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解析
原文
管仲、隰朋(1)從(2)于桓(huan)公而伐(3)孤竹(4),春往(5)冬反(6),迷途(7)失道(8)。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9)放(10)老馬而随(11)之,遂(12)得(13)道。行(14)山中無水,隰朋曰:“蟻冬居(15)山之陽(16),夏居山之陰(17),蟻壤一寸而仞有水(18)。”乃掘(19)地,遂得(20)水。以(21)管仲之聖(22)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難(23)師(24)于老馬、老蟻,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師聖人(25)之智,不亦過(26)乎?(選自《韓非子·說林上》)
注釋
管仲、隰(xí)朋:兩人都是輔佐齊桓公的大臣,幫助桓公成就了霸業。
從:跟随。
伐:讨伐,攻打。
孤竹:指孤竹國,相傳為神農氏的後裔,春秋時的古國,在今河北盧水(指的是灤(luán)河,此處的孤竹國在今河北省盧龍縣城南灤河與青龍河交彙處東側)。
往:出征。
反:通“返”,返回。
迷途:分辨不清方向,今指心神迷亂,辨不清是非。
失道:迷失歸途。道:歸途。
乃:于是。
放:放開,指解脫羁絆讓馬自己随便走。
随:跟随,跟着。随之,跟着它,跟着老馬,之字是代詞。
遂:終于。
得:找到。
行:走。
居:住,處于。
陽:山之南水之北。
陰:山之北水之南。
一寸而仞:相當于七尺或八尺。仞,古代長度單位,七尺或八尺為一仞。
掘:挖。
得:找到。
以:憑借。
聖:精明通達。
不難:不以.....為恥辱。難:恥辱,羞恥。
師:學習,請教,向……學習。師于老馬:就是以老馬為師,意動用法,學習,效仿。
聖人:有智慧的人。
過:過錯。
譯文
管仲和大夫隰朋随齊桓公一同前往攻打孤竹, 齊軍是春天出征的,到凱旋時已是冬天,最後迷了路。管仲說:“老馬的智慧是可以利用的。”于是放開老馬,人跟随着它們,終于找到了回去的路。走到山裡沒有水,隰朋說:“螞蟻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如果)蟻穴有一寸高的話,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會有水。”于是挖掘山地,終于得到了水。憑借管仲的精明通達和隰朋的聰明才智,碰到他們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馬和螞蟻學習;現在的人卻不承認自己愚昧、不知道學習和吸取聖人的智慧,不也是過錯嗎?
揭示道理
編輯
不了解的事,就要向有經驗的人求教學習,不管對方是什麼身份,不要把向人求教看作是羞恥的事,要知道學習和吸取聖人的智慧。[3]
做事要動腦,善于發現身邊事物的規律,不了解的事應向有經驗的人學習。
成語故事
編輯
雖然中原各國逐漸承認了齊國的盟主地位,但居住在邊遠地區的某些少數民族部落卻不理會這一套。有一天,齊桓公正與管仲議事,有人來報告說北方的一個叫做山戎(róng)的少數民族又侵犯了燕國,劫奪糧食、牲畜和财物,燕國派人來求救了。齊桓公征求管仲的意見,管仲說:“山戎經常騷擾中原,是中原安定的憂患,一定要征服。”齊桓公聽了管仲的話,親率大軍援救燕國。
齊侯大軍到了燕國,才知山戎早就帶着搶到的人口和财物跑了。管仲說:“山戎雖然跑了,但以後還會來騷擾。我們不如一追到底,徹底打垮他們,實現北方的長治久安。”齊桓公聽了管仲的意見,向北追擊山戎。燕國的君主燕莊公又對齊桓公說:“附近有個無終國(今河北省玉田縣),與我們素有往來,他們也和山戎有仇,可否請他們給我們帶路,一同攻打山戎?”齊桓公立刻派人帶着禮物去無終國求助。無終國也派了一支軍隊前來參加戰鬥。
