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腐朽沒落的資本主義

腐朽沒落的資本主義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22 20:18:23

腐朽沒落的資本主義?作者:張雄(上海财經大學資深教授、全國經濟哲學研究會會長),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腐朽沒落的資本主義?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腐朽沒落的資本主義(無形經濟崛起後的當代資本主義)1

腐朽沒落的資本主義

作者:張雄(上海财經大學資深教授、全國經濟哲學研究會會長)

指出:“世界格局正處在加快演變的曆史進程之中,産生了大量深刻複雜的現實問題,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論課題。這就需要我們加強對當代資本主義的研究,分析把握其出現的各種變化及其本質,深化對資本主義和國際政治經濟關系深刻複雜變化的規律性認識。”無形經濟崛起後的當代資本主義,出現了諸多新情況、新問題,值得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哲學深入探究。英國經濟學者喬納森·哈斯克爾等所著的《沒有資本的資本主義——無形經濟的崛起》,提出了“有形經濟”和“無形經濟”兩個重要範疇,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和研究。它對我們認識當代資本主義發展的趨勢和内涵,有着一定的借鑒意義。

何謂“有形經濟”和“無形經濟”

何謂有形經濟?用經濟學話語來說,資産是指可以觸摸的實物,而投資是指建造或購買實物資産。這樣的物品經濟是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積極打造的原子式資本經濟時代的總特征。實體性、物質性、物品性是該時代交換經濟的哲學内涵。一切經濟活動,都圍繞着追求可觸摸實物多寡的中心議題而競争。因此,所有的資産、資本、财富等隐喻着一種權力,即對一定數量可觸摸到的實物的占有或支配。

何謂無形經濟?它是經濟活動中的“暗物質”,不是實物,而是由意念、知識和社會關系構成的經濟要素。實物資産一次隻能在一個地方使用。相比之下,無形資産通常可以同時在多個地方反複使用。虛拟性、意象性、倍增效應是這種比特式的資本經濟時代的哲學内涵。應當說,人類進入互聯網時代以來,随着數字要素對生産力的浸入,經濟活動的要素變得主要依賴非物質事物,如數據、符号、圖像、知識産權、創意、軟件等。與有形經濟不同,那些你摸不着的無形經濟,不論是從競争及風險,還是資産的評估,都使我們對當代資本主義有了全新認識。原子式的傳統生産型社會,正在向比特式的消費型社會過渡。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态》中特别強調唯物史觀的分析方法:考察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現代性過程,工業史、貨币史、交換史、交往史的分析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對資本主義的分析與批判,是從觀念論出發,還是從實踐論出發,這是馬克思當年最關心的問題,對于我們今天研究當代資本主義的無形經濟仍然具有指導意義。

無形經濟崛起給當代資本主義帶來新變化

首先,有形經濟範疇的提出,是否意味着一種曆史哲學的考量。有形經濟代表着一種經濟學認知的傳統。其次,是否可以如此大膽求證,亞當·斯密開創的經濟學理論應屬于有形經濟的思考?如果成立,無形經濟範疇的提出,是否意味着一種新的經濟哲學世界觀的到來?人類經濟生活的哲學範式,已經進入“完全抽象的意象經濟學”時代?在高科技的作用下,無形經濟變得高度抽象、高度理性、高度智能。從摸得着的傳統物品經濟流轉,到摸不着的智能化數字運動,可以斷言,這是後現代主義經濟學的一種特有征兆。它的出現,也深層次地反映了人類自由自覺創造曆史、追求曆史進步的秉性。

我們依據這兩個範疇作出一個重要判斷:西方資本主義400多年發展的曆史,可以劃分為兩種形态:以有形經濟為主的資本主義,包括17世紀早期資本主義、18世紀工業革命時期資本主義、19世紀自由競争的資本主義、20世紀壟斷的資本主義。随着新技術革命的興起,尤其是1971年美元金本位制度解體(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意味着資本的虛拟形式越來越多樣化,資本的虛拟化程度也越來越高,以無形經濟為主的金融化資本主義誕生。21世紀,資本主義發展最典型特征表現為金融化資本主義、科技資本主義、數字化資本主義。它們之間相互滲透,相互作用,共同指認一個總特征:無形經濟崛起後的當代資本主義。筆者以為,這是我們當前認知當代資本主義的一個重要提示。

實際上,無形經濟的最初表達,與19世紀德國青年經濟學家李斯特最早提出精神生産力的範疇相關。當時李斯特也有對精神資本的思考。直到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美國未來學家阿爾溫·托夫勒用三次浪潮的理論來表達信息文明與工業文明的不同。他指出:“一旦我們認識到第二部類可計算的生産(和生産力),和第一部類無法計算的生産(和生産力)這個無形經濟之間的強大緊密關系時,我們就被迫重新對這些關系作出解釋。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美國經濟研究局經濟學家維克托·富克斯意識到這個問題。他指出服務行業的興起,使傳統的衡量生産力的方法已經過時。富克斯說:‘消費者的知識,經驗,誠實和動機,影響着服務行業的生産力。’”托夫勒已預感到第三次浪潮的經濟學應當關注人的個性結構的性質本身、計算機模式和矩陣等非實物要素的影響。美國學者丹尼爾·貝爾在他的《後工業社會的來臨》一書中也談論了無形經濟的問題。他認為,後工業社會出現了五種變化:(1)經濟方面:從産品經濟轉變為服務性經濟;(2)職業分布:專業與技術人員階層處于主導地位;(3)中軸原理:理論知識處于中心地位,它是社會革新與制定政策的源泉;(4)未來的方向:對科技的控制以及技術評估;(5)制定決策:創造新的“智能技術”。

