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書每日一書?在微信讀書偶然看到的一本書《認知覺醒》,想通過文字記錄一下自己在看書過程中的一些感受,也分享一些學到的知識,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聽書每日一書?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在微信讀書偶然看到的一本書《認知覺醒》,想通過文字記錄一下自己在看書過程中的一些感受,也分享一些學到的知識。
這本書分為上篇“内觀自己,擺脫焦慮”和下篇“外觀世界,借力前行”。書中提到了大腦、潛意識、元認知、專注力、學習力、行動力、情緒力以及被稱作“人生五件套”的早冥讀寫跑。
其中讓我感受最深的是專注力和人生五件套裡的閱讀,為什麼是這兩個呢?因為我注意力很分散,總是在做着這件事,思緒就不知道跑到哪裡去了,或者本來在讨論這個問題,說着說着就跑偏了。明知道自己一心二用,卻控制不了自己的思緒,其實,這種“做着A想着B”的行為模式,也是我焦慮的來源,想同時做很多事兒,又想立即看到效果。
之前看到過一個小故事:
一位行者問老和尚:“您得道前在做什麼?”
老和尚說:“砍柴、擔水、做飯。”
行者問:“那得道後呢?”
老和尚說:“砍柴、擔水、做飯。”
行者又問:“那何謂得道?”
老和尚說:“得道前,砍柴時惦記着挑水,挑水時惦記着做飯;得道後,砍柴即砍柴,擔水即擔水,做飯即做飯。”
分心走神的原因,一是覺得當下太無聊,追求更有意思的事情;二是覺得當下太痛苦,追求更舒适的事情。分心走神的本質是逃避,面對困難,我們總會不自覺退回舒适區。
過去人們常常因選擇極其有限而痛苦,而現在人們常常因為選擇過多而痛苦。在我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行動和感受是統一的,為什麼現在卻沒有那份耐心去感受當下的行動了?我覺得是因為雜念太多、欲望太多。
關于閱讀呢,就是看的書不少,但是能記住的卻寥寥無幾,我經常因為這樣感到焦慮,就總覺得看了這麼多記不住豈不是白看了,既浪費精力還浪費了時間。通過這本書,改變了我的這種想法。
讀了就忘,為什麼我們還要讀呢?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裡寫道“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讀書大概就是這樣,大段大段的文字讀過,最後有那麼一兩句話打動了你、改變了你,這就是閱讀的意義了。我們都是普通人,又不是電腦,精力本來就很有限,不可能看過的、學到的全都記住。以前,我總是想要把看過的全都記住,到最後合上書,大腦一片空白什麼都沒記住。
現在,我已經放棄了全部記住的這種妄想,關注點從閱讀的多少改變到書中的哪個點能觸動到我,觀念的轉變使閱讀變得愉悅了很多。
老師曾跟我說過“輸出是最好的學習方法”,寫這段文字呢,也算是我“輸出”的一個途徑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