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古人的君子标準

古人的君子标準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21 22:18:50

古人的君子标準?我是卓言,我們一起終身學習,第258天,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古人的君子标準?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古人的君子标準(古人君子之道的九個維度)1

古人的君子标準

我是卓言,我們一起終身學習,第258天。

每天一本書,今天我們來讀《君子之道》(下)

關于作者

本書作者是當代著名文學家餘秋雨。近十年來,他專注于對中國文脈、中國美學的系統研究與著述,本書是他最新的研究合集。

關于本書

本書提出,“集體人格”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最後一級台階。而“君子”是中國古人的集體人格,獲得“君子”這種理想人格的途徑便是“君子之道”。餘秋雨從古人衆多論述中整理篩選了“君子”的九大維度深入讨論。

核心内容

古人認為怎樣才能成為一位“君子”?

任何一個成熟的文明都在關心的一個問題,這就是:我們的集體人格是什麼?

什麼是“集體人格”呢?讓我們的精神永遠在路上的那個燈塔,就是“集體人格”。對于中國古人來說,這個燈塔是“君子”,成為君子的方式便是“君子之道”。

我們今天來看看“君子之道”最重要的九個維度是什麼。

在餘秋雨看來,“君子之道”最重要的九個維度分别是:君子懷德、君子之德風、君子成人之美、君子周而不比、君子坦蕩蕩、君子中庸、君子有禮、君子不器、君子知恥。

下面,我們就在君子和小人的對比中,依次了解一下“君子之道”的九個維度,感受古人摸索出的那套評價标準。

第一個維度是“君子懷德”,也就是君子要有德。

我們中國人常把“德”作為評價人的第一标準,“德”到底是指什麼呢?餘秋雨認為,“德”強調的是社會責任感,“利人、利他、利天下”。

“利天下”是孟子說的,他說“摩頂放踵利天下”,意思是隻要對天下有利,不惜渾身傷殘。當然,這個标準太高了,一般人達不到,也很難有機會去達到。有沒有适合所有人的标準呢?孔子說:“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你看,孔子是将君子和小人做了對比,君子的品質是“懷德”和“懷刑”,而小人的特點是“懷土”和“懷惠”。宋代大儒朱熹對這四個詞做了進一步的解釋:“懷德”,指君子心存仁德;“懷刑”,指君子心存法禁,知道哪些事情決不能做。相較而言,小人“懷土”,心存占有,而且“懷惠”,總是想着各種利益恩惠。一句話總結,君子、小人的差别,根子上是公、私之間的差别。以公共利益為出發點,便是君子;以私自利益為出發點,則是小人。

第二個維度是“君子之德風”。

《論語·顔淵》裡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意思是:君子的道德像風,民衆的道德像草。風吹向草,草就随風傾伏。孔子是在強調,君子并不是自己有道德就夠了,你還要像風一樣影響大衆。

聽起來有點奇怪,君子是社會地位高的人,他們自然而然會影響别人,為什麼還要刻意強調呢?

餘秋雨認為,孔子在這裡不隻是在強調君子影響他人的必要性,還在強調君子要以正确的方式影響别人。我們都聽過一個詞叫“草民”,這個說法正來自“小人之德草”這句話。在孔子的時代,社會底層人勢單力薄無法影響他人,隻有被上層人影響的分。這時,上層人如何影響他們便非常關鍵,如果君子起到良好的示範作用,當地的民風就會好。遺憾的是,古代曆史上不乏反面案例,不少貴族或有社會影響力的人,利用底層人受教育不足、信息掌握有限、生存資源缺乏等特點,玩弄民情,煽動民意。大風揚起了,結果沙塵滿天,一個個所謂的君子埋在草叢之中灰頭土臉。

你看,“君子之德風”這句話其實反映了中國文化對于君子品行的一個重要共識,這就是要以積極的态度傳揚美德。

我們接着看,君子和小人在與人相處上有什麼區别呢?

第三個維度是,“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有一點很奇怪,“美”的對立面是“醜”,為什麼孔子說“成人之美”和“不成人之惡”,而不說“成人之善”或“成人之醜”呢?

