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作為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在我國遠有《詩經》,近有新月、朦胧等百花齊放的現代詩,在中國這個詩的國度裡,毫無疑問影響力最大的要數唐詩。在唐代,無論是達官貴族還是平民百姓,無論是花前月下還是登高望遠,都能脫口而出,吟上兩句意境幽遠的詩。要是問誰的詩寫的最好,我想很多人的答案都是李白和杜甫。作為唐詩頂峰的杜甫,不僅詩的藝術水平讓人難以企及,就連他死後的墓葬位置在哪後人也是難以分辨,為什麼這麼說呢?且聽我細細道來。
正所謂“國家不幸乃詩人大幸”,當然這裡的“幸”并非是幸福的意思,而是國家遭遇不幸,從而詩人就會有了創作的土壤。大詩人杜甫亦是如此,沒有安史之亂就沒有《三吏》、《三别》這樣的偉大史詩。雖說時代給予了他創作之“幸”,但同時也剝奪了他生活幸福之權利。杜甫一生窮困潦倒,晚年隻能依靠朋友的救濟度日,以至于最後竟孤獨的死在了一條橫渡湘江的船上。居無定所的晚年漂泊時光讓他的墓葬也變得撲朔迷離,死在船上的杜甫究竟安葬在了何處?
據統計,我國關于杜甫的墓園至少有着8處,每一處都号稱是杜甫的埋骨之地。分别是河南鞏縣、偃師、湖南耒陽、平江、 陝西富縣、華陰、四川成都、湖北襄樊等。到底何處是真墓何處是疑冢,千百年來,衆說紛纭。後來經過專家們的仔細研究和實地考察後發現,湖北襄樊是杜甫的衣冠冢,陝西富縣、華陰以及四川成都都隻是紀念杜甫的象征性建築,并非是杜甫的墓葬。那麼,剩下的四處,哪一處才是杜甫的墓葬呢?
據《舊唐書》記載,杜甫的孫子曾經把埋葬在外地的祖父墓葬遷回偃師,這時候杜甫已經死了近50年。中國自古就有着葉落歸根的習俗,偃師是杜甫先祖杜預的埋葬之地,杜甫生前就對杜預十分推崇,他曾說生不能與遠祖當陽候并列,死後就要與他合葬。由于當時家境不好,他的兒子未能幫他完成這個遺願,倒是他的孫子杜嗣業将他的靈柩運回偃師,安葬在了先祖墓旁。
偃師杜甫墓聽起來合情合理,那麼鞏義的墓葬是怎麼回事呢?原來鞏義是杜甫的家鄉,相傳後來他的子孫又把它的墓葬遷回了老家,杜甫的兩個兒子陪葬在附近,合稱“聖人三冢”。偃師和鞏義,一個是杜甫的祖居地,一個是杜甫的出生地,作為杜甫的長眠安息的場地既符合了國人自古的風俗,也吻合曆史的記載,那麼為什麼湖南還會有杜甫的兩處墓葬,杜甫可從來沒在湖南做過官吏,難道湖南還有杜甫的後人?
據專家考證,位于湖南省平江縣的杜甫墓葬擁有着典型的唐朝墓室風格,除此之外還在這裡出土了一個覆盆式蓮花瓣柱礎,這個文物以及墓室都是唐代建造風格的證明。該文物是一個唐代的構件,已經有着1300多年的曆史。但是耒陽市文物管理所并不這樣認為,原所長認為墓室的碑刻已經出現“纰漏”了。因為碑刻上的杜文貞公是元順帝給杜甫的一個谥号,因此這個墓室肯定不是唐代的,此一說好像是有道理,可一時間又難辨真僞,杜甫墓重新陷入迷霧。
後來經過考察,全國現存的杜甫墓室的碑刻中,隻有耒陽的這塊年代最久遠,而且史料記載,杜甫确實是客死耒陽。據說當時長沙兵亂,窮困潦倒的杜甫準備乘舟南下,去投靠自己的舅舅。然而經過耒陽的時候,是夏季又恰逢洪水,杜甫就被困在了方田驿。一連幾天杜甫都是滴水未進,直到第六天當時耒陽縣令聶大人聽說後,急得不得了,趕緊給杜甫送來酒食,原來聶大人正是杜甫的忠實粉絲。杜甫看到好酒好肉後立馬開始了暴飲暴食,就在當天晚上,吃撐了的詩聖與世長辭,因為這個故事的發生,在杜甫的死因流傳中,有着消化不良的說法。
而平江方面的人則認為,當時的杜甫是希望回到家鄉,從而自耒陽北上,最後死在了平江。而耒陽方又堅信杜甫是死在了耒陽,兩方是唇槍舌劍互不相讓。然而這兩方如何争論都是圍繞着杜甫靈柩在湖南進行的,可是元稹為杜甫寫的墓志銘中,明确提到杜甫的孫子将靈柩運回了偃師,為何他們還要争這個“子虛烏有”的墓室呢?
首先第一點當時杜甫的墓葬有着四處,杜嗣業沒有能力全部運回去。其次,元稹寫的墓志銘提到的杜嗣業将墓葬運回去,可是河南偃師墓根本沒有将這個墓志銘記載下來,按理說這也不太可能。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杜甫的子孫已經在平江這片土地上繁衍,假如當時要把墓葬運回去,那麼後人為何一個都沒有回去呢?而且還有人做過調查,自杜甫死之前,平江是沒有“杜”這個姓氏的存在,而現在平江墓室周圍的大山裡,卻有着幾個杜姓村落的存在,甚至還有人能拿出光緒年間的族譜,族譜上他們都與杜甫有着千絲萬縷的關系,可見他們就是杜甫的後人。而且他們每年清明都要去祭拜杜甫,據說這是當地流傳千年的習俗。
關于大文豪杜甫到底葬在何處,八處“墓園”代表依然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但是無論葬在何處,杜甫的詩歌一直在我們的心中。至于埋在哪已經不再那麼重要了,小編和專家看法相同,認為平江墓葬的可能性要大一點,你認為是在哪裡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