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洛是20世紀50年代中期興起的人本主義心理學派的主要創始人,他提出了需要層次論。馬斯洛于1943年在《人類動機理論》中提出人類需要五層次理論。1954年在《動機與人格》中補充了認知需要和審美需要,形成了由低到高不同層級排列的需要系統。在考試的時候,考察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經常以客觀題的形式考察,給一個現象讓考生判斷屬于哪一個層次,或者直接以主觀題的形式考察各個層次的關系,因此在這梳理一下這幾個層次之間的關系。
1.需要層次理論基本内容
(1)生理需要
生理需要指人類維持生存和種族延續的需要,是最重要、最有力量的需要。
(2)安全需要
安全需要是人類期盼穩定、安全、保障而避免災害、威脅、混亂的需要。
(3)歸屬和愛的需要
歸屬與愛的需要是一個人要求與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聯系或關系。
(4)尊重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是個體基于自我評價産生的自尊和期望受到他人尊重的需要。
(5)認知的需要
認知需要是克服障礙和解決問題的工具。
(6)審美的需要
審美需要包括對秩序、對稱、完整結構以及存在于大多數兒童和某些成人身上的對行為的完美的需要。(真善美,完美的狀态,對稱的美)
(7)自我實現的需要
自我實現的需要是創造的需要,是追求實現自我理想的需要,是充分發揮個人潛能和才能的心理需要,也是創造力和自我價值得到體現的需要。
2.需要層次理論中層次的關系
(1)最低層次的需要是生理的需要,最高層次的需要是自我實現的需要。
(2)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為兩種類型:“匮乏性需要”和“成長性需要”。
所謂“匮乏性需要”,也叫基本需要或缺失性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是指人在滿足這些需要的時候,完全依賴于外界。當這種需要得不到滿足時,将直接危及個體的生命。
所謂“成長性需要”,包括認知需要、審美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是指不回避挑戰,甚至刻意追求挑戰;不回避緊張狀态,甚至刻意保持适度的緊張狀态。
(3)馬斯洛認為,一般情況下,當某種低層次的需要得到部分滿足之後,就會向高層次的需要發展,如“衣食足而後知榮辱”。但這種需求層次的等級也不是絕對的,有時人會在低級需要尚未得到滿足之前,去尋求高級需要(如自我實現的需要)。
(4)同一時期,一個人可能有幾種需要,但每一時期總有一種需要占支配地位,對行為起決定作用。任何一種需要都不會因為更高層次需要的發展而消失。各層次的需要相互依賴和重疊,高層次的需要發展後,低層次的需要仍然存在,隻是對行為影響的程度大大減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