在孔子的時代,已經有“盡善盡美”的說法,“善”和“美”都是正面詞彙,是古人努力追求的。餘秋雨認為,“善”和“美”還不太一樣,“善”要比“美”更容易達到。一個“好人”往往會“與人為善”,但作為“君子”,除了“與人為善”之外,還會“成人之美”。

放在具體情境下就容易理解了。當遇到一個人落水,好人會下水救人,君子也會下水救人。當隔壁在舉行一個婚禮,你與他們素昧平生,但你卻投去了祝賀的目光,這就是“成人之美”,這是君子才會做的事情。也就是說,在災難面前,出手能帶來明顯的價值,這時“君子”與“好人”做着同樣的事。但在無災的日子裡,“君子”的獨特之處是能敏銳地發現價值,會給别人帶來一個不經意的美好,而君子也會在這個過程中獲得快樂。這麼說來,你是否發現,成為君子始于足下,也并不是那麼難呢?

第四個維度是,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這句話裡有兩個關鍵詞,“周”和“比”。“周”的意思是周全、平衡、完整;“比”的意思是粘連、勾搭、偏仄。說白了就是,君子懂得平衡,而小人總要偏袒。

這句話聽起來很簡單,似乎很容易做到。同樣,我們來想象一個場景:當你剛加入一家公司,新環境讓我們有生疏感、不安全感,這個時候你會不會在公司中結交幾位朋友,以求日後有個照應呢?你看,在日常生活中,“比而不周”似乎比“周而不比”更合理。

請注意,重點是接下來的部分。餘秋雨提到,有些人會把這個過程當作過渡,朋友的隊伍漸漸擴大,自己的思路也愈加周全,這就在人際關系上成了君子。但也會有不少人把自己的朋友圈當作小小的“利益共同體”,對圈子之外的人是滿滿的窺探、算計和防範。顯然,這就成了小人行迹。

你看,“周而不比”和“比而不周”之間的差别,開始并不是大善大惡、大是大非的分野。但是,這種差别一旦加固和發展,就會變成兩種截然不同的人格系統。

說完與人相處,我們再看君子和小人在做事上有什麼區别。

第五個維度是,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今天,“中庸”這個詞往往會有點貶義,形容一個人說話做事模棱兩可,誰都不得罪。但在傳統社會,正如孔子所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簡言之,“中庸”是最高的道德。

為什麼“中庸”是最高的道德呢?

餘秋雨認為,這和文明發展的艱難曆程有關。人類在開始拓植文明之後的很長時間裡,艱險的環境危及生存,不得不處處過度用力,留了心眼,以防不測。這很好理解。但問題是,總是過度用力,就會引發彼此之間無休止的戰争與複仇。放縱過度用力的結果必然是自我毀滅。

再聯想一下孔子生活的那個時代。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春秋和戰國這兩個時段的最大區别之一是,戰争從局部沖突走向接連不斷的全面沖突。孔子時代的人們即将進入一片充滿殺戮的黑暗森林。可以想象,孔子那麼迫切地強調“中庸”,說白了就是,為了大家都能活下去,我們别再過度用力了,我們别再搞極端主義了。餘秋雨認為,“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換一種說法便是“小人極端,君子反極端。”

你可能覺得,不走極端應該很容易吧。我們仍然打個比方。假設你要從公司門口走到地鐵口,沿途會經過馬路、施工的工地和放學的學生。當我們睜着眼睛的時候,或許可以想辦法避開那些障礙物。但我們行走在人生的道路上,對于未來會遇到什麼是全然不知的,這就像閉着眼睛從公司走到地鐵口。目标似乎很明确,抵達目标的過程卻困難重重。而路是必須要走的,唯一的辦法,就是謹慎再謹慎,向左偏了一點,撞到人了,那就向右拐一拐。向右走,結果步子邁大掉進坑裡了,那就爬出來向左挪一挪。

想一想,我們結交新朋友、處理新項目,甚至打一款新遊戲,不也是這樣嗎?所以說,中庸是真的難啊。

說到這裡,你是不是覺得,做君子太難了!

