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

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01 03:35:28

杜甫(公元712年—770年),字子美,盛唐大詩人。原籍湖北襄陽,生于河南鞏縣。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後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

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他是憂國憂民的詩人)1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緻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産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和李白齊名,世稱“李杜”。 杜甫自小好學,七歲便能做詩,十五歲揚名,二十歲後漫遊吳越,齊魯各地,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緻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疾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願做自我犧牲。

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他是憂國憂民的詩人)2

杜詩現存1400多首。他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前後20多年的社會全貌,生動地記載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經曆;把社會現實與個人生活緊密結合,達到思想内容與藝術形式的完美統一;代表了唐代詩歌的最高成就。被後代稱作“詩史”。但杜甫并非客觀地叙事,以詩寫曆史;而是在深刻、廣泛反映現實的同時,通過獨特的藝術手段表達自己的主觀感情。

杜甫的詩歌在語言上,普遍認為具有“沉郁”的特點,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于變化,講求煉字煉句。“沉郁”一詞最早見于南朝,“體沉郁之幽思,文麗日月” ,後來杜甫寫更以“沉郁頓挫”四字準确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語言,“至于沉郁頓挫,随時敏捷,而揚雄、枚臯之徒,庶可跂及也” 。對杜詩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其詩歌風格的形成,與其恪守的儒家思想有着密切關系。同時,杜甫處于盛世末期,少時有雄心壯志,“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後來安史之亂爆發,國運衰微,加之仕途不濟命途多舛,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差距也使杜詩詩風大有轉變,趨近現實主義。

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他是憂國憂民的詩人)3

戰争題材在杜詩中數量很大。杜甫對不同性質的戰争态度不同。反對朝廷窮兵黩武,消耗國力的有《兵車行》、《又上後園山腳》等;支持平息叛亂,抵禦外侮的有《觀安西兵過赴關中待命二首》、《觀兵》、《歲暮》等。《前出塞》、《後出塞》兩組詩,既歌頌了戰士的壯烈英勇,又譴責了君王拓邊無厭和主将驕橫奢侈;以一個戰士的自白概括了無數英勇士兵的不幸命運。“三吏”、“三别”中,詩人同情人民的痛苦,憤恨野蠻拉丁;但大敵當前,兵源缺乏,他隻能忍痛含淚勸慰被征者,表現出作者内心尖銳複雜的矛盾沖突。杜甫有不少歌詠自然的詩。歌詠的對象,往往是既聯系自己,也聯系時事,是情、景與時事的交融,而不僅僅是情景交融。

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他是憂國憂民的詩人)4

杜甫還有些歌詠繪畫、音樂、建築、舞蹈、用具和農業生産的詩,同樣貫注了作者的感情,具有時代特色。杜集中也有些詩,時代氣氛不濃,個人感情較淡泊,尤其是在成都草堂寫的一部分詩,這是他經過長期漂泊,得到暫時休息後心境的表現。在《屏迹》、《為農》、《田舍》、《徐步》、《水檻遣心》、《後遊》、《春夜喜雨》等詩中,詩人對花草樹木、鳥獸魚蟲的動态有細膩的觀察,無限的喜愛和深刻的體會,體現了杜甫詩歌和為人的另一側面。杜甫懷念親友的詩,大都纏綿悱恻,一往情深。如《月夜》懷念妻子,《月夜憶舍弟》懷念弟弟。衆多懷友詩中,以懷念李白的最為突出。從與李白分手直到晚年,追念或談到李白的詩有15首,表現了他對李白的推崇和情誼。

杜詩體制多樣,奄有衆長,兼工各體,并能推陳出新,别開生面。杜詩内容廣闊深刻,感情真摯濃郁;藝術上集古典詩歌之大成,并加以創新和發展;在内容與形式上大大拓展了詩歌領域,給後世以廣泛的影響。因此,杜甫被後人尊為詩聖。

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他是憂國憂民的詩人)5

杜甫在他的有生之年以及他去世後的一些年,沒有受到多少嘉獎和重視,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他在風格和格律上的創新所導緻的,某些評論家認為其中的有些作品仍然很大膽古怪。在世時關于他的資料幾乎沒有,隻有6名詩人共11首詩。而且這些詩關于他的影響這一方面,都沒有提及他是詩歌和倫理觀點的模範。

公元九世紀時他的作品開始出名,早期的正面積極評價來自白居易,他推廣了杜甫部分作品倫理觀點,盡管他隻在杜甫的部分作品中找到這些觀點。除了白居易,還有韓愈,他撰文以此批駁反對李杜的聲音,捍衛了他們的美學地位。同時,這兩位詩人的詩文中都有杜詩的影子。杜甫就像孔慶翔說的一樣是“中國唯一影響随着時間不斷增長的詩人”。

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他是憂國憂民的詩人)6

杜甫一生經曆了唐朝由盛轉衰的時期,作品大多是反映當時的社會面貌,題材廣泛,寄意深遠,尤其描述民間疾苦,多抒發他悲天憫人的憂國憂民情懷。‘語不驚人死不休’是他的創作風格。唐代的大文學家韓愈曾把杜甫與李白并論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