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汽車

 > 時間管理大師夜晚

時間管理大師夜晚

汽車 更新时间:2024-10-18 10:42:55

200多年前,本傑明·富蘭克林在《緻富之路》中寫道:時間就是金錢。

時鐘滴答流淌,金錢的流動也伴随其中。

對辦公室白領來說,各種deadline才是支配生活的終極BOSS,對科技公司來說,争奪用戶的時間是第一要務,因為那是變現的前提;對外賣騎手而言,每一分鐘都至關重要,于是他們等不及紅燈變綠,便伺機加速飛馳。

時間管理大師夜晚(翻車比翻身還快)1

時間就是金錢。/Unsplash

現代社會,時間作為一種重要資源被高度量化。那意味着,如果把時間利用好了,人就可以獲得想要的一切。

但是,一天隻有24個小時,該怎樣合理分配時間呢? 那些“面帶微笑”的暢銷書總是告訴你:

“如果處理好時間分配,您的人生就将收獲最大的幸福。”

有太多事情要做,太多最新最快的信息等我們去獲取。于是,時間管理術把我們的生活精細切割成一小塊一小塊,以讓我們的24小時裡盡可能多塞進去一些東西。

但時常,這種本該讓人安心的精細計劃,也會反過來變成焦慮的來源。

小K是一位時間管理大師,某種程度上,目标是他的“血肉”,而各種時間計劃表格則組成了他的“骨骼”。

不過,他雲淡風輕、自信的表情底下,實際上經常因為時間秩序的破壞而風起雲湧。他嚴格規定着大時間和小時間,于是他無堅不摧。但想要摧毀他也很容易,如果計劃好的日常被打亂,他就會陷入不動聲色的崩潰中。

時間管理大師夜晚(翻車比翻身還快)2

被時間困住的我們。

人人都想當時間管理大師

令蕭蕭頗感不悅的是,她的異地戀男友小K,總會在晚上8點鐘掐點準時消失。有時候剛聊得盡興,男友也照常下線不誤。

“8點到,我斷網啦!”

随後,他便鑽進了台燈投射出的光束裡。8點鐘,是小K的生活被精細切割的時間表上的一個普通節點。在8點和10點之間,他将專注地投入考研複習。而這兩個小時又被切割成好多個片段,用于考研英語和政治的練習。

早上8點半到下午5點,他是一名在職職工;下班的6點到8點,他是女孩蕭蕭的男友。

強大的時間管理帶來的秩序感,維持着他一天忙碌的生活。每一塊時間都得好好利用,連休息的時間也都是規劃好的。

時間管理大師夜晚(翻車比翻身還快)3

把時間用到極緻。/《正常人》

在他心裡,有一張張秩序井然的計劃表格,他日常梳理自己的方式,就是把這些計劃複盤,寫在日記本的空隙上。

在人格測試維度上,像小K這樣對自己的人生有嚴格計劃的人,測出來幾乎是INTJ,它又被稱作“建築師”。強大的理性讓他們能有效計劃并掌控自己的人生,這是一種成功人士的性格,當然,也印證了“時間的本質就是财富”這一道理。

在高速時代,越來越多追求高效的年輕人希望自己的每一分鐘都可以被精确安排,而現代科技發展帶來的各種工具,則有助于這種精細安排的落地。

劉晴一的手機裡,便裝着一款叫做“我的番茄”的APP。

朋友偶爾跟她聊天聊到一半,會突然發現她消失了。這款APP,有一個鎖機功能,到了鎖機時間,在設置的鎖機時間裡,手機除了電話功能便不能再使用。等她下次回複消息,可能就是三四個小時之後了。

時間管理大師夜晚(翻車比翻身還快)4

番茄工作法。/Medium

“我的番茄”APP的原理,來自于番茄鐘計時法。上世紀末,一位意大利的大學生偶然發現了效率提升的方法,專注25分鐘,休息5分鐘,再專注25分鐘,4個25分鐘後,來一場15-30分鐘的大休息。剛好他使用的是一個番茄形狀的鐘來實施這個計劃,所以這個方法又被叫做番茄鐘。