第六個維度是,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與做小人相比,做君子不算累。

餘秋雨是這樣解釋的,君子當然也勞累,君子要行仁、踐義、利天下,即便縮小範圍,也要顧及周圍的人,達到“周”的标準,能不勞累嗎?隻不過,這種勞累,敞亮通達,因為君子不需要像小人一樣逃避質疑的目光、填堵已露的破綻、防範種下的禍殃。這一來,做君子的勞累也就減去了一大半。剩下的,全是藍天白雲下的坦然暢然。

說了很多道理,我們已經感受到了君子和小人的區别。回過頭來,如何才能保證自己的言行符合君子的規範呢?

第七個維度是,君子有禮。

如何保證自己的言行都很“君子”呢?不妨借用“禮”的力量。君子種種品德,落成行為規範,便是禮。一項項禮構成儀式,便是禮儀。沒有禮儀規範的時候,遇上事情你要考慮半天。但有了禮儀規範,我們就有可以參考的标準了。長期身體力行某些原則,可以反過來加固精神,提升人格。君子的品德需要傳播,但在古代,傳播渠道稀少、文本教育缺乏,最有效傳播途徑就是君子的行為方式。正因為這樣,曆代君子沒有不講究禮儀的。中國也由此而被稱為“禮儀之邦”。

不過,更重要的還是怎麼踐行“禮”。餘秋雨認為,主要是兩條:第一是“敬”,第二是“讓”。所謂“敬”,說白了,就是學會高看别人一眼。西方人講究平視,而中國古人認為,懂得高看别人,給人以尊重,更有價值。不僅對長輩要敬,對陌生人同樣要表達尊敬,這才符合君子的要求。而所謂“讓”,就是彼此退讓一步。孟子曾說:“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意思很直白,古人認為“禮”正是從“讓”開始的。

第八個維度是,君子不器。

“君子不器”我們常見的說法是,君子不應拘泥于表面的事情,而應深入、全面地思考背後的整體情況。餘秋雨認為,除此以外“君子不器”或許還可以引申出更多維度的解釋。

比如,君子不是器具。古人之所以特别強調這一點,是因為由人變器的事情太常見了。一個人長期做一件事情,很容易陷進去,而失去人的多元性。在古代,不少在朝為官的人,回家見到親人也是呼來喚去,回鄉見到父老,也常常擺着官架子。餘秋雨認為,君子“不器”是在強調,我們要注重自己的多元社會身份,避免變成某種功能單一的器物。

其實,避免變成器物隻是一方面。書中提到,“君子不器”還有個内涵,這就是不要讓我們成為器物的奴隸,換句話說,就是我們不應該被物欲所裹挾。這樣的擔憂,古今中外并不少見。古羅馬的貴族為了品嘗更多美味的食物,常常在飽餐一頓後把手指伸進嗓子眼裡,把食物吐出來,好重新品嘗别的東西。生活在現代的城市裡,也不乏有白領被日複一日的加班裹挾。那麼,忙碌之餘,我們可以試着問問自己:加班最終是為了什麼?然後合上手中的電腦,去做一些别的事情。

第九個維度是,君子知恥。

“君子之道”還有一個維度,它像一面鏡子,也像一個報警裝置,時時提醒你要反省自己,這就是“君子知恥”。

我們聽過一句話,“知恥近乎勇”。當一個人能反省自己,認識到“恥”,并承認“恥”,那離“勇”就不遠了。我們還聽過一句話,“不恥下問”。為什麼一邊“知恥”,一邊要“不恥”呢?

引用荀子的一段話,這段話比較長:君子恥不修,不恥見污;恥不信,不恥不見信;恥不能,不恥不見用。

翻譯一下:君子以品德不好為恥,不把别人的污蔑看作恥辱;以不守信用為恥,不把别人的不信任看作恥辱;以沒有才能為恥,不把沒被重用看作恥辱。你看,“恥”和“不恥”,是君子人格的封底閥門。如果這個閥門開漏,君子人格将蕩然無存;如果這個閥門依然存在,哪怕鏽迹斑斑,君子人格還會生生不息。 可見,真正的君子是非常謹慎的,但正因如此,他非常自由。

今天的内容就到這裡,您的點贊、關注、推薦是最大的鼓勵。

參考資源:得到聽書·《君子之道》裴鵬程解讀。欲讀原文或電子書請移步得到App。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