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家長的你,一定遇到過這種情況:
“不要媽媽/爸爸上班,媽媽/爸爸不要走!哇——”
“我不想去幼兒園,不去就是不去,去了就看不到你們了!”
除了家長着上班、孩子上幼兒園這種較長時間的分開,有時候,就連媽媽上個廁所隻需要幾分鐘的“小别離”,寶寶的哭聲也能嚎得驚天地泣鬼神。
我的朋友小林就正在遭遇這樣的“煉獄“,她發現她的孩子總是離不開她。
有一次,我想約她出來逛逛街,感覺好久沒見了。于是她想着把孩子放在婆婆家裡,讓婆婆幫忙看一會兒,自己大約逛一個多小時便會回來。
沒想到,我們剛逛了20分鐘不到,就接到了婆婆打來的電話:“寶寶哭得特别兇,到處鬧騰,哭着喊着要找媽媽,你看看能不能早一點回來吧。”
這讓我特别尴尬,也感到很疑惑:“你家孩子應該上幼兒園了吧,按理說上了幼兒園不至于這麼粘人呀,是不是從小缺乏安全感或是有其他的一些原因呀?”
愛粘人的孩子,多半是因為有這些特點的媽媽,進來看看你有沒有
事實确實如此,孩子粘人跟寶媽有很大的直接關系,多半是因為寶媽有這些特點,下面我們可以來對号入座一下,看看你有沒有。
喜歡利用“偷偷溜走”來欺騙孩子的媽媽有的媽媽不忍面對寶寶的哭鬧,會趁孩子不注意偷偷溜走,或者欺騙孩子“一會兒就回來了!”
這樣看似“有效”,但是非常不推薦!衆多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也反對家長采取類似的做法:
雖然我們暫時逃過了寶寶哭鬧的折磨,但是當孩子反應過來媽媽不在身邊了,會感到很恐慌,他會更加害怕你的離開,導緻越來越粘你,分離焦慮也會愈加嚴重。
如果這種情況持續發生,還會将我們之前費盡心力給寶寶營造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一舉擊破,小小的人兒承受着莫大的失望和難過,甚至會從這時開始漸漸懂得了欺騙。
不論是出門上班還是隻離開一小會兒,最好在和寶寶分開前10-15分鐘的時候,明确告訴寶寶:我們要去幹什麼,去多長時間,幾點回來。
例如,“寶寶,媽媽要去買菜(指着表),就去一個小時,六點就回來了。”如果沒有按時回來,要真誠的和寶寶道歉,緩解寶寶失落的負面情緒。
不要擔心寶寶太小,什麼都不懂,其實寶寶遠比我們想象得“懂得多”。
從一點一滴,從懵懂之時,就着手建立互相信任的親密關系,孩子才會在日後的成長中更有安全感,才會勇于嘗試,充滿自信。
一直不“信任”孩子的媽媽米粒班上的一個男同學就是這樣,吃飯穿衣洗漱都要家裡人幫忙,導緻現在一碰到什麼事就哭着找媽媽,讓老師也很頭疼。
這也是因為家長總是不信任孩子,潛意識認為孩子幹不成所有的事,一味地替他們包辦一切,漸漸地,孩子已經習慣家長給予的安全感,自然而然就依賴爸媽,不願意離開父母半步。
還有一個就是出門機會少不能怪孩子,需知面對陌生環境時的從容不迫是要鍛煉出來的,小朋友初出茅廬,不知道如何應對陌生環境隻知依賴家長是很常見的事情,誰也不是生來就會的嘛。
如果覺得自己的娃格外青澀,也許可以考慮多多帶他出門,既能增長見識又可以增強他适應環境的能力。
那麼家長應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不粘人呢?1、學會放手
大部分孩子比較粘人的原因是,很多寶媽不懂得學會放手。
她們永遠認為,孩子不可能完成事情,即使完成了也是完成的特别差,不能夠按時交上任務,所以她們會幫孩子一起完成作業,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
其實家長沒有考慮到,孩子他是有能力獨立去完成作業的,他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看法觀點,家長要做的是支持和鼓勵他們,而不是一味地幫助他們去做,這樣也會扼殺他們的想象力和執行力,甚至失去了獨立人格。
孩子總有一天要自己出去闖蕩,找出一片屬于他們自己的天空,所以他們去獨立完成一些事情是必然的。如果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不鍛煉他們這種能力,以後融入社會生活,社會也會磨煉他的。
而有的孩子在家裡被父母的溺愛寵愛包圍着,沒有吃過一丁點苦,長大以後在社會上,稍微受到一丁點批評他們便會受不了,這都是家長不懂得學會放手造成的。
