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微信上看到一個新功能“設個狀态”,就是可以在微信我的功能裡面設置一個自己當下或者預設的一個狀态,比如美滋滋、搬磚、喝咖啡、睡覺、玩遊戲……。當然今天我也為自己設置了一個狀态“美滋滋”,并且配了一個話題“積極情緒和積極行為互為溫床”!
寫這篇小文,并非為微信代言,隻是想就微信的這個新功能,從心理學角度談談自己的一些想法——“此時此地”和“積極心理暗示”。
此時此地
此時此地是存在主義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思想,也是心理咨詢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心理學技術。
就是帶領來訪者感受當下的自我情緒,注重當下的狀态,與時間同行,與問題同行。
同時也是在體驗與自己的關系,與周圍環境的關系,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能力。
如果不具備這種能力,我們可能就活在此時他地或者他時此地。
我們再來看微信的這個新功能,就是把我們拉回到當下的狀态:幹飯——當下就是在吃飯,帶娃——當下就是在陪伴孩子,宅——當下就是在家,可能是睡覺、打遊戲、做家務、追劇等等,疲憊——當下處于一種疲憊狀态,需要自我觀照,胡思亂想——當下有天下星空的想法念頭,到底在想些什麼呢,也許隻有天知道……
設置這個狀态的時候,就是讓我們停一停,看一看自己,了解自己當下的狀态,可以接受當下的狀态,享受當下的狀态,也可以調整當下的狀态,調整到你想達到的那種狀态,當然最終決定權都在于你自己。
積極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在心理學上是指在無對抗的條件下,通過語言、行動、表達或某種特殊符号,對人的心理和行為産生影響,使人接受暗示者的某一觀點、意見,或按暗示的方式活動。
暗示又可分為積極心理暗示和消極心理暗示。
提到積極心理暗示,不得不提到心理學上的“皮格馬利翁效應”,就是指熱切的期望與贊美能夠産生奇迹,期望者通過一種強烈的心理暗示,使被期望者的行為達到他的預期要求。
當然這個被期望的對象可以是他人,也可以是自己。
就像今天早上我給自己寫的“積極情緒和積極行為互為溫床”,我對自己做的就是一個積極心理暗示。
當然我也嘗試着列舉一下自己平時常用到的30個積極行為:
微笑、看書、聽音樂、觀海、聽風、靜思
照鏡子、寫文章、遛娃、跑步、外出學習
去吃燴面和臭豆腐
做自己愛吃的撈面
自我心理暗示
和朋友聊天
和愛人探讨
向師長求助
寫自我反思和總結
給自己做心理疏導
重新審視自己處理問題的資源和優勢
設想狄仁傑遇到了這個問題怎麼處理
列舉自己近期最滿意的10件事情
列舉自己最想感恩的10個貴人
做社會實踐/志願者服務
去人多的地方觀察行人
去海邊/路邊挑選一顆石頭
給父母/姐姐微信聊聊天
登鼓浪嶼散步
給自己和家人定一個旅行計劃
去十點讀書
當然,有了一些積極行為,就可以産生進行情緒,積極行為和積極情緒是可以互相影響的。
隻要在“想法——行為——感受”這個循環裡面找到一個切入點,就可以走出當前的困境,或者讓自己走上新的台階,看到更高一層的風景。
也許微信這個“設個狀态”功能的設計者也是個心理學愛好者,不管初衷怎樣,都值得為這個設計者點贊,為這個背後的理念點贊!
最後,分享給朋友們一句我最喜歡的名言:風景在旅途途中,成長在過程中,改變在不知不覺中!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