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樓市的慘烈程度

樓市的慘烈程度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20 09:58:46

樓市的慘烈程度(樓市的幾件怪事)1

文/子木

這幾天,樓市發生了幾件事情,問的人特别多,下面我挨個講講自己的看法。

01

第一件事是證監會啟動“不動産私募投資基金試點”。

這個事情在投資市場上引起不小轟動,因為之前調控的大基調是禁止機構參與投資房産的,怕炒作嚴重,房價失控。

但現在證監會帶頭,打開了私募基金-房地産的融資管道,而且在文件中寫道,除了可以投資保障性住房、商業經營用房、基礎設施,還有存量商品住宅

這意味着機構投資住宅被允許,一批炒房客正規軍,正踏着整齊的步伐,從遠方向市場走來。

以此,媒體稱之為房地産大利好,配合着小陽春行情,點燃購房情緒。但我認為這樣的觀點比較片面。

為什麼?

我們不管這個所謂的創新模式有多麼複雜,隻需要解決一個問題,怎麼賺錢。資本一定是逐利的。

要麼靠房價,要麼靠房租。

國内房租收益率普遍跑輸通脹,這個是常識,所以投資機構肯定不做考慮。那麼就剩下了房價。

重點來了。

後房地産時代,能賺錢的項目本就不多,地方如果出現穩定且高收益的項目,一定會先考慮到城投這個親兒子。

肥水不流外人田這個道理大家都懂,所以在賺錢的可能性上,已經做了主要過濾。

其次,當下房産投資如此透明,想投房直接買就好,低利率 不限購,門檻很低,為什麼還要通過機構之手多一道程序,多一些成本。

想來想去,這個模式在國内真的很難走得通。

但為什麼證監會一定要推行房地産證券化呢?

答案或許隻有四個字“風險轉移”。

現在整體的房地産風險,積聚在銀行和地方庫存,如果能借私募機構之手,引資金入市,把這些垃圾債務以及庫存轉移掉,那便有盤活市場之大用。

比如某城市想處理一批爛尾樓,地方沒錢去解決,這時候就可以引私募入場,繼續開發落地,然後再賣出分紅。

轉移給誰呢?

有錢人肯定是不入套的,怕就怕那些不知所以的散戶聽風就是雨,一股腦紮進來接盤。

這個炒股的人都知道。

虧錢的永遠不是莊家和大戶,而是散戶,股市是一個富人鼓動,散戶跟進,三七分成的模式,那麼房地産投資私募也很可能演變成這樣。

到頭來,還是小白散戶們扛下了所有。

房地産私募投資作為一個新鮮物種,要經曆很多,很可能淪為地産冷淡地區托起樓市的一把武器,所以我勸你未來看到相關信息,盡量避開,不要硬着頭皮碰鐮刀。

02

第二件事發生在北京房山。

據北京日報報道,為了維護購房者權益,規範房地産市場秩序,2月21日,北京市房山區38個在售樓盤項目以自發聯盟形式自願承諾,購房者在簽訂正式購房合同前提出退房的,30天内定金退還到位。

為什麼講這件事情呢?

稀有。

我幾乎每天都會接觸到相關咨詢,“子木老師,開發商不給我退定金怎麼辦啊?”

我深刻記得有一個讀者,為了找開發商退定金,結果被打進了醫院,頭上縫了6針,打了2年官司。

幾乎所有購房者遇到這樣的事情都會痛心疾首,因為錢進開發商口袋裡容易,再想掏出來,難如登天。

而且很多開發商都有成熟的套路來解決這種情況。

一個開發商案場的朋友跟我解釋,其實很多人買房都是頭腦一熱,銷售講到位了一逼定,準成。

隻要交了定金就成功了80%,因為大多數人後來冷靜下來想反悔,考慮到大幾萬錢退不出來,也就硬着頭皮把房子買了。

你想,寒夜裡的狼好不容易咬住一塊肥肉,怎麼可能輕易撒口呢?

買房時,客戶是大爺,退房時,客戶是孫子。

在房子緊缺的時代,這種做法很主流,但當房子不緊缺,行情冰冷呢?或許就很難走得通了。

北京這次整個大區所有在售新盤簽訂“30天無理由”,有兩種可能,一種是擴大客戶基礎的營銷“套路”。

就是告訴買房人,買房不用擔心,大不了可以退,以此來降低購房者的決策壓力。

另一種就是實打實的改革,借樓市複蘇之際,徹底扳平買家和賣家之間的權益地位,也算是市場一點小小的進步。

其次每次看到這種新聞,我都感到無地自容。

我們号稱有多麼龐大的房地産市場,是幾個發達國家的總和,但很多制度到現在為止依然沒有進步,無論是預售還是公攤,即使這種保護購房者的退定金,都無法普及。

普通人花一輩子的辛苦買一套房,理應有被尊重的權利。

03

第三件事是網上傳得比較火的一個數據,講的是住房和城鄉建設系統動員了260多萬人用時3年進行普查,摸底全國房地産。

發現全國有80多萬處市政設施和6億棟房子

注意,這裡是棟,不是套也不是間。

如果按一棟樓隻住10個人來算,就可以容納60億人口……

于是有讀者拿着數據風塵仆仆過來找我說,子木老師,馬總說的就是對,房子如蔥,這麼多的房子人怎麼能住得完,房價一定會跌的,對嗎?

您還是别關注我了。

這6億棟又不是全指城市裡的商品房,其中也包含了工業用房,寫字樓,其他商業用房,也包括廣大農村的自建房,後面這些房就占好幾個億。

退一萬步講,假設現在我們城市商品房就有6億棟,甚至60億棟,那又能代表什麼呢?

到現在為止,大多數人看待樓市都沒有“比較思維”,依然用鶴崗的庫存來中和深圳的需求。

深圳有多少人口,1800萬,純商品房有多少呢?200萬套左右,住房自有率僅有23.7%;

而鶴崗,住房自有率300%,房子甚至是人口的5倍、10倍。

兩者不是一個概念。

深圳隔壁有一個非常有名的地方,叫做惠陽大亞灣。

這個地方房屋密度極高,我當初調查評估,甚至能把全深圳的人裝進去。但這麼大的庫存對深圳樓市有影響嗎?

絲毫沒有任何影響。

因為深圳人不願意去住,深漂也不願意去住……一城之隔,便是兩個世界,可惜如此簡單的道理,到現在很多人依然無法理解。

同理還有人口話題。

人口紅利是消失了,人們也不願意生了,比如上海最新統計生育率隻剩下了0.7,就有人說上海樓市不行了……

别說0.7,即使是0都沒事。

能搶為什麼要生?

一個城市的人口,除了生育還有流入,而馬太效應下,比的主要是流入,卻淡化了生育。

參考韓國,全球生育率倒數第一,然而首都首爾人口每年都在維持正流入,源源不斷年輕人進入首都,人口占比已經高達全國1/5,房價在疫情後依然出現拉漲的行情。

如果按照人口規模類比,在國内,每個城市群都甚至可以類比一個韓國,想想有多麼龐大。

所以兩極分化下的平行世界擁有不同的風景線,中國房地産也絕不是用A除以B那樣簡單,一切均源于“比較”。

比較人口、産業、土地、金融、政策……尤其在不可思議的房地産庫存和日漸凋零的人口這種大趨勢下,我們更應該把目光放在那些被淘汰的和即将被淘汰的城市。這才是比較嚴謹的學術參考。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