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性EB 病毒(EBV)感染為患者第一次感染EBV,其典型臨床表現為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IM),在嬰幼兒,也可為無症狀感染或其他不典型臨床表現。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感染學組與全國兒童EB病毒感染協作組共同組織專家撰寫《兒童EB病毒感染相關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原則專家共識》,關于IM的診斷和治療原則,共識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IM的診斷标準
IM的診斷依據包括臨床表現、原發性EBV感染的實驗室證據和非特異性實驗室檢查。臨床診斷病例需滿足臨床表現中任意3項及非特異性實驗室檢查中任意1項,确診病例需滿足臨床表現中任意3項及原發性EBV感染的實驗室證據中任意1項。
IM的診斷依據
➤臨床診斷病例:滿足下列任意3項臨床表現及任一項非特異性實驗室檢查。
➤确診病例:滿足下列任意3項臨床表現及任一項原發性EBV感染的實驗室證據。
1. 臨床表現
(1)發熱;(2)咽峽炎;(3)頸淋巴結腫大;(4)肝髒腫大;(5)脾髒腫大;(6)眼睑水腫
2. 原發性EBV感染的實驗室證據
(1)抗EBV‑CA‑IgM 和抗EBV‑CA‑IgG 抗體陽性,且抗EBV‑NA‑IgG陰性;
(2)單一抗EBV‑CA‑IgG 抗體陽性,且EBV‑CA‑IgG 為低親和力抗體
3. 非特異性實驗室檢查
(1)外周血異型淋巴細胞比例≥0.10;
(2)6歲以上兒童外周血淋巴細胞比例>0.50 或淋巴細胞絕對值>5.0×109/L
IM的鑒别診斷
要注意鑒别巨細胞病毒、腺病毒、弓形蟲、嗜肝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及風疹病毒引起的類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以及鍊球菌引起的咽峽炎;巨細胞病毒、弓形蟲和HIV等感染者外周血中也可見異型淋巴細胞,但其比例常為3%~5%。根據病原學檢查和外周血常規檢測,不難鑒别。
IM的治療原則
IM為良性自限性疾病,多數預後良好,以對症支持治療為主。
(1)一般治療包括急性期應注意休息,如肝功能損傷明顯應卧床休息,并按病毒性肝炎給予護肝降酶治療。
(2)不推薦常規抗病毒治療。阿昔洛韋、伐昔洛韋或更昔洛韋等藥物通過抑制病毒多聚酶、終止DNA鍊的延伸而産生相應抗病毒作用。抗病毒治療可降低病毒複制水平和咽部排泌病毒時間,但并不能減輕病情嚴重程度、縮短病程和降低并發症的發生率。因此,國外對IM并不常規抗病毒治療。病情重、進展快或有并發症者可進行抗病毒治療,熱退後可考慮停用,并發腦炎者可适當延長至2~3周。
(3)抗菌藥物的使用方面如合并細菌感染,可使用敏感抗菌藥物,但忌用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以免引起超敏反應,加重病情。
(4)糖皮質激素的應用方面,如發生上氣道梗阻、腦炎、腦膜炎、心肌炎、溶血性貧血、血小闆減少性紫癜等并發症的重症患兒,短療程應用糖皮質激素可明顯減輕症狀,潑尼松1 mg(/ kg·d)(每日最大劑量不超過60 mg)或等效激素。
(5)防治脾破裂,應避免任何可能擠壓或撞擊脾髒的動作。①限制或避免運動,由于IM後脾髒的病理改變恢複很慢,因此,患兒尤其青少年應在症狀改善2~3個月才能劇烈運動;②進行腹部體格檢查時動作要輕柔;③注意處理便秘;④應盡量少用阿司匹林降溫,因其可能誘發脾破裂及血小闆減少。
以上内容摘自: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感染學組,全國兒童EB病毒感染協作組.兒童EB病毒感染相關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原則專家共識[J] .中華兒科雜志, 2021,59(11) :905-911.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