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張潔)3月5日,新京報邀請專家學者進行8小時聯播解讀政府工作報告。在“提升消費擴大内需如何挖掘新潛力”直播連線中,專家對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擴大内需相關内容進行解讀。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院長荊林波表示,内需消費對國家的制造、投資以及整個國家的經濟安全都具有戰略性意義。中國商業聯合會專家委員會委員、北京國際商貿中心研究基地首席專家賴陽稱,現在消費處在一個根本轉型期,企業要多關注科技創新的優化和持續研發。
将實現良性循環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堅定實施擴大内需戰略,增強内需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院長荊林波提到,中國是個制造大國,同時又是一個消費大國。“擴大内需不是要閉關鎖國, 而是要繼續在開放過程中保持中國的價值鍊、供應鍊乃至産業鍊的安全。”他認為,内需消費對國家的制造、投資、整個國家的經濟安全都具有戰略性的意義。
中國商業聯合會專家委員會委員、北京國際商貿中心研究基地首席專家賴陽認為,随着時代的進步,産業和需求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如果持續以出口為導向去發展經濟,國内消費者的消費能力無法得到釋放,買不到需要的高品質商品,産業也很難有升級。”賴陽稱,在消費端,收入水平得到提升,消費也逐漸由追求性價比轉變成追求更高品質的商品,這給制造業提出了反思,“中國的制造業開始轉型。”
而制造業發生根本變化需要考慮的是如何在國内市場形成良性循環。“任何國家經濟的穩定首先是它的産業應能滿足國内市場的基本需求。”賴陽表示,老百姓掙更多的錢然後花在國内的制造業産業鍊上,産業鍊獲得收益後,不僅能提高工人待遇,還能加大科技研發的投入。“提高了工人待遇又可以有更多的消費,底層的消費體系可以得到很好的支撐。”此外,企業投入科技研發後,又使得科技類的産業有支撐,形成良性循環。
給企業帶來機遇與挑戰
在堅定擴大内需的同時,也需要注意内需結構上的短闆。荊林波認為,補齊短闆首先是要保持人口總量平穩發展,人口結構持續優化。然後是要保持足夠的支付能力,收入是支付能力的支撐。“信心比金子還重要,要提振人們對經濟的信心,提振消費信心,增強經濟的韌性。”
賴陽認為,擴大内需将給企業帶來諸多機遇。當下處于消費轉型期,消費觀念的轉變,讓國潮品牌盛行,中小品牌有了“一夜爆紅”的機會。“但同時也帶來挑戰,如‘網紅’之後消費能不能持續等。”賴陽稱,很多“網紅”産品推出後,沒有考慮到消費人群,出現盲目擴張等,這也是一些“網紅”企業出現問題的原因之一。他建議,企業發展既要注重獨特性創新,更要注重持續的品牌價值維護,給消費者更多忠誠消費的意願,才能讓企業更好長期發展。“企業轉型既要關注文創熱點,也要加大科技持續創新。”
新京報記者 張潔
編輯 王琳 秦勝南 校對 盧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