在番茄APP裡,當她點擊“Start Focus”的時候,便開始了一個為期25分鐘的專注時間。在這個時間,是你設置好的“做題目”或者“閱讀”等“專注内容”。

而每完成一個回合的專注,就能在APP統計界面上收獲一個“番茄”。每次看着番茄越多,劉晴一的成就感就越大,感覺自己又沒有辜負這一天。

時間管理大師夜晚(翻車比翻身還快)5

我的番茄APP界面很可愛。

對韓若男來說,類似的這種緊迫感形成于自己轉學到衡水中學的時候。每天緊鑼密鼓地安排着各種時間,做每一項練習都有規定的時間,甚至課間那一點可憐的10分鐘,都被她分為上廁所的5分鐘和繼續背單詞的5分鐘。

為了達成魔鬼般的時間計劃,所有人去往食堂的路上都在奔跑,每次放學幾百個人拿着飯盒沖向食堂的畫面,甚是壯觀,而整場下來,吃飯的時間被精确到了8分鐘以内。

這種嚴格的時間管理,讓韓若男考上了重本,但也落下了嚴重的胃病。在她大學畢業工作以後,她感覺中學時期的那塊“鐘”一直無法停下來。她甚至學會了用“柳比歇夫時間統計法”,把幹的每件事所花費的時間一樣一樣客觀記錄下來。格式就類似于:日期 事件 花費時間。

柳比歇夫是蘇聯昆蟲學家,在《奇特的一生》這本書裡記錄了這個怪人極緻利用時間的一生——

從1916年元旦開始,26歲的柳比歇夫便實行一種“時間統計法”,他每天都要核算自己的時間,每天一小結、每月一大結、年終一總結,直到1972年他去世的那一天。而激勵所有時間管理大師的是,在這一生中,柳比歇夫取得了豐富的學術成果,發布了七十來部學術著作。

時間管理大師夜晚(翻車比翻身還快)6

小紅書上也有類似的時間統計。

韓若男覺得通過這樣的時間統計法,可以讓自己知道每天的時間都去哪兒了,因此才能不斷調整時間安排,這種嚴格的時間統計,讓她從忙碌的生活裡找到了嚴絲合縫的秩序感。

打開APP Store,你會發現關于效率的APP分類裡,裡面有199款免費的APP和200款付費APP,例如番茄鐘、日事清、時間格子等工具,它們通通在幫助人更好地切割時間,以達成有效率又完美的每一天;而在小紅書、知乎等内容社區裡,關于效率工具的推薦也很受歡迎。

在小紅書上,一個女孩把我的番茄APP和柳比歇夫時間統計法完美結合,玩出了新花樣,充值之後,她可以把自己每天的各種專注時間做成一個餅狀以及曲線統計圖。

她也很滿意一個添加自習室的功能,這樣一來,她還可以和同自習室的用戶比拼專注時長,看着統計圖上滿滿的時間管理成就,盡管倒騰這個工具也無形中“浪費了一些時間”,但這也被她認為是值得的時間成本,可以忽略不計。

時間管理大師夜晚(翻車比翻身還快)7

令人歎為觀止的時間管理。

量化時間

是現代人才幹的事情

在古代,并不缺乏“頭懸梁錐刺股”的努力壓縮睡眠時間學習的例子,但古代人看到現代人如此精确地“摳”時間,恐怕要大驚失色。

記得初中曆史課本上,有一節介紹了古代人用來記錄時間的工具日晷,用的是立竿見影的原理。太陽随着時間在天空中運行,不同時間會有不同的日影,利用日影位置的變化,就可以來測量當下的時刻。