随着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非物質事物具有愈來愈重要的經濟意義。社會學家熱衷于談論“網絡社會”和“後福特主義”經濟,經濟學家開始思考如何将研發和因此産生的構想納入他們的經濟成長模型中,劍橋大學學者科伊爾以《無重量世界》為書名非常簡潔地概括了這種經濟體。有作家就暗示,人類将很快進入“靠無形事物過活”的時代。2002年,在世界經濟學一次重要的學術會議上,不少經濟學家感興趣的話題是,如何确切測量各種所謂新經濟投資要素等無形經濟問題。後來重大的國際财務事件發生了,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微軟,其資産的認定使衆人驚訝:2006年,微軟的股票市值約為2500億美元。但若看看微軟資産的負債表,該公司資産賬面價值約為700億美元,其中600億美元是現金和各種金融工具。廠房和設備等傳統資産的價值為30億美元,僅僅占微軟總資産的4%和公司市值的1%,顯得微不足道。以傳統的資産會計法衡量,微軟是一個現代奇迹,被西方學者稱為“沒有資本的資本主義”。

無形經濟的崛起,帶來了當代資本主義發展的新情況、新問題、新原理,主要呈現出如下變化。

第一,資本主義社會财富總量有了巨大提升。有形财富和無形财富的累加。除了機器、廠房、設備、土地、礦山、公路、機場等有形資産外,還包括芯片、軟件、金融工具及衍生産品、人力資本、知識産權、數字标識、商品和公司品牌等無形資産。财富空間放大,财富存在的形式多元複雜。人們發現,随着美國實體經濟的衰落,社會實物财富的貢獻率愈來愈小,占比社會财富的總量也愈來愈小,而無形經濟帶來的虛拟财富占比愈來愈高,無形經濟一方面有着财富發展的倍增效應,另一方面卻又存在着“财富過山車”的風險效應,客觀上使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經濟始終處在重大波動和風險危機中。

第二,資本的剝削形式和剝削程度,變得更加難以量化、難以精準把握。無形經濟帶來了傳統有形實物資本向無形虛拟資本的過渡和運動:一是股權制帶來了資本與勞動關系的定位複雜多變,雇傭與被雇傭關系,變成股權分享的關系,由一對一的主客體關系,變成多對多主體間性的關系。委托代理、項目合作、平台挂靠等形式打破了傳統的勞動人事制度。合同誠信變成一切關系的前提。剩餘價值、剩餘時間、剩餘勞動因工作時空的彈性變化,變得難以衡量、難以确認。二是無形經濟産業的勞動主體是白領階層,他們受無形資本的剝削程度最直接、最隐蔽、最深重,因而異化最明顯。英國學者福克斯曾依據一系列的全球大型上市公司案例研究,撰寫了著作《數字勞動與卡爾·馬克思》,書中揭示了數字媒體的勞動力成本,考察了資本主義信息通訊技術(ICT)公司剝削人類勞動的方式,以及這種剝削對工人的生活、身心健康的影響。這部著作被大家稱為21世紀媒體版的《資本論》。

不可否認,無形經濟的崛起,并沒有證僞馬克思《資本論》的經濟哲學經典判斷。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仍然實存着緻命矛盾,那就是資本的内在否定性,個人資本動力學機制與生産社會化的全球發展趨勢之間的矛盾對立不可調和。

無形經濟崛起對經濟哲學研究的啟示

加強對當代資本主義的研究,分析把握其出現的各種變化及其本質,根本武器應當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批判學說的在場和出場。應當看到,無形經濟的崛起,人類越來越通過範疇、符碼、數字、圖像等理性工具的運用,達到自身存在的高度自覺與自信。但是,這又引來了另一個嚴重的人的異化問題:“形式化人類”和“人類的形式化”。亞裡士多德的形式因對質料因的主動性、能動性、統攝性,使人類越來越遠離“原始叢林的本能行為”,而與各種形式化的工具理性越來越近,這是人類自身進化的一大進步。但是,對符号、符碼、數字、芯片越來越嚴重的依賴,較大地限制了現代人的自由、自主,為生命價值的實現帶來了極大障礙。人對人的傷害更加精準,人對第一自然的摧殘更加不可逆。“人類的形式化”表現在:在現代性的規制下,數字資本邏輯對人類生存邏輯的宰制更加快捷、更加精準、更加隐蔽、更加肆無忌憚。靈性的人類被鍛造成追逐數字資本利益的“鋼鐵俠”,如比特币瘋狂炒作掀起的金融狂飙等。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頂層設計,為人類走出極端形式化迷宮提供了新的方案。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是我們黨在深刻總結國内外發展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形成的,它集中反映了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發展務必以堅持人民至上原則為宗旨,既追求經濟效益,也注重社會效益,最終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這與以資本為軸心的資本主義社會有着根本區别。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着深厚的人性論哲學反思底蘊,如關愛生命意識、超越物我精神、天人合一的境界、共同體意識等。它能夠為“人類的形式化”生存遭遇提供開解之道。

《光明日報》( 2022年07月18日15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