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腫瘤早期做什麼可以檢查出來

腫瘤早期做什麼可以檢查出來

健康 更新时间:2024-06-16 19:46:31

腫瘤早期做什麼可以檢查出來(這些腫瘤可以早發現)1

“我是趙忠祥先生的兒子趙方。家父于2020年1月16日7:30因病在京去世,享年78歲。父親于2019年底感到身體不适,就醫檢查,發現身患癌症,已經擴散……”

1月16日,趙忠祥的個人認證社交媒體賬号上發布的上述消息,讓非常多的人都懵了,随後衆多媒體證實,這位幾代人都熟悉的央視主持人确實永遠離開了。

癌症治療,目前依然是一個世界性醫學難題,因此臨床醫生一直強調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今天,我們來談一談防癌體檢。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何雪華 通訊員郝黎、張藍溪、靳婷

(圖文無關)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喬軍偉 攝

體檢是張網

無症狀時可篩出這幾類癌症

“癌症,為什麼沒能在擴散前甚至早期發現?”“趙老師都不能早期篩查出癌症,一般人是不是就更難了!”……多名廣州地區體檢專家感歎,能想象無數質疑聲将油然而生。

廣東省人民醫院健康管理中心副主任黃曉紅打比喻說,體檢就是織一張漁網,網眼大小取決于檢查項目的多少、“深淺”,希望一次體檢,排查出所有疾病隐患而無一漏網,不太可能。

目前,在廣東,常規體檢将AFP甲胎蛋白、CEA癌胚抗原、EB病毒抗體列入腫瘤标志物檢測的必做項目,分别針對性篩查早期肝癌、消化道腫瘤、鼻咽癌早期發現,已經證實有效。

其中,EB病毒抗體檢測對廣東民衆尤其重要。黃曉紅介紹,鼻咽癌這一“廣東癌”近幾年持續增加明顯,她提醒EB病毒抗體陽性者應進一步做鼻咽鏡檢查,以早期發現鼻咽部病變。

此外,肺癌、乳腺癌、結直腸癌、宮頸癌、前列腺癌等幾大類癌症,是可能在無症狀的情況下,通過常規體檢及普查早期發現的。

學會體檢“加餐”

按需增加體檢項目

常規體檢包括内外科檢查、眼科、耳鼻喉、三大常規(血常規、尿常規、大便常規)、血液檢查、早期腫瘤标志物、心電圖等項目。

專家指出,這些基本項目是必選,要保證體檢更有效,還要按需“自選”項目,相當于點了白飯還要點菜。“加餐”的原則,是考慮性别、年齡、職業、病史、家族史、高危因素等等。

比如,女士應增加婦科檢查、子宮附件B超等檢查,男士應定期查前列腺。40歲以上可增加血液黏稠度檢查等項目,以預防中風發生。容易出現胃病的人可進行C13或C14呼氣試驗。50歲以上、特别是有結腸直腸腫瘤家族史者應考慮增加肛門指檢和腸鏡檢查。

早期發現肺癌

推薦低劑量螺旋CT

一年新發病約78萬例,死亡69萬多例,肺癌無疑是危及我國人民健康的“第一殺手”。

在著名肺癌專家、廣東省人民醫院終身主任吳一龍教授看來,肺癌如果可以早期發現,可以臨床治愈,活過5年、10年,甚至20年。

最關鍵的是懂得如何能盡早發現肺癌,胸片、胸透很難發現早期肺癌,吳一龍最推薦做低劑量螺旋CT檢查。這一項目花費不算貴,有高危因素的人士,建議每年做一次低劑量CT篩查,每年花費也不過兩三百元,相當值得花。

哪些人是高危人群呢?包括:

吸煙者,這是最危險、相關性最高的肺癌發病因素,尤其是吸煙量超過1包/天、連續20年吸煙者,二手煙也要考慮在内;

大于40歲、家族裡尤其是直系親屬有過腫瘤或肺癌患者的人;

大于40歲、以前有過肺病史,比如結核病、慢阻肺、哮喘等,或曾患過腫瘤疾病者;

從事特别職業比如礦下或污染特别重的環境下工作者。

至于有人擔心輻射問題,其實低劑量檢查的輻射僅為全劑量的26%,哪怕全身PET-CT檢查,輻射量也不過相當于坐2小時的飛機而已。

早期發現消化道癌

胃腸鏡非常管用

消化道腫瘤,包括了食管癌、胃癌、結直腸癌,廣東省消化病名家、省醫消化科主任沙衛紅教授指出,消化道早癌發育到進展期癌,大概需要9年,通過早癌篩查與診治,最直接的好處就是消化道癌五年生存率可提升3倍;結直腸癌早與晚診療的成效差異更大——多數早期結直腸癌可治愈,5年生存率達90%,而晚期卻不足10%!

