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資治通鑒武帝伐匈奴全文及譯文

資治通鑒武帝伐匈奴全文及譯文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1-20 12:15:13

初,武帝征伐匈奴,深入窮追,二十餘年,匈奴馬畜孕重堕㱩(不能正常生産繁殖,㱩dú 胎兒死在腹中),罷(勞乏、困倦。通"疲")極,苦之,常有欲和親意,未能得(如願)。

譯文:當初,漢武帝(派兵)出征讨伐匈奴,深入(到大漠)窮追猛打,(共有)二十多年,使匈奴的馬匹牲畜不能正常生産繁殖,(百姓)疲乏到了極點,因此受了很多苦,(匈奴)常常表示要與漢朝和親,(但)沒能如願。

及(等到)壺衍鞮(dī)單于立(即位),母阏氏(yānzhī 漢時匈奴單于之正妻的稱号)不正(行為不端),國内乖離(分崩離析,人心渙散),常恐漢兵襲之,于是衛律為單于謀,與漢和親。

譯文:等到壺衍鞮單于即位,他的母親阏氏行為不端,國内分崩離析,人心渙散,常常害怕漢朝軍隊攻打他們,于是衛律為單于謀劃,與漢朝和親。

資治通鑒武帝伐匈奴全文及譯文(初武帝征伐匈奴)1

漢使至,求蘇武等,匈奴詭言(謊稱)武死。後漢使複至。言:“天子得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乃(才)歸武及馬宏等。馬宏者,前副光祿大夫王忠使西國(以前漢朝派遣出使西域各國的光祿大夫王中的副使),為匈奴所遮(攔截);忠戰死,馬宏生得(活着被俘),亦不肯降。故(所以)匈奴歸此二人。欲以通(表示)善意。

譯文:漢朝使者到了匈奴,要求(匈奴歸還)蘇武等人,匈奴謊稱蘇武已死。後來漢朝使者又來了,說:“天子(漢昭帝)收到了帛書,(上面)說蘇武等人在大澤中。”(匈奴)這才放歸蘇武和馬宏等人。馬宏,是以前漢朝派遣出使西域各國的光祿大夫王忠的副使,(使團中途)被匈奴軍攔截;王忠戰死,馬宏被俘,(但)始終不肯投降。所以(這次)匈奴放歸這兩個人,想以此向漢朝表示他們的誠意。

昭帝元鳳二年.匈奴複遺(派)九千騎屯(屯駐)受降城以備(防備)漢。北橋(修建橋梁)餘吾水,令可度,以備奔走(逃跑);欲求和親,而恐(擔心)漢不聽。故不肯先言。常(常常)使(派)左右風(通“諷”,暗示)漢使者。

【注】餘吾水,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的土拉河。

譯文:漢昭帝元鳳二年,匈奴又派九千騎兵屯駐在受降城來防備漢軍的襲擊,在(受降城)以北的餘吾水上興建橋梁,目的是(在有緊急情況時)可以(讓軍隊)渡河逃跑;(匈奴)想要(向漢朝)請求和親,又擔心漢朝不答應,所以不肯先提出要求,常常派左右的官員去向漢朝的使者暗示。

資治通鑒武帝伐匈奴全文及譯文(初武帝征伐匈奴)2

然(這樣)其侵盜(進擾掠奪)益希(同“稀”,少),遇(對待)漢使愈厚,欲以漸緻(達到)和親。漢亦羁縻(籠絡)之,帝甘露二年,匈奴呼韓邪單于款(到,前往)五原塞,願奉國珍,朝(朝見)(于,狀語後置)三年正月。诏有司議其儀(朝見的禮儀)。

【注】“羁縻政策”源于秦漢,興盛于唐宋。所謂“羁縻政策”是曆代中央王朝在多民族國家裡對社會發展落後的少數民族地區所采取的一種民族政策。所謂羁縻,“羁”就是用軍事和政治的壓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經濟和物質利益給以撫慰, 即在少數民族地區設立特殊的行政單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數民族原有的社會組織形式和管理機構,承認其酋長、首領在本民族和本地區中的政治統治地位,任用少數民族地方首領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隸屬于中央王朝、經濟上有朝貢的義務外,其餘一切事務均由少數民族首領自己管理。

譯文:因此匈奴進擾劫奪(邊城的事件)越來越少,對待漢朝的使者也越來越優厚,希望以(此辦法)逐漸實現和親的目的。漢朝廷也籠絡匈奴。漢宣帝甘露二年,匈奴呼韓邪單于到五原塞,(表示)願意獻出匈奴的珍寶(表示願意歸附),于甘露三年正月(到長安)朝見(漢宣帝)。(漢宣帝)下诏命有關部門議定朝見的禮儀。

