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需要犧牲。當然,是别人的犧牲。——《紙牌屋》
估計特朗普不會料到,一向最喜歡拿“利益優先”說事的他,有朝一日,也會成為“被犧牲”的對象。
随着時間推移,美國參議院正式審理特朗普彈劾案的日期,終于還是如期而至了。
作為美國曆史上唯一一位被彈劾2次的總統,特朗普在應對這場由“國會混亂事件”引發的彈劾危機時,遠沒有上一次那樣輕松。
因為,現在的特朗普,已經卸任、成為了“前總統”,再也無法通過自己的“一票否決權”、政治影響力去左右彈劾案審理了。
當然了,也正因為特朗普的“前總統”身份,使彈劾本該具備的“強制下台”功能,失去了效應。
如此一來,民主黨人如今發起彈劾的目的便昭然若揭了——借助彈劾坐實特朗普“煽動混亂”的罪名,繼而剝奪特朗普如今正享受的“前總統”待遇,以及他未來競選公職、參加大選的資格。
所以,從某種角度上來說,為了防止特朗普重返政壇、引發更大的政壇動蕩,他成了民主黨眼中被針對、甚至“被犧牲”的對象。
當然了,在這場彈劾風波中,“被犧牲”的一幕還不止于此,就連民主黨内部,也正在上演着相同的戲碼。
當地時間8日,拜登在白宮門口曾被一個記者問到——是否認為特朗普應該在彈劾案中,被剝奪政治權利。
當時,剛結束周末假期,準備投入工作的拜登,很顯然被打了一個措手不及,随後做了一個非常模棱兩可,且帶有“回避”意味的表态——“我們叫他(特朗普)來聽證,但他拒絕了,接下來我們會讓參議院來解決這個問題”。
乍一看,拜登此番表态什麼也沒說,但細細咀嚼之後發現,信息量卻很大。
1,拜登他們是有打算“請”特朗普來聽證的,這表明,他們并沒有“欺負”特朗普,打算趁他不在場,就敲定彈劾案的意思。
2,對于彈劾案的結果、特朗普的下場,拜登都選擇了“避而不談”,而不是做出明确表态。
要知道,他們二人可是分屬不同黨派的,若将特朗普放到拜登如今的位置上,估計少不了一頓奚落與嘲諷。
3,拜登表示,一切将交由“參議院解決”。這就意味着,身為總統的他,這次沒打算幹預或介入彈劾審判,将保持一種“中立”的立場和态度。
但這還沒完。同樣在8日,白宮新聞秘書普薩基在被問及,拜登是否會觀看彈劾審判過程時表示,“總統很忙、行程很滿,不會花太多時間關注此事”。
普薩基還再次強調,拜登将把彈劾程序的快慢、具體過程等問題,留給國會議員處理。
也就是說,在特朗普彈劾案上,拜登這回很顯然準備當一個“甩手掌櫃”,即不管、也不問,還不會“花太多時間關注”。
要知道,為了推動彈劾案通過,佩洛西、舒默等民主黨人,最近半個多月都在積極準備,忙着通過各種方式向特朗普施壓,打算“一舉免除後患”。
特别是在麥康奈爾、麥卡錫等共和黨領袖接連表示“反對彈劾”後,民主黨似乎變得更加忙碌了,無時無刻都在想着如何“扳倒”特朗普。
但如今,同樣身為民主黨一員的拜登,卻打算在這件事上“獨身事外”,這在不少民主黨人眼中,其實與“臨陣退縮”無異。
那麼問題來了,拜登對待彈劾案的态度,為何會如此“泰然處之”呢?淺談3個看法吧。
第一,作為争奪總統寶座的對手,若說拜登不關心、不會花時間關注彈劾案,很顯然是說不過去的。
畢竟,特朗普離開白宮前便撂下了一句話——“我還會再回來的”。而後,特朗普抵達了佛州,很快就成立了一個“前總統辦公室”。
這就表明,特朗普不僅會在4年後的大選中上演“英雄歸來”,還會在接下來的4年裡,繼續活躍在美國政壇,并個拜登“添堵”。
如此一來,拜登即便不用為2024年大選考慮,也要為接下來的政壇安甯考慮。所以,拜登正如表面看上去那麼“淡然”嗎?不盡然,或許拜登心裡也在期待特朗普被彈劾定罪。
第二,拜登“刻意回避”彈劾案,主要還是想更好地塑造總統形象。
要知道,在美國曆史上,從沒有總統被彈劾成功的情況,即便是前總統,也沒有被“清算”的經曆。
倘若,要是特朗普真被彈劾成功了,那麼外界一定會将此事與拜登聯系到一起。如此一來,拜登估計也會跟着“創造曆史”——成為美國史上第一個剛上台,便“清算前任”的總統。
一旦拜登被此事波及,不僅會影響總統“形象工程”的打造,還将給自己的總統生涯留下“一抹陰霾”。
所以,不論是為了眼前考慮,還是替未來考量、留一個好名聲,拜登都不會主動介入彈劾案。
第三,拜登拒絕介入彈劾案,旨在通過自己的“不折騰”,讓彈劾風波快速落幕。
畢竟,不論彈劾結果如何,都會消耗國會的時間、精力。但問題是,拜登為了應對疫情、經濟等危機,簽了40多道行政令,如今就等着參議院通過。
所以,從眼前的大局考慮,拜登并不願意過多介入,導緻彈劾結果“難産”、繼續消耗國會的時間精力。
總之,在佩洛西們忙着向特朗普出招之際,拜登的“缺席”的确會有些“令人心寒”,但從大局考慮,拜登如今的中立态度,或許才是最合适、最理智的。
但不論彈劾案的最終結局是什麼,過程必然是“别開生面”、精彩非凡的。
好戲,或許才剛剛開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