對照一下,您是否消化道腫瘤的高危人群?

(1)有消化系統症狀;(2)有食道癌、胃癌家族史;(3)以前初篩普查時發現食管黏膜上皮異型增生,或食管炎患者;(4)吸煙、飲酒,長期大量食用發酵黴變酸菜、黴變食物,缺乏維生素C、維生素 B、胡蘿蔔素等的人群。

(1) 有癌症家族史;(2) 有慢性胃潰瘍等疾病以及合并有幽門螺旋杆菌感染;(3)有抽煙酗酒不良習慣、長期食用高鹽、腌制食品、燙食、黴變、對胃刺激較大食物、食物和水源被污染。

(1)大便習慣改變;(2)膿血便、血便;(3)大便潛血多次陽性;(4)痔瘡出血 ;(5)貧血;(6)腹痛;(7)腹脹;(8)腹部包塊;(9)食欲下降;(10)消瘦。

具有高危因素的人士需要每年體檢,并且加做胃腸鏡,尤其是有家庭癌症史、上述高危因素的人及40~45歲以上人群,在體檢時應進行電子胃腸鏡專項檢查,篩查消化道早癌。

胃腸鏡不是有創,但卻“有痛”,但其實隻要多付約200元的麻醉與觀察費用,做麻醉内鏡就能無痛又有效,即使高齡老人也能很好耐受。

此外,呼籲重視肛門指檢,這是發現直腸腫瘤、息肉、痔瘡、前列腺病變等最簡單直接、有效的方法。

早期發現乳腺癌

50歲前後篩查選擇不同

數據顯示,乳腺癌居我國女性惡性腫瘤發病率首位,并以每年2%左右的速度遞增。

華南乳腺名專家、廣東省人民醫院乳腺科主任廖甯教授表示:“越早發現乳腺癌,治療效果越好。”早期乳腺癌綜合治療後,5年生存率達到98%以上;中晚期乳腺癌治療後,5年生存率甚至不足30%。

乳腺的篩查和檢查,除了乳房體檢、B超、钼靶、核磁共振等,還有基因檢測。

每年進行1次專業醫生的乳房體檢和乳房B超檢查,是50歲以下的年輕女性、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診斷乳腺疾病的首選。乳腺B超在鑒别囊性腫物和實性腫物方面尤其獨到。

50歲以上的女性除了體檢和乳房B超檢查外,每年還應做1次乳腺钼靶X線攝片檢查。當然,有乳腺癌家族史及乳腺癌高危因素的人群可在醫生指導下适當縮短普查間隔時間。

最新的檢查方式是基因檢測。有家族史的高危人群通過抽取外周血做胚系突變檢測,可評估風險并及早進行幹預降低乳腺癌的發生,廖甯建議女性一生中最少要做一次胚系外周血檢測。

早期宮頸癌前列腺癌

按需做檢查

宮頸癌是目前唯一發病明确、可以早期預防并根除的癌症。持續性HPV感染會發展為癌前病變及癌症,但從感染到患癌症之間,有足夠的時間阻斷病情發展。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婦科部主任石琨教授建議,有性生活的女性要定期接受宮頸癌篩查。

30歲前,建議僅做子宮頸細胞學檢查;30歲後,建議子宮頸細胞學檢查和高危型HPV的DNA聯合檢測,假如都有異常,進一步進行陰道鏡檢查。假如出現陰道排液、性生活後陰道出血等症狀,也應該及時檢查。

省名中醫、中國醫師協會中西醫結合男科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陳志強教授建議,45歲後,尤其是60歲以上的老年朋友每年體檢,通過肛檢、B超、血液PSA等檢查來初篩,但“不要一看PSA值就慌”,不是唯一标準,在篩查前列腺癌中,大約20%是假陽性,還有大約20%是假陰性。

發現有可疑的情況,建議做個前列腺核磁共振增強檢查,約90%的惡性增生可揪出,最後确診需要穿刺活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