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謝您持續關注《道德經》系列連載。
今天,我們将繼續第80章《和諧社會》第六層面的分享。
這部分主要講,老子《道德經》是和諧社會的根柢。
首先,一個真正認真學用《道德經》的人,一定是品行高尚的人。
如果一個管理者學用《道德經》,他一定會是最忠于國家、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領導者;如果一個普通百姓學用《道德經》,他一定會是一個遵紀守法、踏踏實實做好手中每一件事的好公民。
在《道德經》第十章裡,老子強調:治國者最重要的就是秉承“愛民治國,以民為本”的思想。他說:“愛民治國,能無知乎?”意為治理國家必須愛護人民,這些道理不應該知道嗎?
《道德經》第四十九章中說:“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這段話的主旨是領導者必須代表百姓的意志和願望,把百姓的心願作為自己的心願。無論何時,一定要永遠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鬥目标。
其次,“以人為本”的思想貫穿始終。
在老子《道德經》中,不管是從個體的身心和諧,還是從家庭和諧、企業和諧、社會和諧來講,“以人為本”的思想都貫穿始終。隻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狀态。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中說:“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老子始終在說,人的地位與自然是同一的、與道是同等的,人是道化育的萬物之一,人類社會是整個自然界的一部分——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隻有當人類不再把自身淩駕于宇宙萬物之上,樹立起自覺的生态和環境保護意識,人類的利益和福祉才能夠得到最大的實現。
再次,老子思想中有很大部分都是在贊美社會公正、歌頌平等。
讓社會中每個人都能過上“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的幸福生活,這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條件。
《道德經》第七十七章中說: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這段話由“天之道”到“張弓”再到“人之道”,從自然界的平衡法則引申出社會的平等原則,老子所論述的主旨就是公平和社會平等。
那麼,誰能夠有餘又效法自然的平衡法則呢?
《道德經》第七十三章中說:“天之道,不争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老子希望人類社會應該向運行的天道一樣,具有一種自然的公正。
與我們而言,腳踏人間正道,何懼世事滄桑。
今天的分享先到這裡。
明天,我們将開始第81章《為而不争》第一層面《道德經-連載447:管住嘴就是管住心,管住嘴就是管住命》(可直接點擊)的分享。
歡迎您持續跟随《道德經-連載》,我們明天再見哦。
更多有趣内容(可直接點擊浏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