資治通鑒武帝伐匈奴全文及譯文(初武帝征伐匈奴)3

太子太傅蕭望之以為:“單于非正朔(1.謂帝王新頒的曆法。古代帝王易姓受命,必改正朔;2.農曆正月初一。 此指漢朝正統。)所加。故稱敵國,宜待以不臣之禮(不宜待以臣之禮:不宜用對待臣子的禮儀對待),位在諸侯王上。外夷稽首(古時一種俯首至地的最高敬禮)稱藩,中國讓(謙讓)而不臣(以···為臣),此則羁縻之誼,謙亨(謙讓)之福也。《書》曰:‘戎狄荒服。’言其來服(來去歸附)荒忽亡常。如使匈奴後嗣卒(最終)有鳥竄鼠伏(飛鳥留竄、老鼠潛藏),阙(缺)于朝享(朝拜;朝貢),不為畔(叛)臣,萬世之長策也。”

譯文:太子太傅蕭望之認為:“匈奴單于并不是漢朝正統屬國之主,所以應稱(匈奴)為敵國,不應用對待臣子的禮儀對待,(其)位應在諸侯王之上。外夷(向我國)低頭自稱藩屬,我們謙讓而不視(他們)為臣子,這是友好的情誼,謙讓的德行。《尚書》上說:‘戎狄荒服。?(意思是)說他們來去歸附反複無常。若能讓匈奴的後世子孫最終像飛鳥流竄、老鼠潛藏,不來朝貢,(也)不是我國的叛亂的臣子,(這是一項)萬世久安的長遠戰略。”

天子采之,下诏曰:“匈奴單于稱北蕃,朝正朔。朕之不逮(及,趕得上),德不能弘覆(恩澤天下)。其以客禮待之,令單于位在諸侯王上,贊谒(古代谒見帝王及上級官員時贊唱禮儀,引導進見)稱臣而不名。”

譯文:漢宣帝采納了蕭望之的建議,下诏說:“匈奴單于自願成為北方藩臣,表示(明年)正月初一前來朝見。朕的恩德不夠,不能受此重禮。應該以國賓的禮節接待他們,使匈奴單于的位置在諸侯王之上,拜見時稱臣,而不稱名。”

荀悅論曰:《春秋》之義,王者無外(不分内外),欲一(統一)于天下也。戎狄道裡(路程)遼遠(遙遠),人迹介絕(隔絕)。故正朔不及,禮教不加,非尊之也,其勢然也。詩雲:“自彼氐羌",莫敢不來王(朝見君王)。”

【注】正朔:1農曆正月一日。2.古代改朝換代時新立帝王頒行的新曆法,後亦泛指曆法。3、正朔,是由于我國古代天命理論,大一統思想,以及華夷之辨等古代思想理論的發展而産生的政治概念。即“正統”的意思。

自彼氐羌",莫敢不來王:出自《詩經•商頌•殷武》"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意思是"從前成湯建立殷商,那些遠方民族氐羌,沒人膽敢不來獻享,沒人膽敢不來朝拜。

譯文:荀悅評論說:(依照)《春秋》的大義,聖明君王不分内外,以表示天下要統一。戎狄民衆(與中原)相距甚遠,人事隔絕,所以正統管理不到,禮儀教化也不能施加(給他們),這并不是尊重他們,而是形勢所決定的。《詩經》說:“不管是氐族還是羌族,都不敢不來朝見天子。”

故要荒(荒遠的地方)之君必奉王貢,若不供職(朝貢),則有辭讓(斥責)号令加焉,非敵國之謂也。望之欲待以不臣之禮,加之王公之上,僭度(逾越法度)失序(次序混亂;失去常規),以亂天常,非禮也!若以權時之宜,則異論(另當别論)矣。

譯文:所以地處荒遠的外族酋長,也必須前來向天子朝貢,如果不來朝貢,則要受到斥責、(天子)向其發出号令,并不是(把它)當作敵國對待。蕭望之打算用非臣屬之禮接待匈奴單于,使其地位在王公之上,是僭越了制度,錯亂了規矩,違背了天理,是不合禮法的!(不過)如果是一時的權宜之計,則可另當别論。

資治通鑒武帝伐匈奴全文及譯文(初武帝征伐匈奴)4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