當時的我立馬陷入一種混沌、無法精确定位時間的恐慌中。但實際上,當你真正處在那個境地裡,你就發現,古代人感知時間的方式,的确是從太陽東升西落來看的。

時間管理大師夜晚(翻車比翻身還快)8

太陽的位置,是古代人對時間的感知。/Unsplash

隐藏在太陽東升西落對時間的判斷背後,是古人的勞作模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歸。而更大一點的時間,則是圍繞農作物四季生長變化,該播種了、該施肥了、該收成了。

而現代意義上時鐘的發明,則要等到13世紀。英語中的“Clock”源自拉丁語“clocca”,這個字于13世紀在歐洲出現,也就是在那時,英格蘭的修道院出現史上首座以砝碼帶動的機械鐘。

種種證據表明,一開始人們發明時鐘,是為了提醒人們禱告的時間到了。但随着社會發展,人們開始把時間運用在生活的其他領域。

16世紀荷蘭思想家格勞修斯有一句很著名的話:“守時就是美德”;而在那近200年後,當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蒸汽轟鳴,美國政治家兼科學家本傑明·富蘭克林将這句話進一步闡釋,變成了“時間就是金錢”。

對時間的量化,是伴随着工業革命發生的。就像科技史家劉易斯·芒福德在著作《技術與文明》中指出,現代工業時代的關鍵機器不是蒸汽機,而是時鐘。在工業時代,勞動按照可以量化的時間來衡量,進一步說,勞動是以量化時間為根據的。

時間管理大師夜晚(翻車比翻身還快)9

工業革命時期的工人。/ 《南方與北方》

在歐洲文明輝煌的19世紀,成年人的工作極為繁重,1800年前後,英國工人往往從6歲工作到60歲,每天工作12—14小時(每年約4500小時)。到1870年,人均年工作時數下降為2984小時,而1990年為1490小時。

随之而來的是一種量化時間的高度焦慮。在法國小說《非洲人》裡,作者勒克萊齊奧曾描述一位白人在車站搭乘火車時着急得像瘋子。但一位當地的乘務員表示不理解:“過三天不久不又有一班車了嗎?不明白您為什麼這麼緊張?”

這是經濟高速發展的另一面,每個人都很缺時間、每個人都在擠壓時間。

在B站一個播放量達到11.5萬的時間管理視頻下,不少評論指出了一個我們不得不承認的事實,當我們沉迷于管理時間的時候,卻發現真正想管理的“自己的時間”消失了。

“現代人壓力太大了,七八點出門,晚上九十點才到家,洗漱完就十一點了,隻想玩玩手機。所以這個時間計劃,學生們可以試試,等你工作後,已經沒有時間了。”

時間管理大師夜晚(翻車比翻身還快)10

現代人壓力太大了。/B站評論

而諷刺的是,到現代,消費者的角色變得越來越重要,對消費者注意力(時間)的争奪成了發展的關鍵。想象一下,一個現代人的時間,不僅要花在工作KPI上,就連最後這一點點時間,可能最後還會被各種其他軟件“剝奪”。

要綿延的時間

而不是精細切割的時間

與“書寫将語言具體化”一樣,時鐘的發明,起到了将時間具體化的作用,也正因此,時間成了獨立于人類而存在的經驗。在《時間,快與慢》一書中,作者托馬斯·許蘭德·埃裡克森提出:原本我們是用事件來定義時間的流逝,但現在,我們倒過來用時間來定義事件。

他舉了一個例子,一個同事在爪哇島的鄉村從事田野調查,有一天他想要乘坐火車到鄰近的市鎮。因此,他向一位當地人詢問火車何時到達。想要得到的當然是幾點幾分的答案,但那個當地人用令人迷惑的眼神看了他一眼,指着火車軌道說:“火車從那個方向來,在這裡停一會兒,然後繼續向另一個方向開去。”

