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東吳、東晉和南朝等“六朝”的朝廷禁省和皇宮的所在地,位于都城建康城内,遺址在今江蘇省南京市。“台”指當時以尚書台為主體的中央政府,因尚書台位于宮城之内,因此宮城又被稱作“台城”。台城是晉成帝時在孫吳苑城的基礎上營建的,鹹和六年(331年)十一月建成。開皇九年(589年)隋軍攻入台城滅亡了陳朝,将建康的宮苑蕩平為耕地。五代時的楊吳在建康城故址之上營建了金陵城,台城遺迹從此湮沒了。
現在所稱的“台城”,即贅城,位于南京城内北極閣北麓、玄武湖以南,是從解放門向西延伸出的一段城牆。中國學界一般認為是南京明城牆廢置部分。推測朱元璋築應天府城時,原計劃将這段城牆向西修至鼓樓崗并與石頭城相接,後來在洪武十九年(1386年)“新築後湖城”,這一段城牆便遭廢棄。這段城牆以條石為城基,城基之上用明初燒制的城磚包砌,長253.15米、高20.16米(其中條石城基高7.36米、城磚部分高18米),西端寬9.8米,東端寬10.3米。後人多将這段城牆附會為六朝時的台城,并訛傳至今。1982年,這一段城牆被以“台城”之名列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現在這段城牆及鄰近城牆上設有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館。
六朝台城
台城原址是三國時孫吳都城建業城内的苑城。司馬睿南渡建康(即建業),建立了東晉。晉成帝時,建康宮室在蘇峻之亂中被毀。戰亂平息之後的鹹和五年(330年)九月,晉成帝命令尚書右仆射王彬在苑城舊址上營建新的宮城,次年十一月新宮建成,命名為建康宮、又名顯陽宮。晉孝武帝太元三年(378年),謝安主持将台城徹底改建,此後兩百餘年直到陳朝滅亡,除了後宮園囿内的建設,台城的規模制度基本保持不變。
東晉時台城共開五門,南面為大司馬門和南掖門(後曾改名為阊阖門、端門、天門),東、西、北面各有一座掖門。南朝宋時在南面兩側各開一門,即東掖門和西掖門,并将東晉時的原東掖門改名萬春門(南朝梁時改名東華門)、原西掖門改名千秋門(梁時改名西華門)、原北掖門改名承明門(南朝齊時複名北掖門,又名平昌門)。梁時在台城北面西側新開大通門。至此台城共設八門。
大司馬門内的太極殿是台城的正殿,用于舉行隆重典禮。太極殿規模宏大,高八丈、長二十七丈、廣十丈,初為十二間,象征一年的十二個月。太極殿兩翼設太極東堂和太極西堂,各七間,是皇帝日常議政、筵宴、延見、起居的所在[注 6]。太極殿與附近的中書省、門下省都屬于“禁省”範圍。梁武帝時國力強盛,于是大修宮室,将太極殿擴為13間,以契合閏月之數,并在太極殿和東西兩堂内鋪砌花紋錦石。台城原本無阙,天監七年(508年)梁武帝命衛尉卿丘仲孚在大司馬門外建石阙一對,命名為“神龍”、“仁虎”。據記載,雙阙的趺座高7尺,阙身則高5丈、長3丈6尺、厚7丈5尺,石阙上镌刻珍禽異獸,“窮極壯麗,冠絕古今”。
隋滅陳之後,建康城被下令平毀,原來的绮麗宮室都化為廢墟。此後多有文人以台城與南朝的興廢為題懷古詠史,唐朝詩人韋莊曾有《台城》詩雲:“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無情最是台城柳,依舊煙籠十裡堤。”到了唐朝之後的五代十國,楊吳在建康故址上興建金陵城,台城遺迹就此徹底湮沒地下。
台城湮沒之後,宮城的具體範圍一直不明。明清史料記載“珍珠河正在(台城)宮内”、在“玄津橋大街以北”。朱偰在1936年出版的《金陵古迹圖考》中提出台城的四界分别是:南至幹河沿、北至雞鳴寺前、西至中山路西、東近成賢街,這種說法的影響相當大。同時,他指贅城即是六朝都城——建康城北牆。後來又有學者将台城的範圍進一步限定在今東南大學一帶,即:北起北京東路、南至珠江路、東至珍珠河、西至進香河。2001年,南京市博物館王志高等人對這一帶多處工地進行了考古發掘,然而沒有發現任何與六朝宮城相稱的遺存。此後,他們在《景定建康志》中發現“古台城”被标注在南宋建康府城内東北方位,于是确定台城核心區應在大行宮及南京總統府一帶。從2002年至2008年,他們對這一地區的20多個地點進行了考古發掘,發現多條六朝時期的高等級道路、城牆等建築遺址和大量瓦當、瓷器等精美遺存。其中,在利濟巷西側工地發現了一段寬25米的城牆體,經确認為台城東側城牆;在遊府西街小學的發掘确定了台城南界;在南京圖書館新館工地發現了台城第三重城垣的東南角;在鄧府巷東側工地發現南北走向的夯築城垣遺迹和城垣外側寬約18.5米的城壕,确定了台城西界。至此,台城的東、南、西三界都被确定。考古發掘表明,六朝台城大緻為長方形,其縱軸方向為北偏東25度,是一座“傾斜的皇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