多識,是明朝之前同時進入文廟和武廟的唯一一人。

一代代傳下來,子孫後代都做了大官小吏。

在他們家,男人做官成了傳統。

祖父杜審言,著名詩人,被列為“文章四友”,還是五言律詩的奠定者之一。

父親杜閑,雖然也做官,最終活成了杜甫他爹。

母親在他幼年時去世,沒有留下名字,可外祖家也是賢良世家。

官宦世家,書香門第,既有崇武傳統,又有文學氛圍,這種家庭熏陶下長大的孩子注定拒絕平庸。

當時年少愛李白人到壯年懂杜甫(當時年少愛李白)2

從小,杜甫就将祖宗杜預視作偶像,将祖父杜審言作為文學路上的榜樣。

6歲,杜甫在街上看了場公孫大娘舞劍,激起他群仙駕龍般的豪情。

7歲開始作詩,喜歡歌詠高潔如鳳的那些人,後來還向晚輩驕傲地宣稱:“詩是吾家事,人傳世上情。”

9歲就能寫大字,喜歡臨摹虞世南書法,嗜好喝酒,嫉惡如仇。

長到15歲,長輩們誇他是班固、楊雄一類的人才。

其實那時,小杜同學童心未泯,整天奔來跑去,看見院裡的棗子紅了,一天要爬樹千百回,跟猴似的。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

這是人類古今不變的夢想。

20歲開始,杜甫漫遊江南,走遍齊魯各地,反正家裡不缺錢。

這時期,他寫出成名作《望嶽》: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雲,決眦入歸鳥。

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

獨立山巅,面對名山大川,波瀾壯闊的氣象讓二十幾歲的杜甫心潮澎湃,一時豪情萬丈,雄赳赳氣昂昂,還有點俾睨群雄。

一人,一馬,仗劍走天涯,正如他詩裡所寫:“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

當時年少愛李白人到壯年懂杜甫(當時年少愛李白)3

誰的童年不曾天真爛漫?

誰的青春不曾輕狂激越?

每個人臉上的愁結,都是歲月留下的痕迹。

老杜,也并非生來一副老氣橫秋的樣子。

十年漫遊,讓他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領略了祖國大好河山。

從開元初年到天寶初年,正值大唐盛世,杜甫相信,有一卷大好藍圖等着他去描繪。

當時年少愛李白人到壯年懂杜甫(當時年少愛李白)4

有一份歲月:人生聚散不由我

杜甫的人生畫卷沒有按照預期展開。

他結了婚,夫妻倆情深意笃。

最開心的事,是在洛陽遇見了李白。

杜甫跟随這位文壇大V的步伐,渡黃河、采瑤草、求仙訪道、痛飲狂歌,好到“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的程度。

兩人相交一年多,江湖一别,再未相見。

對杜甫來說,這一年,或許是一生最快樂的時光。

當他懷念李白時,何嘗不在向往羨慕友人浪漫灑脫的生活方式。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顔”的李白繼續逍遙遊;“緻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杜甫投奔宦海。

真誠的人終會聽從内心,活成自己。

長安十年,杜甫親見花重錦官城,也目睹“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慘狀。

科考落第,沒有官職。

為了謀生,除了充當貴族的門客,還靠賣藥補貼家用。

40歲的杜甫貧病交迫。

安史之亂導緻大唐落幕,老百姓失去家園,踏上流亡之路。

杜甫,就在流亡的隊伍中。

戰火連天,死裡逃生,饑寒交迫,洪水襲卷。

最艱苦的歲月裡,杜甫取得最高成就,寫出最具代表的“三吏三别”、《北征》、《春望》等作品。

後來,因為直言進谏,杜甫從左拾遺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

這一機緣,讓他偶遇少年知交,為此寫下《贈衛八處士》: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

今夕複何夕,共此燈燭光。

少壯能幾時,鬓發各已蒼。

訪舊半為鬼,驚呼熱中腸。

……

故人重逢,為此欣喜,又為歲月流逝興歎,為其他舊友的去世驚歎,也為不知下次見面将待何時怅然。

一頓酒,喝得五味雜陳,百感交織。

當時年少愛李白人到壯年懂杜甫(當時年少愛李白)5

這讓我想到前年秋,參加作協讀書班,作家潘向黎分享的一段閱讀體驗:

她年輕時喜歡李白、王維,對杜甫這個“糟老頭”從無興趣。

後來結婚成家,做了母親,更多精力轉移至柴米油鹽的生活。

有天下班回到家,丈夫帶孩子出去了,難得的清靜。

她從書架上随手抽了本書,不成想是杜甫詩集。

一個人的黃昏,她坐在沙發上靜靜讀着《贈衛八處士》,不知不覺流下了眼淚。

職業女性兼家庭主婦的潘向黎,已經見過生與死的潘女士,就這麼被杜甫拿下,因為懂得,因為共情。

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

“我想着,杜甫寫的不就是我嗎?”