時間管理大師夜晚(翻車比翻身還快)11

不同社會形态,對時間的感知也不一樣。/《地球之鹽》

“時間從外面調控我們,而不是讓手頭的任務從内部填充時間”,就比如,現代人決定該不該吃飯,不是因為餓不餓,而是因為到了晚飯時間。

埃裡克森正是因此提出了“專橫的時間”概念。也就是說,對時間的量化,成了主宰我們生活的主人,通過各種時間工具、表格、計劃,我們成了時間的奴隸。

盡管時間管理大師小K是個堅定的計劃愛好者,他也承認自己因為嚴苛的時間計劃而患得患失,成為一種額外的負擔,比如看書途中經常走神,就會讓他産生不完美的挫敗感,甚至心态悄悄崩了,偃旗息鼓,開始刷起了各種不用動腦的短視頻。

而更值得警惕的是,當所有東西都被機械化和量化,感情和倫理也會變成可有可無的奢侈品,伴随而來的便是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失去真實感。

我們急于去填滿一個個時間格子,卻忘記了此時此地已然受到了威脅,我們永遠生活在計劃中,緊繃、枯燥、焦慮,于是就連當下的生活也沒法好好過了。

而正是為了打破這種量化時間得到的苦悶,人們發明了休假旅行來調整。

“假期是與日常生活的決裂”,也正因此,休假的時候,我們不願再打開微博看熱搜、不願看日期(星期幾)和時間,我們即便隻是擺一個躺椅,放在草木之間,讓自然風吹拂自己的臉,讓意識陷入朦胧中,才仿佛感到真正地活着。

時間管理大師夜晚(翻車比翻身還快)12

假期是與日常生活的決裂。/《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度假的時間,和工作的時間不是一種時間嗎?

在《創造進化論》等著作中,法國直覺派哲學家柏格森把時間分為用鐘表度量的“空間時間”和通過直覺體驗到的“心理時間”,對此他稱之為“綿延”。

而這種綿延的時間,正是自我感受與時間的融合,它充滿了流動性,諸如你度假的時候,躺在沙灘上,看着天色變化,思緒開始飄遠……而這種“綿延的時間”,正是當代人高度量化時間裡所缺失的。

在GQ實驗室前段時間報道的一個故事裡,我似乎看到了這種“綿延時間”在具體生活裡的可能。

辭職的“鴨子”在工作中倍感疲憊與無意義的那一年,收拾細軟來到了北京順義的一處生态農場。在那裡,作為志願者的她每天需要寫寫東西、種種菜,管吃管住,但工資隻有兩三千。

但就是這麼一份“不靠譜”的工作,讓她對時間有了另一個維度的體會。

她說,“自己種地才發現,植物每天都長得不一樣。今天高一點,明天葉子大一點,每天的變化都讓人興奮。對時間的概念也不再是周五快點來、周日慢點走,而是這兩天空心菜正嫩,适合煮面吃;再一個月柿子該熟了,每天看着柿子一點點變大、成熟,就期待着大家坐在院子裡吃柿子的那天。”

如果用量化的時間單位來丈量,她在那個種菜的村子裡待了一年的時間,用她的話來說“什麼都沒有提高”。

但她覺得自己什麼都沒有錯過,“倒是外面的朋友們,錯過了番茄從青色變成紅色期間呈現出的很美的漸變色”,在工作崗位上焦慮于KPI、買房的朋友,錯過了感受一顆番茄漂亮地變化的過程。

時間管理大師夜晚(翻車比翻身還快)13

過于在于手機上的“番茄”,是否錯過了現實中的番茄?/Unsplash

其實,就連“我的番茄”APP的主理人也在社交網絡上強調:每個人都是鮮活的個體,而不是數字,提醒自己工程化的同時,要避免陷入效率至上的思維。

也許,真正帶給我們痛苦的,或許是那種以為自己能夠徹底掌控生活的錯覺。但當你舍得放棄,真正享受過程的時候,“綿延時間”帶來的超然體驗,才會出現。

參考資料

[1]《時間:快與慢》|托馬斯·許蘭德·埃裡克森

[2] 我在北京務農:月薪2000,快樂無邊 |GQ實驗室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汽車资讯推荐

热门汽車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