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通鑒》載:“太祖諸子,燕王善戰,甯王善謀”。
燕王朱棣自不必多說,年少随太祖出征,履立功勳,最後打敗了朱允炆奪得皇位,成為唯一造反成功的藩王。而甯王的“善謀”往往受到質疑,畢竟每次提到他,總是作為朱棣的背景闆,顯得能力平庸。其實甯王“善謀”的評價并沒有說錯,他的不幸,隻是在太年輕的時候就碰上了朱棣。
朱權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洪武十年出生于金陵。朱權自幼聰明好學,很得朱元璋的喜愛,十三歲時就被封為甯王。朱權的封地大甯在喜峰關外,東連遼東,西鄰宣府,說形象點,這就是宋朝最夢寐以求的燕雲重地。
這個地方和北方草原還有遼東接壤,附近全都是強橫的少數民族,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是制衡北方蒙古人的重要關隘。朱權十三歲獲封甯王,十五歲就前往就藩,正式執掌大甯,可見朱元璋對于這個小兒子的信任。
朱權并未辜負父親的信任,他有勇有謀,屢次破敵,和其餘北方諸王共同保衛了帝國邊疆。朱權的實力是北方諸王中實力最為強大的,他“所統封疆數十城,廣千餘裡,帶甲八萬,革車六千,視諸王最雄”,手上握有骁勇善戰的朵顔三衛,威名遠揚。
正因如此,朱棣才對甯王朱權手上的兵馬如此垂涎。朱棣造反之初,就對諸位将領說:“曩餘巡塞上,見大甯諸軍慓悍。吾得大甯,斷遼東,取邊騎助戰,大事濟矣。”很顯然,朱棣一開始就打算吞掉這個弟弟的兵馬。
受害者甯王朱權對此并非一無所知,他坐鎮北方邊關數年,常年執掌八萬雄兵,經常和藩王出關作戰,不是一個整日裡躺在王府的纨绔王爺。所以朱棣一造反,朱權就知道手握重兵又接近朱棣的大甯不可能置身事外。
和其餘兄弟們落荒而逃的舉動不同,朱權選擇隔岸觀火。朱棣拉攏朱權,朱權不置可否,而朱允炆下诏讓他火速進京,他也不去奉旨。朱權就這樣坐視朱棣和朱允炆鬥,隻要他一天不表态,皇帝和燕王就隻能給他許下條件拉攏他。朱權的舉動顯然是明智的,畢竟當時沒人知道朱棣一定會成功,在局勢不明朗的情況下就站隊,無疑是自尋死路。
朱權的鎮定自若和他手上的甲兵八萬不無關系,但亦能看出這位邊關藩王的謀略。然而可惜的是,朱權碰上了比他狡詐得多的朱棣。朱棣造反時,朱權不過二十歲出頭,盡管有邊關戰事的曆練,有善于謀略的美名,但這也隻是相比于其餘的藩王而言。可是朱棣不是普通的藩王,他自幼就在軍中磨練,所經曆的磨難遠非其他兄弟可比,拿燕王和其餘藩王相比,屬于降維打擊。
朱棣比朱權大了快二十歲,都快能當他爹了,朱權在老謀深算方面,自然不是朱棣的對手。而且朱棣的表演實在太精妙了,他把自己當作了誘餌。朱棣入大甯時是單騎赴會,手上沒有帶一兵一卒。朱棣謊稱自己是無路可走,并不想造反,請求朱權為他啟奏謝罪。這個理由并沒有說服力,但問題的關鍵在于朱棣的的确确入了城,他的性命在朱權手上。可以說,朱棣是在以生命作為賭博,賭朱權不會投靠朱允炆。
朱棣賭赢了,朱允炆削了朱權的三衛,這就注定朱權不可能投靠朱允炆。經曆了朱棣造反這件事,如果朱棣伏誅,朱允炆一定會大做文章,朱權等藩王都沒有好下場。所以朱權不會殺朱棣,至少現在不會殺。而這就給了朱棣奪權的機會,他表面上對朱權痛哭流涕,陳述自己的艱難,實則将精銳埋伏在城外,并以重金賄賂三衛的長官和守軍。
朱權終究不如朱棣的老辣,給了朱棣可趁之機,他親自為朱棣踐行,結果被伏兵襲擊,全家被押往北平。
朱權隔岸觀火的選擇沒有錯,隻是他小看了朱棣。現如今甯王被迫離開了大甯,他手上的八萬精銳甲兵無法指揮,隻能淪落為朱棣的附庸。朱棣為了拉攏朱權,得到這八萬大甯軍,向朱權許諾成事以後,平分天下。
朱權才不會相信朱棣的鬼話,但現實容不得他不信,現如今他深陷敵營,朱棣說什麼就是什麼。于是朱棣通過陰謀詭計得到了朱權的八萬精銳,并成功打敗了朱允炆登上帝位。
朱棣成了皇帝,朱權壓根沒想讓他兌現平分天下的承諾,他隻是想尋一塊富庶的封地,别虧待了自己。可朱權沒想到,朱棣這個人忘恩負義,他向朱棣要蘇州,朱棣說蘇州屬于京畿内,不妥,他要錢塘,朱棣又說錢塘這個地方風水不好,還是換個地方吧。最後朱棣給了朱權幾個選擇,建甯、重慶、荊州、南昌都是好地方,可以随便選。這哪裡是什麼好地方,分明都是最為貧瘠偏遠的地方,但事情到了這個地步,朱權隻能自認倒黴,保命要緊,選了南昌。
可到了南昌,朱棣還是不放心,先是從規格上打壓朱權,然後又派人去調查朱權的謀反案。朱權這下子是徹底明白了,朱棣比朱允炆還狠,他要想活命,就不能表現出任何對中央造成威脅的迹象。
軍事、政治、經濟都不能也不敢搞,朱權隻能埋頭搞文學創作。朱權富有才學,晚年時又整日與文士來往,他涉及的領域很廣泛,道學、文學、史學、天文學、哲學,通通都有著作。朱權潛心搞創作,消除了對于皇權的威脅,這才從永樂一朝中善終。從善謀的實力派藩王到文學家,朱權為的也隻是活命罷了。
參考資料:
《明太祖皇帝欽錄》
《明史》
《明實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