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界又有新“瓜”了。
嚴格來說,這應該算“老劇爆紅”,一篇發表于2013年的學術論文突然“火”了。
這篇名為《生态經濟學集成框架的理論與實踐》的文章在論述中,列舉了大量導師夫婦的事例,進而闡述“導師的崇高感和師娘的優美感”。作者叫徐中民,現為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話說當日在斜月三星洞,毛猴學成72般變化,菩提祖師臨别贈言:“日後你惹禍,不把為師說出來就行”。但這筆7年前的舊帳翻出來,徐博導盛贊為“高山仰止”的導師程國棟先生卻沒法不被浪頭打濕。
這位已經近80歲高齡的中科院院士、業内赫赫有名的權威專家出面向公衆解釋,自己在擔任《冰川凍土》雜志主編的過程中存在失職,引咎辭職。
尊師重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其實徐老師就算把導師師娘賢伉俪誇到天上去,旁人看着雖然肉麻,倒也挑不出大錯,壞就壞在這種當代“青詞”竟然發表在一本嚴肅的學術期刊上。
回歸到學術期刊的原始定義:一種經過同行評審的期刊,發表的文章通常涉及特定的學科、展示研究領域的成果。顯然徐老師的作品并不符合這些要求。再看看《冰川凍土》這本期刊,是一本創刊已經近40年的老牌期刊,由寒旱所主辦,綜合影響因子2.008,級别屬于“北大核心期刊”。
這裡涉及到兩個概念,影響因子是國際上通用的期刊評價指标,由一套複雜的方法計算得出,不是絕對,但屬于比較可靠的期刊質量衡量方式。某種程度上,在評價一人的學術水平時,看重影響因子遠遠大于文章發表數量。《冰川凍土》這本雜志的影響因子在同領域期刊中屬于中上水平。
“北大核心”是對中文類核心期刊的另一種分級标準,是由北京大學圖書館聯合衆多學術界權威專家鑒定,根據期刊的引文率、轉載率、文摘率等指标确定的,也是學術界非常認可的一類背書。
在中國知網上搜索徐中民的學術成果,發現他不僅僅隻有這一篇“奇文”,還有發表于2012年的論文《風行水上——論科研人員之道》,單看“風行水上、道、江海納百川”等關鍵詞,根本不敢相信這竟然是一篇科研論文,倒像是某個道觀的“修真筆記”。在這篇文章中,他也沒有忘記恩師程國棟,在摘要中寫道,文章主要是為了介紹自己與程先生17年來“因緣和合”中悟出的修煉之道,文章全篇充斥着“妖魔鬼怪”、“打掉魔頭”、“走火入魔”等令人乍舌的詞語。
還有發表于2014年的《卓越之路——變化、持久和永恒》,如果說《風行水上——論科研人員之道》這篇文章還勉強算是以哲學話術縱論科研人員修煉品格之道,那這一篇則從頭到尾是一篇徹徹底底的哲學思辨論文,或者說“奇談怪論”更加準确。不難看出,文章花費了徐老師巨大的精力與功夫,從“四位一體”到“陰陽抱和”,從馬克思到朱光潛,引經據典、旁征博引,讓人如墜雲端、眼花缭亂。
更讓人啧啧稱奇的是,這兩篇文章也是發表在《冰川凍土》上的,且作者通訊地址為:寒旱所内陸河流域生态水文重點實驗室,幾篇文章上萬字,絲毫看不出有哪一點和内陸河産生了半點關聯。
哲學是使人變得智慧的學科,承前賢訓,我們無論是做什麼工作、從事什麼研究的人,學一點哲學總歸來說沒有錯。徐老師熱愛傳統文化、醉心思辨,本身沒錯,但是把個人心得體會和興趣愛好發表在尚理性、重實據的科研期刊上,就是驢唇不對馬嘴、贻笑大方了。
在知網上繼續搜索,發現徐老師從1999年就跟程國棟院士一起做研究,之後的十餘年他的研究之路一直非常正統,圍繞甘肅省張掖市、黑河流域的生态經濟發展寫了多篇文章,并在其他文章中試圖提出針對中國西北地區水資源短缺問題的解法。
所謂“人如其文”,徐中民前期的文章顯示他不時前往各地實地考察調研,很有做學問的勁頭,但後期的文章卻玄而又玄。作為一個影響因子不低、且被“北大核心”加持的“雙保險”期刊,《冰川凍土》居然接二連三給這些沒有絲毫學術價值、甚至不符合用稿要求的論文騰出大量版面,恐怕不是撤稿緻歉就能解決的。
讓一位成名學者洋洋灑灑的數萬字的“奇談怪論”登上期刊,對那些在實驗室、野地裡苦熬苦等的青年研究人員和學生更是一種極大的不公平,對他們的真知灼見和學術成果,是典型的“劣币驅除良币”。
學術界有許多不成文的潛規則,花錢買版面、近親繁殖、發關系稿、文章灌水,人們似乎已經見怪不怪,如果不是這篇“奇文”被翻出,如果不是贊美師娘“優美”的言論過于奇特,《冰川凍土》恐怕還要繼續如此,徐老師的“哲學研究”恐怕還要繼續在寒旱所進行,程院士也不用拼上晚節引咎辭職。
但如果隻是如果,蓋子揭開了,捂不住的終究捂不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