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05 11:30 | 央廣網
視頻拍攝:石昊鑫視頻制作:李帥
義烏,這座“建在市場上的城市”,在改革開放40年的進程中,經曆着蛻變。有人說,義烏是中國改革開放40年進程的縮影,更是中國全球化、融入世界的縮影。
夜幕下的義烏商貿新區。(央廣網發 趙繼能攝)
從手搖撥浪鼓走街串巷“雞毛換糖”,到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場,義烏在40年發展中不斷創新突破,如今已經成為擁有鐵路開放口岸、空港口岸的國際化商貿城市。
義烏小商品市場最早起源于上世紀60年代末的廿三裡,1982年9月5日,位于城區的稠城鎮小百貨市場宣布開放,這是義烏曆史上破天荒的第一代小商品市場。
1982年的義烏第一代小商品市場。(央廣網發 鄭運福攝)
如今,坐落于義烏繁華的稠州路上的國際商貿城,是義烏建設國際性商貿城市的标志性建築,也是小商品市場的現代化延伸。整個商貿城擁有單品210多萬種,商位7萬個,日客流量達20多萬人次。有人算過這樣一筆賬,如果你在每個攤位前駐足三分鐘,一天逛八小時,那麼需要一年多的時間才能逛遍整個小商品市場。
來義烏小商品市場采購的外國客商。(央廣網發 劉士斌攝)
義烏,也被稱為“小聯合國”。義烏中國小商品城是中國最大的小商品出口基地之一。目前,義烏市場與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往來。每年前來義烏采購的境外客商有近50萬人次。“買全球貨,賣全球貨”的國際化格局初步形成。
義烏也是一座充滿活力的創業城市。30年前,義烏以小商品為支點,撬動着世界大市場。而如今,在創新創業的時代浪潮中,義烏又以電子商務為支點,繼續引領着線上小商品的潮流。
中國網店第一村——義烏市青岩劉村。(央廣網發 崔元芳攝)
義烏市江東街道青岩劉村被稱為“中國網店第一村”。經過10多年發展,網店從2008年的100多家,發展到現在超過4000家,營業額也在2017年突破了60億元。無數草根創業者的夢想在這個面積僅有0.28平方公裡的村莊裡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2014年11月18日,“義新歐”班列首發。(央廣網發 王建明攝)
2014年11月18日,義烏至馬德裡的“義新歐”中歐班列開通,義烏是“義新歐”中歐班列的始發地。
作為“一帶一路”早期建設成果,目前,“義新歐”中歐班列已經成為運行線路最長、途徑國家最多、中國制造元素最鮮明、市場化程度最高的班列。截至2018年10月20日,“義新歐”中歐班列已往返運行532次。
1977年,從事“雞毛換糖”的義烏農民。(央廣網發 金福根攝)
2017年,一部反映義烏商人創業故事的電視劇《雞毛飛上天》火遍了大江南北。劇中的村長陳金水說,“雞毛最賤,可它養活了我們的祖祖輩輩;雞毛最輕,可有點兒風它就能飛到天上去。”
在以前,義烏農村一直有“雞毛肥田”的習慣。為了收集雞毛,義烏農民常在冬春農閑季節走村串巷,搖着撥浪鼓“敲糖換毛”。如今,傳統的紅糖制作技藝已經成為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雞毛換糖”的故事也成為了義烏這座城市獨特的文化印記。
“雞毛換糖”代表的是一種毫厘争取,積少成多、勇于開拓的創新精神和百折不撓、善于變通、刻苦務實的實幹精神。40年來,義烏堅定不移地走改革開放發展之路,秉着對“雞毛換糖”精神的傳承與延續,演繹了一次又一次“無中生有”、“點石成金”的義烏特色發展奇迹。
(以上圖片由義烏市委宣傳部提供)
(原标題《【百城百縣百企調研行】浙江義烏:從“雞毛換糖”到“世界小商品之都”》,原作者高藝甯。編輯樓菲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