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天府之國,大家的第一反應就是富庶的四川盆地、成都平原,但是你知道嗎?“天府”一詞最早出現在秦朝,指的是陝西的關中平原,關中平原有八百裡秦川之說,自古就号稱“陸海”、“天府”。戰國末年諸侯争霸,韓國為了削弱秦國國力,派一個叫鄭國的水工作為間諜,前往秦國獻策修渠,以此達到耗秦人力資财,削弱秦國國庫的目的。然而此舉适得其反,十年渠成之後秦國更加強大,秦國人也赦免了鄭國,并把這項水利工程命名為“鄭國渠”, 西引泾水東注洛水,長達 300 餘裡,灌溉面積号稱4萬頃。加上鹹陽一帶早已密布的河網水系,從此“關中為沃野,無兇年,秦以富強,卒并諸侯”。可見關中平原對于秦人的重要性,因此秦人便把關中平原稱為“天府”。
八百裡秦川
而“天府之國”最早出自漢朝對于關中平原的描述。《史記》記載劉邦平定天下之後,大臣們關于國都的選址展開了激烈的辯論,而當時在洛陽朝議定都,劉邦意圖很明顯傾向于洛陽,就有一些善于揣摩劉邦心思的大臣建議定都洛陽。這時候一個叫劉敬的堅持建議定都關中,謀臣乘機張良解釋道:“關中左肴函,右隴蜀,沃野千裡,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裡,天府之國也。”也就是說關中四面既有險峻的屏障,又水土肥沃,而且占據戰略要地,這就是“天府之國”的标準定義。劉邦聽明白了張良的意思:秦朝能依據關中平原吞并六國統一天下,這裡就是這“天府之國”,于是采納了劉敬的建議,定都長安。
長安瑞雪
那麼為什麼成都平原又被稱為天府之國呢?鄭國渠和都江堰、靈渠并稱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曆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在鄭國之前,秦朝蜀守李冰在四川修築了都江堰,而李冰的字也叫“陸海”,和關中平原是一個名字,如果說鄭國渠的建成為關中平原奠定了“天府之國”的基礎,而都江堰的建成則為成都平原奠定了基礎。據記載古代四川非澇即旱,有“澤國”、“赤盆”之稱。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時期秦國吞并蜀國,同時派精通治水的李冰任蜀守,都江堰的修成,不僅解決了岷江泛濫成災的問題,而且從内江下來的水還可以灌溉十幾個縣,灌溉面積達三百多萬畝。從此,成都平原成為沃野千裡的富庶之地,但是史書中卻沒有關于四川盆地和成都平原是“天府之國”的記載。
都江堰迎水節
隻有《三國志》諸葛亮與劉備的《隆重對》中說:“益州險塞,沃野千裡,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三國演義》中将“天府之土”改為“天府之國”。 後來唐朝大将郭子儀對關中還有這樣的評價:“雍州之地,古稱天府,右探隴蜀,左扼崤函,前有終南太華之險,後有清渭濁河之固,神明之奧,王者所都。”但是由于諸葛亮的名氣太大,被看成是智慧的化身,導緻成都平原的“天府之國”稱呼後來居上,流傳至今。
俯瞰成都平原
綜上所述,盡管史書上記載關中平原為最早的“天府之國”,曆史上也有許多名人親口說關中平原是“天府之國”,但是諸葛亮的能量和名氣實在太大了,而在老百姓的心中,《三國演義》這樣的小說才更接地氣,因此成都平原因為諸葛亮的原因,便導緻成都平原被“天府之國”的美稱呼後來居上,流傳至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