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藝術”是一種宗教文化,取材于佛教故事,興于魏晉,盛于隋唐。它吸收了印度健陀羅藝術精華,融彙了中國繪畫和雕塑的傳統技法和審美情趣,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漢化過程,是研究中國社會史、佛教史、藝術史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珍貴資料。
一次偶然的相遇,霍季民先生被石窟造像藝術深深打動,他十年歲月磨一劍,刻下了對華岩洞石窟的守護,将那些千年的藝術化作為一座移動的石窟,《和光同塵——2021藝術家霍季民藝術作品展》于2021年12月31日下午5時在深圳弘法寺二期經堂舉行了開展儀式。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深圳弘法寺方丈印順大和尚親臨活動現場觀看展覽。
展覽名“和光同塵”,指的是不露鋒芒,與世無争的平和處世方法,是一種處世态度,入世之法的意思,也正體現了藝術家們創作的心境。
華岩洞位于四川安嶽縣境内,開鑿于北宋建隆元年,北宋“華嚴洞”俗稱大洞,華嚴洞造像,以密宗為主,是釋、道、儒同窟造像,題材達39種。其布局嚴謹,造型奇妙,動靜結合,虛實得體,采光科學,殿堂似的石窟燦爛輝煌,氣韻生動,在中國石窟造像中獨樹一幟,是北宋石刻藝術精品。是安嶽石刻旅遊區造像窟中最大的、保存較完好的洞窟。
而霍季民先生的靈感就來源于三十四年前,他第一次走進四川華嚴洞内,瞬間被北宋時期神聖絕美的石窟造像所震撼。為此,他發下宏願,要以筆為雕刀,記錄下這組造像的聖美,經過艱辛而充分的準備,季先生視油彩、畫布為岩石,深居畫室,如置洞窟,守孤獨、耐寂寞,經曆十年,終于實現當年夙願,垂成了《圓覺十二大菩薩》作品,垂成一座可以移動的石窟。
這組造像描述了釋迦牟尼佛在定境中說法,十萬菩薩前來赴會,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辯音菩薩、淨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這十二位大菩薩領銜,并依次向釋迦牟尼佛提問,如何修行成佛。
此次展覽說明文物保護已不限于彰顯造像的價值,更是文化藝術的展現。
這次藝術展有着深遠的影響,進一步促進我國佛教文化與藝術的融合,同時弘揚了優秀傳統文化與民族文化自信。
藝術家霍季民《和光同塵》作品展位于弘法寺二期經堂,從開展日起免費向入寺公衆開放,至1月8日結束。
圖文來源:深圳弘法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