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2歲,一個4歲!
台州一對親兄弟接連被查出惡性腫瘤
媽媽當場淚崩
醫生提醒
孩子出現這些症狀
需要引起家長的重視
1歲7個月的小東(化名)跟着爸爸媽媽在台州路橋打工,他還有個4歲的哥哥。爸爸媽媽打工還要帶娃,雖然辛苦,但隻要看到兄弟倆的笑容,一天的疲憊也煙消雲散。一家收入不高,但全家四口住在一起,也是和和美美。
去年6月,媽媽給小東洗澡時,發現兒子肚子有點大,摸摸還挺硬。媽媽不淡定了,匆匆帶着孩子到醫院就診。
“肝母細胞瘤!惡性腫瘤……”
當醫生把檢查結果告訴媽媽時,媽媽瞬間泣不成聲:“怎麼會這樣,他還不到2歲啊?”
肝母細胞瘤是兒童最常見的肝髒惡性實體腫瘤,占兒童肝髒原發惡性腫瘤的90%,發病率約為0.7~1/100萬。由肝細胞前體細胞發展而來。肝母細胞瘤多發于5歲以下的兒童,尤其是3歲以下的幼兒。
醫生建議她帶孩子到台州醫院小兒外科就診。台州醫院小兒外科於林軍主任團隊為孩子進行了手術切除,手術很順利。
手術切除後還需要化療,随後小東被轉入小兒内科。
一聽說要化療,小東媽媽心裡又有很多疑問:“化療副作用大嗎?我看電視劇,很多人化療都會掉頭發,吃不下飯……”
台州醫院小兒内科副主任醫師胡文輝仔細地向小東媽媽介紹了兒童化療。
化療是化療藥物治療的簡稱,是利用化學藥物殺傷腫瘤細胞,是一種全身性的治療手段。
兒童腫瘤患者接受的化療多數是全身性化療,也可以局部化療。全身性化療主要是通過靜脈注射化療藥物(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打針”)來進行,少數化療藥物是通過口服、肌肉注射方式進行。局部化療包括腫瘤局部的動脈内注射或腔内注射化療藥物(比如腰穿 鞘注)。
化療确實有很多的毒副作用,但化療可以殺滅腫瘤。
患兒是否适合化療,醫生會根據患者情況、髒器功能、腫瘤類型、腫瘤的分期、腫瘤伴随的并發症等綜合來權衡化療的利弊和化療方案的選擇。
胡文輝為小東制定了符合他身體情況的化療方案。一切都很順利,小東接受了6個療程的化療,每周到醫院住院一天左右即可。
天不遂人願
就在小東一天天好起來的時候
他4歲的哥哥因為扁桃體老發炎
到醫院進行切除手術
切下來的标本
經過化驗确診為淋巴瘤
同樣需要化療
媽媽以淚洗面,還強撐着照顧兄弟倆。得知小東家的家庭情況,台州醫院為他們申請了“向陽花兒童醫療救助基金”,祝福兄弟倆能早日打敗病魔。
幸運的是,目前兄弟倆均已經結束化療療程,恢複良好,隻需定期複查即可。
傳統觀念認為,癌症是大人病,小孩極少會得,實際上,兒童在各個年齡段、全身各系統各部位都有患兒童實體腫瘤的可能,3歲以内尤其多發。但值得欣慰的是,兒童腫瘤總體治愈率可達70%,如果能夠早診、早治,其治愈率更高。從總體治療效果來看,絕大部分的兒童腫瘤治療效果比成人癌症要好得多。
那孩子出現哪些症狀 需要引起家長的重視?
1.持續低熱:如果孩子出現不明原因的持續發熱超過一周以上,經一般抗感染治療後無效,需及早就診。
2.貧血、出血:有不明原因的貧血(可有皮膚粘膜蒼白表現)、出血(包括皮膚瘀點、瘀斑),需警惕。
3.疼痛:較長期的頭痛、腹痛、骨關節痛,需警惕腫瘤引起可能。
4.出現一過性症狀:出現一過性的癫痫、暈厥等症狀,需進行神經系統專科檢查,排除腦部腫瘤可能。
5.腹部膨隆、腹脹、嘔吐:腹部腫瘤體積增大可能出現腹部膨隆;腫瘤可能引起腸道梗阻,出現腹脹、嘔吐等消化道症狀。
6.淋巴結腫大及無痛性腫塊:當孩子身上出現腫塊,尤其是頸部、腋下、腹股溝、腹部、後腰部等部位發現腫塊,尤其是無痛性腫塊,需留心局部腫瘤可能,應就診查明原因。正常淋巴結表面光滑,質地柔韌,活動度好,與周圍組織無粘連,直徑一般小于1厘米,如果淋巴結短時間持續增大,長時間不消退,或者變得特别硬,固定不能滑動,需警惕腫瘤可能,需及時就醫。腫瘤所緻腫塊初期多為無痛性,不易發現。
兒童的年齡小,不會像大人一樣去有效地表達自身的感受,比如哪兒不舒服,哪兒痛。所以發現兒童腫瘤主要靠家長,建議家長每3-6個月帶孩子到醫院進行常規體檢。
來源: 台州晚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