誰若體驗過人情冷暖,懂得了人世無常,也就讀懂了杜甫。

在他的詩裡,你我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生活的本質: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不妨在苦難與欣歡的同行中,擁抱現實,接納一切。

當時年少愛李白人到壯年懂杜甫(當時年少愛李白)6

有一種清歡:長夏江村事事幽

年近五十歲,杜甫來到成都,度過一段恬靜生活。

他獲得朋友幫助,在浣花溪旁建了一座草堂。

草堂周圍還種上桃樹、綿竹、各種果樹。

浪迹多年,終于有了栖息之所。

草堂簡陋,卻充滿詩意: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

這裡環境清幽,春水環繞,春鳥翔集。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

這裡,山巅的積雪、河裡的船隻,是鑲嵌在門窗上的風景。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莺恰恰啼。”

當時年少愛李白人到壯年懂杜甫(當時年少愛李白)7

在這片幾乎與世隔絕的蜀地,杜甫能夠有閑情親近自然,用詩意的眼,欣賞花鳥魚蟲、蜂鳴蝶舞。

在這裡,他成為一個農人,帶領家人過起田園生活。

躬耕荒地,種植果樹,還培育了一塊藥圃。

春社日,杜甫趁興出遊,又被當地農夫邀請過去喝酒、閑聊。

有時候友人遠道而來,雖然是薄酒小菜,大家卻是情真意切。

他還不忘記隔着籬笆,将鄰家的老翁喊過來一起喝上兩口。

關于成都歲月,杜甫寫下不少詩作,其中有這首《江村》:

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來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

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鈎。

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

遠遠望去,江水繞着村子靜靜流淌。燕子在門前飛進飛出,自由自在。河裡的白鷗相親相近,相安無事。

在幽靜如畫的環境裡,杜甫與家人在一起,享受天倫之樂,四季平安,歲月靜好。

悠然自得的氣息,簡直是世外桃源。

這是尋常的一天,沒什麼大事發生。

然而越平淡,越隽永,這種平淡歲月的點滴,帶來耐人尋味的清歡。

人間有味是清歡。

千年之前,當杜甫用心觀察身邊大自然與眼前家人時,或許,他也在省察感知這種種美好的自己。

當他寫下這首七言律詩時,記錄的不僅僅是眼前的祥和生活,也蘊含内心對恬淡生活的珍愛之情。

大部分時間裡,杜甫給人一種苦大仇深的模樣。

然而在成都草堂,他放松,舒展,活成了可愛的樣子。

得嚴武舉薦,杜甫做過一段時日的工部員外郎,但他受不了幕府的規章拘束,主動辭職,回草堂過苦日子。

有時候,突襲的狂風驟雨刮走屋頂的茅草,他由己及人,歎道:“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風雨不動安如山!”

憂國憂民,沉郁頓挫,是杜甫最濃的生命底色。

世事難料,清歡難得。

成都後來也陷入混亂,杜甫不得不再次踏上流亡之路。

當時年少愛李白人到壯年懂杜甫(當時年少愛李白)8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人老多病,漂泊無依,望斷歸鄉路,《旅夜書懷》中的這兩聯,是杜甫晚年歲月的寫照。

遙想曾經年少,他是何等意氣奮發,何等鬥志昂揚。

然而一輩子,就這樣轉瞬而逝。

臨了,還是這樣一種境地。

世事,讓他心生憂憤;

流亡,讓他感到凄怆。

而星、月、江、河,這些永恒的自然景象讓他意識到自己的渺小,同時保有曠遠胸襟。

春來秋往,載着杜甫的小船久久漂泊于湘江。

他的人生,也漸漸走至盡頭。

公元770年冬天,杜甫在船上去世。

直至臨終,他還在為家國興衰擔憂。

從這一角度來說,杜甫的一生,是不甘的、未完成的一生。

人生難得圓滿,在未完成面前,隻求無愧于心吧。

在波瀾起伏的時代變遷中,在充滿坎坷的生命旅程中,他始終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将苦難轉化成詩歌,嘔心瀝血,流芳百世。

讀杜甫的詩歌,讓人覺得,這似乎是一位住在隔壁的老伯,接地氣,宅心仁厚,喜歡舞文弄墨,喜歡喝酒,一輩子過得苦巴巴。

當時年少愛李白人到壯年懂杜甫(當時年少愛李白)9

2020年,英國BBC拍了一部關于杜甫的紀錄片,将他視為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因為他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自然與生活中的一切美好。

“世上有但丁,有莎士比亞,還有杜甫。”

人生一世,如此足矣。

作者 | 江徐,80後女子,煮字療饑,借筆畫心。

圖片 | 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