所以各位寶媽們一定要懂得放手,不要讓孩子成為溫室的花朵,離開溫室就活不下去啦。
2、提高陪伴質量
高質量的陪伴時光,幫助寶寶更有勇氣面對分離。
面對年齡太小的寶寶,我們可以在寶寶哭泣、呼喊時,及時給予回應,多和寶寶進行充滿感情的擁抱和接觸、微笑、表揚和交流等。
大一點的寶寶,還能通過過家家、角色扮演或者講故事來重複分離場景,
記住分離時态度要堅定,一再的告别,反複回來安慰孩子,會讓情況更難處理,即使媽媽最終還是會離開,告别過程不斷拖延,隻能讓寶寶悲傷的情緒不斷延長、蔓延、擴大。
當真到了告别的時候,寶寶會有熟悉感,接受起來也相對容易一些。
除此之外,在日常生活中給寶寶介入一個他喜歡的安慰物,小寶寶可以是安撫奶嘴;大寶寶可以是毛絨玩具。當我們和他們分開的時候,有安慰物能減輕他們的痛苦。
3、培養寶寶獨立的性格
寶寶在一個人認真玩玩具或者就是發呆的時候,我們不妨在一旁默默的陪伴,讓寶寶自己玩一會兒,和自己待一會兒。
這樣做不僅讓寶寶發現 “原來自己玩兒也可以這麼有意思!”外,更重要的是能夠鍛煉孩子自己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樹立寶寶獨立的性格。
不少家長會擔心寶寶做錯或者無聊,事事都要幹預,這種看似無微不至的關心,其實也在破壞孩子的動手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當然,默默關注不等于徹底不管,當孩子需要幫助,主動要求和家長互動的時候,我們還是要及時積極響應寶寶的需求。
等上了幼兒園或小學之後,家長要教會他們方法,讓他們自己獨立的去解決問題,教會他們解決問題方法,以後他們可以解決同類問題,而且不需要家長的幫助就能夠完成。
現在很多孩子交上的作業都是家長們完成的,孩子隻是在一旁看着根本沒有動手,他們卻到學校去跟老師同學炫耀這是他們自己完成的作業。
孩子小小年紀就學會竊取别人的勞動成果,對他們的發展可是很不好的哦。
如果你隻幫他們完成,不教他們方法,以後遇到此類事情,:他們還會來麻煩你,他不會動腦去思考,不會主動的去做。
孩子時期你能幫忙,以後進了社會,總不能還幫孩子做任務吧,孩子總要自己出去闖蕩,不能一輩子在家長的懷抱中。
但是孩子獨立性格的養成,單憑借家長自己來說教,似乎比登天還困難。因為我們小時候也是這樣過來的,家長說過的話,大部分孩子都曾經當作耳邊風。
你卻能發現,孩子模仿動畫片或者繪本裡主人公的積極性很高,幼兒對圖像信息非常敏感,這也是孩子看動畫看繪本學東西快的原因。
其實給孩子買一套兒童繪本用不了多少錢,卻能讓孩子學習到很多知識,這比起那些父母因為疏于管教孩子,丢手機或平闆電腦給他們玩,反而讓他們上瘾的父母要認真的多。
米粒在小的時候就看了不少繪本,他看得最多的還是這套《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繪本》,一套共有10冊,還是中英雙語的。
我覺得不僅可以給3-6歲的孩子看,3歲以前的孩子同樣也能看,家長以睡前故事的形式,給年紀小一點的孩子講述,讓孩子當做好習慣養成的故事書。
3-6歲的孩子就可以自主閱讀,家長就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論怎麼樣才能管理情緒,養成好性格。
一共有10個主題,都是從不同的角度講述不同的故事:做最好的自己、誠實守信、不亂發脾氣、自我保護、克服恐懼、團結友愛、知書達禮、分享快樂、我能行、形成好習慣。
而且每個主題後面都有帶着“給父母的話”,給家長補充兒童心理學的知識,幫助我們更好地和孩子相處。
孩子的獨立性格可不是一天而成的,成年人都需要21天來形成一個習慣,所以想要孩子不粘人,養成獨立性格,需要無數個21天去建立,爸爸媽媽自然也要給孩子鼓勵"加把勁"。
還有配套的音頻,這也解決了上班族的爸媽在工作了一整天後,拖着疲憊的身軀,明明想給孩子講故事卻“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問題。
10冊兒童繪本不過就是38.5元,核算下來一本都不到4塊錢,就是一頓早餐左右的錢,甚至還要更便宜,卻能給孩子帶來優秀的榜樣故事,幫助孩子養成獨立的性格,以後更好地面向社會去鍛煉自己,爸爸媽媽何樂而不為呢?
需要的朋友點擊下面的商品卡就可以直接查看購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