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注釋大全及譯文?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1),可謂士矣”,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論語注釋大全及譯文?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1),可謂士矣。”
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2)。”
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3),硁硁(4)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
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鬥筲(5)之人,何足算也(6)!”
【注釋】(1)行己:自主做事,指的是處理自己所負責的事務。論語中有兩處使用了“行己”,另一處是第5•16章的“行己也恭”,意思一緻。有恥:有恥辱感;與後面的“不辱”相對應,構詞和含義一緻。
行己有恥:自主做事有恥辱感,如果自己負責的事務沒有做好的話就是一種恥辱。
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采用的是對文的修辭方式,隻是語句相對松散,表達的是在國内和國外的兩種情況。
(2)弟:通“悌”。
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這裡使用了互文的修辭方式,即“宗族、鄉黨稱孝弟”。
(3)果:結果,引申為堅決。
言必信,行必果:說話必然有信用,行動必然要有結果;說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堅持到有結果,不達目的不罷休。“言必信”與“行必果”的句式相同,“言必信”是對自己的“言”負責,“行必果”是對自己的“行”負責。
(4)硁(kēng):強勁有力的擊石聲。硁硁然:自信而堅決的樣子。
(5)鬥:古代的容器,能容十升。筲(shāo):古代的飯筐,能容五升。鬥筲:鬥、筲的容量都不大,此處用來比喻志向和見識的狹小。
(6)算:歸于,算作。何足算也:不值得算作,算了吧。
【解讀】士,本是當時宗法社會的一個階層,但是孔子卻賦予其更豐富的社會意義,對其有着更嚴格的要求。如果達不到這些要求,即使是從政者,連被提及的資格也沒有,隻能算是“鬥筲之人”。
具體而言,孔子把這些要求劃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國家和社會層面的要求,能夠獨立承擔一定的職責,能夠履行一定的使命。符合這個層次要求的人是處在“修己以安百姓”的道路上,是真正的士(“可謂士矣”)。
再下一個層次是能夠做到孝弟,個人的行為在宗族内部和地方上獲得認可并可以引導社會風氣。符合這個層次要求的人,本身并沒有直接為社會做貢獻,雖然無法稱得上是真正的士,但也是不錯的了。
再下一個層次是能做到“言必行,行必果”的人。這樣的人隻是對個人的言行負責,但是并沒有注意到個人的言行對社會意義和影響。反之,如果充分考慮到社會意義和影響的話,他會以社會道義作為評價尺度,即第4•10章所講的“義之與比”,并不一定會“言必行,行必果”,如管仲(見第14•16章、第14•17章)。符合這個層次要求的人,雖然也有令人稱許的地方,但局限于個人層面,隻能算是一個不錯的小人。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小人也是分層次的,也有高低的差别,對這個層次的小人也是可以給予一些肯定的。
從孔子的表述可以看出,真正的士是擔當社會責任的人,積極投身于實際工作中,把不能勝任工作、不能出色完成使命當做了恥辱,他們具有激情、勇氣、毅力和榮辱感,也就是後世所說的“士氣”。
【譯文】子貢問道:“怎樣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說:“自主做事有羞恥感,出使外國,能夠不辱沒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了。”
問道:“請問次一等的。”孔子說:“宗族稱贊他孝順父母,鄉裡稱贊他恭敬兄長。”
問道:“請問(再)次一等的。”孔子說:“說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堅持到有結果,這樣自信而堅決的小人呀,但也可以說算是(再)次一等的了。”
問道:“現今的從政者怎麼樣?”孔子說:“咳!(志向和見識)狹小的人,就算了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