山戎的首領叫密盧兒,他聽說齊、燕、無終三國聯合讨伐,知道打不過,就帶着一些親信和金銀财寶向北方逃跑了。來不及跑的山戎百姓和士兵都投降了。齊桓公為了使山戎真正心服,傳令不許傷害山戎降兵和百姓。山戎受到寬待,感激齊桓公。
齊桓公問他們:“你們的首領跑到哪裡去了?”他們說:“一定是去孤竹國借兵去了。”齊桓公決定跟蹤追擊,捉拿密盧,征伐孤竹國,徹底消除北方動亂的隐患。
再說密盧逃到孤竹國,向國君答裡呵求援。答裡呵派大将黃花率兵跟密盧前去迎戰齊軍,不料,黃花一出陣就被齊軍打得大敗。黃花逃回去對答裡呵說:“齊侯率軍前來,不過是要捉拿密盧,與我國毫無關系。我看不如殺了密盧,與齊侯講和,方能保全我們自己”。
另一位大臣則獻計說:“北方有個地方叫‘旱海’,又稱‘迷谷’,那裡茫茫沙漠無邊,路途難辨。如果能把齊軍引入‘迷谷’,不用一兵一卒,就能使齊侯人馬全軍覆沒。”
老馬識途
黃花聽到這裡動了心眼。于是去殺了密盧,割下了首級,直到齊侯軍中,獻上密盧首級,并稱答裡呵已經率軍逃跑,自己願歸順齊侯,為齊軍引路,追擊答裡呵。齊侯見黃花獻上密盧首級,便信以為真,率領大隊人馬跟着黃花向北追擊。黃花在前面帶路,齊侯人馬随後緊跟。
進了沙漠,才拐了幾個彎就找不到路了。茫茫無垠(yín)的黃沙,好似靜靜的大海,既分不清東西南北,也辨不出前後左右。齊桓公想找黃花來問一問究竟是怎麼回事,但哪裡還有他的影子?這才知道中了黃花的奸計。這時太陽已經下山,夜幕籠罩着大地,四周漆黑一片,西北風一個勁地刮,凍得士兵直發抖。
好不容易等到天亮,才發現人馬已零散不全。齊桓公命令趕快尋找出去的道路,但大隊人馬轉來轉去,怎麼也走不出這個迷谷。這時,管仲猛然想起老馬大多認識歸途,便對齊桓公說:“老馬識途,無終國的馬很多是從山戎弄來的,不如挑選幾匹無終國的老馬,讓它們在前邊走,興許可以找到出去的路。”齊桓公雖然将信将疑,但又沒有别的辦法,就同意試一試。于是管仲挑了幾匹老馬,讓它們在前邊走,大隊人馬跟在後頭。幾匹老馬不慌不忙地走着,果然走出了迷谷,回到了原來的路上。大家死裡逃生,都佩服管仲足智多謀。從此,“老馬識途”也成為一句廣為流傳的成語在山中行軍,沒有水喝,隰朋說:“螞蟻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螞蟻的土壤有一寸深一仞之處就有水。”就發掘蟻穴,找到了水源。
憑借管仲和隰朋的聖明,遇到他們所不了解的事,也不把向老馬和螞蟻求教學習看作是羞恥的事,現 在的人卻不承認自己愚蠢、不知道學習和吸收聖人的智慧,這太過分了。
公元前663年,北方的山戎國(在今河北省東北部)侵略燕國。燕國的國君向齊國求救,齊國的國君齊桓公親自率領大軍去救助。 齊桓公的軍隊趕到燕國時,山戎國的軍隊已帶着掠奪的财物,逃到東部的孤竹國去了。齊桓公命令軍隊繼續追擊敵人。山戎國和孤竹國的軍隊聽說齊國的軍隊打來了,就吓得躲進了深山荒林中。齊桓公順着敵人的蹤迹攻進深山。最後,把敵人的軍隊打得四散逃奔。齊桓公取得了勝利,并把敵人掠奪的财物也奪了回來。
當他們要返回齊國時,這時他們卻迷了路。因為齊軍來的時候是春天,山青水綠,道路容易辨認。而返回去時已是冬天,山野白雪皚皚,山路彎曲多變。所以,走着走着就辨不清方向了。 這時,齊桓公手下的謀士管仲說:“大王,狗、馬都有辨認道路的本領。我們挑幾匹老馬,讓它們在前邊引路,就可以走出山谷。”齊桓公立刻讓人挑選了幾匹老馬,放開缰繩,讓它們在前随意地走,軍隊跟在馬的後邊。沒有多久,在馬的帶領下,齊國的軍隊果然走出了山谷,找到了回齊國的路!
每天一則小故事,了解精彩的中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